朱藹琳

【摘要】關聯交易一方面,它有利于企業集團配置內部的稀缺資源,降低雙方交易的成本,提高整個集團的資本利用效率,塑造良好的企業形象,有助于擴大生產規模,拓寬經營領域,實現營業目標;另一方面于關聯交易有著的種類多樣性、隱蔽性、價格的非市場性等特征,關聯交易也容易被人利用來進行盈余管理,從而達到規避稅負、虛增利潤、壟斷市場、降低或分散投資風險、取得公司控制權等目的,尤其是上市公司常常利用關聯交易進行過度的盈余管理,造成大量虛假的會計信息,使投資者無法有效區分。
【關鍵詞】上市公司 關聯交易 盈余管理
盈余信息作為投資者決策的基本信息,直接影響著資本活動參與者的交易行為,進而影響資本市場的配置效率,而關聯交易往往是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來控制甚至偽造盈余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理論基礎
我國《企業會計準則第36號——關聯方披露》中對關聯方交易的定義為:關聯交易是指關聯方之間轉移資源、勞務或義務的行為,而不論是否收取價款。
關聯方交易根據交易的客體不同可以分為資產交易、權益交易或其他交易;根據交易的主體不同可分為企業與企業之間的交易或者企業與個人之間的交易;按照交易計價的原則不同可分為公允價格交易、合同價格交易、市場價格交易等。
對于盈余管理的看法,我國學者對此還沒有統一的定義。有學者將盈余管理定義為“企業管理人員在會計準則規定的范圍之內,為了實現企業利潤的最大化作出的會計選擇”,而還有一些學者則認為盈余管理是“上市公司為實現特定目的而操縱盈利的行為”并特別指明“盈余管理并非局限在公認的會計準則之內”,。
對盈余管理的分歧集中在:盈余管理是否僅僅限制在會計準則公認的范圍內或者僅僅只限于會計手段。
二、我國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情況分析
筆者統計近年來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公司關聯交易的披露數量,關聯交易數量占比,關聯交易涉及金額以及關聯交易涉及金額的占比,并加以分析,對2010到2014年上海證卷交易所得數據進行了統計分析由上表可看,近五年來,上海證券交易所發生關聯交易的上市公司的數量占所有上市公司總數的96%以上,涉及的關聯交易的金額所占的比例也不低于19%,由此看來關聯交易在上市公司中是很普遍的,很常見的。并且隨著上市公司數量增加,關聯交易的發生越來越頻繁。
三、規范上市公司關聯交易中盈余管理的思考
(一)關聯交易披露存在的問題
雖然我國的企業會計準則、證券法等已經對上市公司關聯交易的披露做出了比較明確的規定,但在目前的情況下,上市公司的披露依然有很多的不足,存在很多問題。
(1)披露內容含糊不清。我國的會計準則中,對于“控制”,“共同控制”以及“重要影響”的概念之間存在交錯和模糊,不同上市公司對于關聯交易的理解不同導致關聯交易披露不完整、不準確并且模棱兩可。有的上市公司甚至因此故意隱瞞非正常關聯交易,誤導投資者,使其從關聯交易披露的內容中,無法獲得較多的有用信息。
(2)關聯交易的披露不及時。上市公司往往在關聯交易發生很久以后才披露,有的甚至到經營陷入困境之中或者是被上市公司公開處罰后才披露關聯關系。
(3)披露內容不夠完善。我國法律法規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的內容比較少,不夠全面和完善,僅僅要求了幾個方面的內容。還有很多投資者關心的內容沒有披露。
(二)規范關聯交易會計披露的建議
(1)發揮監管部門的監督作用。在我國,無需審計就可以公布臨時公告,而上市公司的部分關聯交易事項通常采用臨時公告的形式披露,這就為大股東進行利益輸送,操控利潤創造了條件從而導致中小股東的利益受到了嚴重的損害。而通過加強對上市公司各種公告發布的各個環節的披露和監管,可以將隱蔽的關聯交易顯露出來,從而有效保證更具有透明度的關聯交易披露。
(2)發揮獨立董事和獨立監事的作用。要加強優化董事會、監事會的監督作用,健全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完善上市公司的內部結構,增加由中小投資者以及債權人組成的非執行獨立董事會議,代表廣大中小投資者和債權人對涉及到公司的重大關聯交易的行為進行監督,并在董事會報告和相關公告中發表判斷關聯交易事項合理性的意見。在公司治理結構中,應創造條件使中小投資者在公司投票權的設計、獨立監事或者董事否決權設計等制度安排上有一定的話語權。
(3)采取法律法規來規范關聯交易。完善相關法律規范,對上市關聯交易的披露執行更加嚴格精準的要求,使上市公司關聯交易披露的內容更具體全面,披露更及時。為了保護中小投資者的利益,減少不正常關聯交易所帶來的損害,還需要完善關聯交易對中小投資者的事后救濟制度。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與實施、建立中小投資者的保護機制,使得中小投資者在利益被保護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企業會計準則(2006)[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2]任春艷著.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與會計準則制[M].中國財政經濟出版,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