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力行 劉瑩 蔚偉
【摘要】民俗旅游中的民宿業發展存在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對北京順義民宿業進行調研并提出改進建議。
【關鍵詞】民宿調研 對策建議
民宿作為民俗旅游文化的載體之一,可以體現當地獨特的人文精神。我國民宿業發展迅速,去哪兒網官方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大陸民宿數量30231家,2015年42658家,2016年53852家,較2014年漲幅達78%,發展趨勢上升。
一、民宿業調研
(一)惡性競爭缺乏管理
順義民宿集中分布在景點周邊,“千面一店”的弊端,引發商家激烈競爭。調查問卷在“民宿經營者認為順義民宿業存在的問題”一欄中,“惡性競爭(價格戰)”占比達到17.6%,位列九大問題之五,“多點聚集”的分布狀態,導致業內惡性競爭。
問卷顯示,游客認為“沒有行業規范”占比46.9%,民宿經營者認為“無標準行業規范”占比41.2%。說明民宿經營者和游客,都將缺乏有效管理、沒有統一規范視作順義民宿業面臨的問題。
(二)家庭經營缺乏專業服務
順義民宿的從業者本地占比達87.5%,外地占比13.5%,經營以家族式為主,80%在3人左右,改造自家民宅投入經營。
家族經營使民宿從業者具有流動性。旺季需求大,從業者上浮2-3倍,開展餐飲、旅游團隊接待的業者可擴至3倍以上。淡季需求少,業者散失。人員流動致使從業者缺乏專業培訓。
(三)消費主體缺乏購買力
入住民宿者,18-24歲占比47%,25-55歲占比41%,55歲以上占比僅13%。說明民宿消費與年齡收入學歷掛鉤,18-24歲的人是民宿消費主力,25-55歲者居次,對民宿的心理價位在200元以下的年輕人購買力水平不高,性價比高的民宿更能滿足其入住需求。
(四)廣告及購買缺乏有效對接
民宿產品購買渠道以網絡推薦為主占比71.9%,43.8%是自行查詢購買,31.3%憑直覺--“偶遇”,親友推薦占15.6%,最少為旅游團安排占9.3%。游客青睞于網絡和手機APP等網絡平臺購買。
民宿經營者:信息推廣以親友、回頭客推薦的為75%,網絡平臺推薦的為50%,聯系地接占43.8%,自尋游客和等客上門咨詢入住的均為31.2%,說明游客購買和經營者的信息推廣渠道所反映出的情況有差異.
民宿產品宜傳與購買渠道的不對接,常會出現有的民宿“一房難求”;有的“門庭冷落”,制約民宿業有序發展。
二、對策和建議
(一)對策
(l)總體規劃合理布局。政府引導產業發展,立足特有的生態環境,選擇民風和諧的農舍作為民宿接待戶,統一規劃基礎性建設,做好投入和指導。
(2)完善基礎配套設施。民宿所需配套基礎設施項目主要有道路、停車場、給排水、消防等工程及綠化,WIFI覆蓋、標(示)牌等公共項目。民宿選址注重與景區、市區的聯系,加強景區交通干線的旅游公路建設,便捷景區、民宿、市區間的聯系。四通八達的交通網絡將有助于建立起集旅游觀光、休閑、購物、娛樂于一體的旅游模式。
(3)增強景區吸引力。交通是景區建設的重點,以漢石橋濕地公園為例,周邊輻射沙子營村、田家營村等多個民俗村,景點與民宿間的交通要配套。“民宿隨景點分布,景點隨路而建,路為景點和民宿開設”應是當地民俗旅游規劃的基本思路,要強化景點一漢石橋濕地公園與周邊民宿的小交通。
(4)實現產業化發展。民宿餐飲可以推出綠色農家菜品,讓游客到田間果園采摘,經衛生加工,端上餐桌,使游客既享采摘樂趣又嘗鄉村果蔬。建立綠色食品加工產業,讓游客將綠色食品帶回家,做宣傳廣告。民宿建設進行資源整合,統一規劃,建立各民宿共享的棋牌、電影、多功能卡拉OK、網吧和乒乓球室,WIFI覆蓋、衛星電視應作為必備硬件,有條件的鄉村還可開辟溫泉、咖啡廳等高端場所,日常提供村民休閑娛樂,旅游季吸引游客前來度假休閑放松。在“購”的方面,要建設與當地民俗特色有關的旅游紀念品制造亞。如葫蘆莊園的燙葫蘆、斗拱、牛欄山二鍋頭、帶有“老北京”文化元素的十字繡、張鎮灶王爺系列手信等,將這些旅游紀念品進行整合加工,投放到各民宿接待戶中,讓游客閑暇時了解當地獨特的民俗文化,使“住”的意義更加豐富進而使民宿業作為中心環節,打造出一條聯系緊密的旅游產業鏈,提高民宿的旅游附加值。
(二)提升軟實力支撐
(1)融入民俗傳統特色文化。民宿的建筑風格、室內設計、服務方式、生活用具上都要體現傳統民俗風情等非物質文化內涵。如北方特色四合院,在完善取暖、用水等生活設施的同時加入火炕、游廊、天井、貼花、春聯等北方民居元素,使游客在此感受迥異于喧鬧城市的舒暢淳樸。
(2)加大從業人員培訓。民宿從業者培訓應側重于民宿營銷定位與銷售推廣、服務質量、消防安全等方面,由政府或當地民宿協會進行規范并定期舉辦培訓班。
(3)強調品牌營銷。民宿作為一種房屋出租形式,監管部門可與成熟、權威的網絡電子商務平臺網站進行合作,讓民宿經營者通過平臺發布信息,游客從平臺獲得信息,網上達成交易。這種市場機制可信息互通交流還可對民宿業經營情況進行有效監管。良性市場競爭體制打造星級民宿,樹立民宿品牌,引導品牌效應。
(三)提供法律制度保障
(1)立法明確民宿地位。明確規定民宿開辦的范圍和條件,在環境、安全、服務等方面立法,對非法經營者要直接取締其經營許可證。
(2)提高行業準入門檻。民宿經營者先經行業協會考察簽署推薦意見,由主管部門審批,公關機關簽署審批意見,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申請登記,在衛生、消防、服務等方面達到嚴格的準入標準后方可獲得營業執照。
(3)行業協會制定標準。行業協會可根據本區旅游發展需要形成行業規范,定期組織業內培訓,制定統一的價格、服務和安全等行業標準。
(4)政府跨部門協調監管。民宿業監管應由旅游局牽頭,各監管部門組成協調領導小組做統一協調規劃。民宿申請建立之初,公安、消防、衛生、食藥、住建、國土資源等部門實地勘探,符合要求的,各部門簽署聯審意見;不符合要求的,提出整改意見,指導協助經營者開展民宿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