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培羽
【摘要】金融業的對外開放是我國整體對外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金融開放的推進,外資進入金融行業的條件逐漸放寬,2018年我國金融監管機構發布了一系列文件放寬外資進入金融業的條件限制,對我國金融開放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放寬外資進入限制后我國金融機構發展的SWOT分析,結合當前金融業發展環境,為我國金融機構引入外資發展提供對策建議。
【關鍵詞】金融開放 外資進入 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股權多元化對金融深化有重要促進作用。隨著我國金融深化的推進,金融業的對外開放程度也逐漸提高。
2018年4月27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了《銀保監會加快落實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舉措》,放寬人身保險公司外資股比限制、外資機構設立條件和擴大外資機構業務范圍等。4月29日,證監會發布《外商投資證券公司管理辦法》,允許外資控股合資證券公司。6月8日,銀保監會擬發布《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關于廢止和修改部分規章的決定(征求意見稿)》,擬取消外資持股比例限制,實施內外資一致的股權投資比例規則。這一系列舉措無疑是對外資進入我國金融機構的巨大推進。
金融業市場準入的放寬,對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有利于推動其向更加專業化、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對促進我國金融業公平競爭,提高金融機構服務水平等方面具有積極作用,但也為我國金融機構發展帶來挑戰。
一、相關概念界定
(一)金融機構
金融機構指從事金融服務業(銀行、證券、保險、信托、基金等行業)相關的金融中介機構,是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放寬外資進入限制
放寬外資進入限制,一方面對于中資企業來說是允許外資進入,對合資企業來說是擴大外資持股比例,另一方面放寬外資進入限制,對外資企業有更大的操作空間,即業務范圍擴大,投資主體多元化等,本文不作分別敘述。
二、放寬外資進入限制對我國金融機構發展的SWOT分析
放寬外資進入限制對我國金融機構發展具有多方面影響,以下為放寬外資進入限制對我國金融機構發展的SWOT分析:
(一)優勢(S)分析
(1)促進金融機構服務水平提升。放寬外資進入限制有利于在引進外資的同時引進管理技術,從而促進金融機構服務水平的提升。實力較為雄厚的外資進入金融機構可以帶來大量的資金支持、創新的產品策略、激勵機制、公司治理及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直接促進金融機構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金融服務水平。另一方面,放寬外資進入限制能夠吸引外資,通過合理競爭,加速國內金融機構的商業化進程,間接促進我國金融業總體管理水平的提高。
(2)風險防控和分散能力增強。放寬外資進入限制能夠通過資金支持和戰略模式引進幫助我國金融機構特別是中小規模的金融機構增強其風險防控能力。外資企業在風險管理的專業化和精細化上具有先進的經驗和技術手段,外資進入有利于外資企業幫助金融機構承擔和分散風險,其二,外資股比的增加有利于降低機構股權集中度,減少決策失誤和管理層利益關聯,從而減少金融機構的風險損失。
(3)推動金融機構結構優化。放寬外資進入限制有利于推動我國金融機構的創新發展和結構優化。外資企業具有先進的商業模式和業務經驗,也更具專業化和創新性,放寬外資進入有助于推動我國金融機構業務更加專業化。同時,根據“鯰魚效應”有利于激發我國金融機構的業務創新能力,從而推動我國金融機構的創新發展和結構優化。
(二)劣勢(W)分析
(1)戰略沖突風險。外資持股比例增加可能出現中外股東戰略沖突,一方面,中外股東因國情不同有不同的經營理念,在機構發展戰略選擇可能出現矛盾,另一方面外資股東帶來的人才激勵、風險管理等模式不符合中國國情,對機構利益造成損失,從而導致中外資股東出現戰略分歧。
(2)管理層風險增加。根據何維達和于一的研究認為,外資持股比例和銀行風險成正相關。我們可以推斷,金融機構可能都會存在這個潛在的風險。外資持股比例的增加很有可能導致外資股東爭奪管理層的控制權和濫用職權,或因缺少控制權而缺乏提升金融機構綜合水平的動力從而導致部分股東追求短期利益而不顧機構的長期發展,從而損害金融機構的利益。
(三)機遇(O)分析
(1)有利于金融機構“走出去”。金融業的進一步開放對于金融機構“走出去”是一個機遇,外資的進入有利于提高金融機構的專業化水準和國際業務的水平,中資和合資金融機構通過引進外資,發展國際化業務,有利于中資金融機構利用金融開放的環境優勢發展成為國際化金融機構。
(2)部分金融機構“去杠桿”。引進外資對部分“高杠桿”金融機構尤其是中小型“高杠桿”金融機構是一個機遇,通過進一步引進外資,吸收和擴大股權資本來支撐其資產負債表,走出“高杠桿”的困境。但不能只依賴于外資解決杠桿問題,“去杠桿”最根本的還是在于金融機構規范自身操作,把控杠桿風險。
(四)威脅(T)分析
(1)行業競爭加劇。國內學者研究認為,外資和合資金融機構盈利能力弱有可能的原因之一是這類金融機構在業務方面受限較大,部分外資企業的優勢業務引進時間短,審批嚴格,并存在地域限制,使其無法發揮優勢,極大地削弱了競爭力。因此在外資進入條件放寬后,外資企業經營業務的范圍限制也會擴大,這有利于外資企業發揮優勢,從而對國內本土的金融機構造成一定沖擊,行業競爭更為激烈。
(2)資本轉移。外資進入也可能造成金融機構的資本轉移,根據張敏等人的研究,金融生態環境好時,商業銀行可能會出現關聯貸款,即銀行的內部人可能利用關聯貸款將銀行的資金轉移到自己的手中從而損害到外部人的利益,因此,在我國金融環境較劣的時候合資金融機構可能有資本流出的威脅。
三、結論和對策建議
通過對放寬外資進入限制后我國金融機構發展的SWOT分析,認為在當前金融開放逐漸深入的環境下,取消外資進入限制對我國金融機構發展既有積極的促進作用,也帶來一定的風險和挑戰,如何把握金融開放的機遇,利用外資優勢擴大金融機構規模、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和質量,化解經營困難,發展成為國際化的金融機構是當前我國金融機構面對的發展路徑難題,結合當前的金融環境和上述分析,給出以下對策建議:
(一)提升自身實力,發揮競爭優勢
我國金融機構的核心優勢在于獲取客戶和項目資源的能力以及對中國國情的掌握,因此金融機構在發展中要利用好這一優勢,改進自身的經營機制,引進先進的技術,學習先進的經驗,改進業務辦理流程,創新金融產品,提升金融服務水平,為客戶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同時完善公司治理,優化機構結構,嚴格風險防范和管控,提升綜合服務水平,形成核心競爭力。
(二)建立健全管理層工作機制
對于中資和中外合資的金融機構,引進外資很有可能出現管理層意見不統一,經營理念和戰略模式存在分歧等問題,同時還有可能存在管理控制權爭奪等風險,因此,在引進外資或擴大外資持股比例的過程中,應注意建立健全管理層的工作機制,調和矛盾,注意把握市場形勢,結合我國國情和外國的先進經驗制定經營戰略,可以實行中外分工合作,提案嚴審,業務試點等,以避免因理念不合帶來的損失。
(三)建立健全風險防控體系,嚴格業務操作
通過引進外資,引進專業化和精細化的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健全金融機構的內部風險防控體系,建立風險預警機制,明確內控職責,完善內控措施。
在引入外資的過程中也應注意對外資股東的風險監管,嚴加甄別外資進入的“投資者”和“投機者”,切勿盲目引進,以免對機構造成損失。
同時,嚴格業務操作規范和流程,嚴禁違規操作,保證機構材料的真實和準確性,不要將機構發展定位在利潤增長和規模擴大,應注意機構穩健、可持續發展。
(四)把握金融開放機遇,發展國際化業務
在當前金融開放的環境下,中資金融機構應注意把握機遇,努力發展好國際化業務,提升國際化服務水平,通過引進外資,學習和利用外資優勢,一方面要注意提升自身的綜合管理能力和專業化服務水準,提高金融服務的品質,另一方面,了解和把握國外金融需求,制定國際化戰略,拓展業務渠道,努力發展成為國際化的金融機構。
參考文獻:
[1]王聰,宋慧英.外資銀行進入對中國商業銀行競爭行為影響的實證研究[J].南方經濟,2012,(09).
[2]何維達,于一外資進入與中國商業銀行的風險承擔[J].金融論壇,2011,(01).
[3]張敏,張雯,馬黎珺.金融生態環境、外資持股與商業銀行的關聯貸款[J].金融研究,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