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徑舟 薛莉君 楊沛
常見治療胃病的藥物,按照作用機制可以分為兩類,一抑制酸的分泌,二保護胃黏膜。本文將從以上兩類治療機制分類,介紹常見的胃病治療藥物。
一、抑制酸的分泌
在消化性潰瘍發病機制中,胃酸增加是發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抑制胃酸分泌是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抗酸藥物的主要作用是中和以及抑止胃酸分泌,常見的是中和胃酸分泌的藥物,常見代表藥有氫氧化鋁,復方胃舒平、胃必治等藥物,這類藥物長時間使用會使其副作用增加,并且抑酸作用明顯減弱。有鈣、秘、鋁相關成分的藥物還會導致便秘,含有鎂的藥物會使其瀉肚,目前己被質子泵抑制劑相關藥物所取代。
(一)H2受體阻滯劑
該類阻滯劑藥物的特點是抑制其胃酸作用強,消除癥狀速率快,增強愈合作用療效高,該類藥物發展迅猛,甲氰咪胍為第一代,雷尼替丁為第二代,法莫替丁為第三代。經過對比其療效發現,這類制劑藥物的抑酸作用一代更比一代強,但不良反應也越來越少。
(1)甲氰咪胍很大程度上的抑制了胃酸分泌和組胺五肽胃泌素所促成的胃酸排泄。
(2)雷尼替丁抑酸作用較甲氰咪肌強,且副作用較之為少,作用時間長,該藥能有收斂抑制胃酸排泄,降低胃酶活性,臨床上主要用于治療胃酸過多、燒心等癥狀。
(3)法莫替丁。本藥為最適宜的抗消化性饋瘍藥物,該藥在胃酸分泌抑制方面作用分別是西咪替丁和雷尼替丁的2倍和8倍,此外從很大程度上收斂了胃蛋白酶的排泄,且明顯延長了作用的時間,適用于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反流性食管炎、上消化道出血等腸胃疾病。本藥不會干擾經肝代謝及經腎小管排泄的藥物,因此副作用減少。
(二)質子泵抑制劑常見用于臨床的藥物有蘭索拉唑、泮妥拉唑、雷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此類藥物的抑酸作用增強,副作用小。主要作用機制是質子泵抑制劑與胃壁細胞,從而中止胃酸的最終分泌進程。其抑酸強度明顯高于H2受體阻滯劑,且本品的半衰期相較于H2受體阻滯劑的半衰期有顯著延長,可達14~23h,每日一次給藥能有效地阻止胃酸排泄。在藥效方面比H2受體阻滯劑更好。
(1)蘭索拉唑與奧美拉唑在醫治潰瘍方面藥效類似,是當前使用率較高的抗酸劑,市場需求量大,潰瘍的愈合率高,也可以迅速減緩癥狀。
(2)洋妥拉唑為換代質子泵抑制劑,因此該藥的副作用較少,價格較低,在市場上更容易被消費者接受。
(3)最新的一代質子泵抑制劑就是雷貝拉唑,它的解離速率較高。藥物相互作用少,血藥濃度緩慢降低,止痛起效快,抑酸作用經久而穩定,個體差異小,已在國內外廣泛用于消化性潰瘍、胃食管反流病等多種胃腸疾病的治療,并取得滿意的療效,尤其是老年人更加適用于此類藥物,服用藥物更加安全。
二、保護胃貓膜
已知胃黏膜屏障的防御保護作用是減弱胃部遭受酸的攻擊,可使用胃黏膜保護劑來增加某些細胞保護成分并維持機體的黏膜的整體性。目前臨床上應用于胃黏膜保護作用的藥物有下列幾種:(1)具備抗酸功用的藥物有:碳酸鈉等,此類藥物使用多年,但抗酸的作用不明顯。(2)膠態鉍:為殺菌作用的藥物。如次枸櫞酸膠體鉍(又稱為三鉀二構櫞酸絡合鉍),名得樂是它的商品名,維敏膠囊和膠態果秘(又稱堿式果膠鉍鉀),這種藥物不宜長期使用。
(3)單純用于胃黏膜保護的藥物有麥滋林、硫糖鋁、施維舒等,該類藥物對胃黏膜病變治療作用較弱。
參考文獻:
[1]宿美云.慢性胃炎的治療[J].中華醫藥雜志,1992,(動.
[2]丁麗華.抗菌藥物與抑制胃酸分泌藥物聯用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的效果觀察[J].社區醫學雜志,2015,(9).
[3]湯菊章.消化性潰瘍的藥物治療近況[J].醫學綜述,2000,(9).
[4]江佛湖.呋喃型H_2受體拮抗劑Ranitidine抑制五膚胃泌素的胃液分泌強于甲氰咪肌[J].國際消化病雜志,1981,(2).
[5]余偉標.消化道潰瘍的臨床藥物治療分析[J].中華醫學研究雜志,2006.
[6]郭玉玲.合理選用抗消化性潰瘍藥[J].衛生職業教育。2003,(10).
[7]姜明明,李輝.奧美拉唑、浮托拉哇對白細胞影響的臨床觀察[J].中華現代臨床醫學雜志,2007.
[8]曾毅,葉雨彤,梁德森,等.蘭索拉唑與奧美拉唑治療幽門螺桿菌陽性十二指腸潰瘍的Meta分析[J].廣西醫學,2015.(7).
[9]賀金凱,賀翠婷,劉鷹,等.質子泵抑制劑伴托拉唑的研究進展[J].中國藥房,2016,(26).
[10]曾林.雷貝拉唑聯合西沙比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48例療效觀察[J].中華中西醫雜志,2007,(9).
[11]李成龍,屠偉峰.胃黏膜屏障保護機制的研究進展[J].廣東醫學,2008,(2).
[12]關屹,閆冬.埃索美拉唑藥物組合物及其制劑[J].2014.
[13]武益.枸櫞酸鉍鉀[J].醫藥導報,1988,(5).
[14]張芳.吃不同的胃藥喝水各有講究[J].中國健康月刊,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