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世斌
【摘要】微時代電視新聞播音在敘事方式、報道態度及語言特色等方面發生著變化,其傳播方式表現出即時化、類聚性的特征,制作模式呈現出服務針對性、接收變動化、內容微型化的特點。在這種背景下,電視新聞播音應從傳播媒介的跨界需求、語用內容通義需求、語言傳播效應增值需求等方面作出適應性調整,實現電視新聞播音傳播效能的優化和增值。
【關鍵詞】微時代 電視新聞播音 傳播方式 制作特點
一、微時代電視新聞播音的現狀
微時代電視新聞播音是指在新傳播時代里,電視新聞播音員將新聞事件進行有聲語言再創作的傳播過程,它是媒體進行信息處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整個傳播活動的中心,也是微時代電視新聞節目革新變化的重要體現。在新的傳播時代中,電視新聞播音在其敘事內容、報道態度及語言特色等方面的改變較為明顯,這種新傳播方式更新了信息的生產流程和傳播方式,改變了受眾對于傳媒的利用方法,將電視新聞播音推向了一個全新的階段。
(1)電視新聞播音的敘事內容由宏大敘事向碎片化轉變。傳統媒體敘事內容偏向于塑造社會共識的宏大事件,“以權威化的主流價值觀主導的話語模式”引導社會輿論的導向。沒有經過加工的信息被推上播出平臺,改變了傳統媒體宏大的敘事方式,給受眾帶來豐富資訊的同時,也帶來選擇的多面性。
(2)開放的報道態度顯示出民眾監督公共事務的力量。微時代,手機電視、播客、微播、微信使受眾享受隨時隨地獲取信息、發布信息的權利,在反映社會不公、高官腐敗等社會問題上成為不可小覷的監督力量。這便使新聞報道者的客觀態度面臨著開放性的選擇,電視新聞播音在縱觀公眾于虛擬空間中所集結的強大輿論后,合理地利用話語積攢的力量,將控制分寸把握得更為老到,成為司法監督和行政監督的有力保障,在不知不覺中影響民眾,并取得最佳的輿論監督力量。
(3)語言特色偏向于大眾情感的宣泄與互動。播音員在新聞中運用流行語對相關問題進行討論與調侃,集結了媒體與受眾之間的情感互動,表達出媒體分享人們生存壓力與無奈心聲的態度,使受眾獲取了強烈的歸屬感和信任感,引起子情感共鳴。
二、微時代電視新聞播音的傳播方式和制作特點
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體發展日新月異的微時代,電視新聞播音的傳播方式打破了傳統媒體“一點到多點”的被動局面,趨向于“即時化、類聚性”的特征。
(1)“即時化”轉播方式。“即時化”的傳播是指當前社交媒體不僅在大眾之間實現瞬時的傳播,而且受眾可以直接參與到節目傳播全過程中,實現了邊看節目邊運用社交媒體與主持人進行互動的交流與反饋,實時更新話題內容,擴延著信息寬度,實現了新聞信息新的意義;而同時,受眾對主持人播音內容“即時”的反饋信息亦可引起大眾更為熱烈的關注,使分散的話題形成一個新的集合載體,實現信息的增量和循環。
(2)“類聚性”轉播方式。“類聚性”的傳播是指微時代人們打破了社會自然形成的群體,主動尋找與個體有相同喜好的人暫時結盟,這種臨時結成的“弱關系”在美國社會學家格蘭諾?維特看來是強勢的,“弱關系傾向于連接與行動者本人具有較高異質性的人群,充當不同群體的關系橋,容易在不同群體間傳遞非重復性的信息,拓展了信息的傳遞范圍,能達到較好的傳播效果”。在社交媒體傳播中這種臨時結成的“弱關系”代表著當前的社會文化價值取向,這種文化力量的聚合致使人們對新聞事件的看法更愿意與“相同趣味”的人形成合意,而并非個體理性孤獨的認知,促使著電視新聞播音員越來越趨向于類型化,著眼于對目標群體受眾的選擇和適應。
(3)電視新聞制作模式的變化。社交媒體的介入使得電視新聞的制作模式呈現出“服務針對性、接收變動化、內容微型化”的特點。在智能手機的針對性服務中,新聞節目的無差異受眾被分割成具有相同興趣的“小眾”,媒介不僅是受眾的“輿論領袖”,更是“信息管家”和“貼身顧問”,適合于各類受眾的新聞隨手可得,受眾可根據自己的興趣尋找各類傳達的消息,在線點播及“播客”的流行無疑證明了受眾更益于接受這種“針對性服務”
(4)接收變動化。變動化是移動媒體先天的優勢與特點,微時代中媒體所要爭奪的是變動中受眾的注意力,電視新聞播音亦不能例外,“接收變動化”使得新聞播音在制作上調整內容結構,充分考慮受眾在外界環境變動狀態下的信息接收狀態,最為有效地傳達出新聞事實。微信、微播、播客的內容播報相對于傳統媒體宏大敘事更為“微型化”,這種制作成本較低、網絡內容資源不受限,便于對內容進行轉換、兼容和有效整合,可瞬間把表面看似微型凌亂的信息價值聚合在一起,形成別具一格的新聞播報特征和豐茂的價值傳達。
三、微時代電視新聞播音的改進策略
微時代改變了電視新聞播音的傳播方式和制作特點,電視新聞播音員應打破傳統模式,敏銳吸收新元素,充分依據微時代下受眾的多元需求,及時做出調整,實現自媒體下新聞播音方式的多樣式和跳躍式貼合發展,從而達到傳播效果最優化和信息增值最大化的目的。
(1)要適應傳播媒介的跨界需求。新聞播音工作依據微時代播出平臺多元化的特點,播音員的語言傳播要打破傳統單一的方式,面對多種多樣的播出途徑(智能手機、微信、微博、播客等),突出“兼容化綜合適應性能力”的播音要求。從而滿足媒介融合趨勢下信息渠道多樣化和媒介接觸方式多元化的客觀需求,吸引受眾注意力,最終把對事件敘事的認知和“新鮮感”的捕捉有機地整合在一起,將新聞的核心價值理念有效地傳遞給各個階層的受眾。2.要滿足語用內容通義需求。隨著媒介環境的改變,電視新聞主播面對微時代傳播內容“類聚性”和制作模式“微型化”,要主動把握時機適時轉型,語言內容和表達方式上應具有“普適對接”和“兼容通用”的功能。語用內容通義需求是媒介融合環境下電視新聞的口語標準化傳播和語意內容通用化傳達,是數字新媒體在完善社交功能后逐漸規范化和健康化的結果。根據此需求,在實際中,電視新聞主播必須在堅守職業規范的基礎上,拓寬專業范疇,延伸專業特色。
(2)要順應語言傳播效應增值需求。為了適應媒介融合的態勢,電視新聞播音員的語言傳播在重視傳播內容與傳播方法適應性的基礎上,還要兼顧受眾對語言傳播的反應與影響,以實現電視新聞語言傳播效應的優化和增值。
總之,微時代,電視新聞播音員需遵循新格局的傳播理念,挖掘媒介融合的傳播特色,迎接時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建立雙向、開放、兼容的互動收視平臺。同時,電視新聞播音要掌握輿論引導的主動權,喚醒受眾的新聞參與意識,表達出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面對微博、微信、博客、播客等社交媒體的廣泛崛起和快速普及,新時代電視新聞播音應加快變革創新的步伐,盡早盡快實現電視新聞播音的適應性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