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鳳
【摘要】虛擬角色絕大多數處在作品之中,著作權法常常通過保護作品整體而間接保護虛擬角色。這種間接保護模式使得虛擬角色本身的保護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然而在我國,對虛擬角色客體的性質存在爭議,遇到侵權案件的時候,往往是基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判決,難以服眾,存在弊端。
【關鍵詞】虛擬角色 著作權 認定標準
一、案例簡介
金庸訴江南的作品《此間少年》對其作品構成侵權和不正當競爭。《此間的少年》使用了“郭靖”、“黃蓉”、“楊康”、“穆念慈”等來自金庸武俠小說的角色姓名和部分人物特征、人物關系,雙方的爭議由此而起。雙方爭論的焦點是《此間的少年》一書是否對金庸作品構成著作權侵權及不正當競爭。
本文主要是從本案涉及的虛擬角色保護問題,對虛擬角色在著作權領域的保護進行個人分析。
二、虛擬角色的概念
(一)虛擬角色的定義
虛擬角色是指在動畫、電視、電影等作品中出現的人物、動物或機器人等,用語言的形式表現出的作品中的虛擬形象也被認為是虛擬角色。作品的表現形式一般包括符號、結構和體裁等要素。符號作為表現形式的第一要素,在文字作品中表現為語言。反映一定內容,具有可復制性和獨創性的符號應當受到著作權法的保護。
(二)虛擬角色性質的認定
文學作品角色是創作者頭腦中構思而成的,創作完成后,作品可以通過文字、符號等固定在一定的載體上,而角色存在于語言的描述中,是無形的。
然而,有一些虛擬角色卻遠遠超越思想觀念的范疇,被界定為思想觀念的表達更恰當。盡管前文提到虛擬角色具體的名稱、特征、動作等屬于思想觀念,但一個角色是各種具體特征組合成的整體,這個由多種特征組合的整體有可能構成了表述性的外貌,創造者越是對角色進行細致的描寫和刻畫,該角色越是可能具有表述性特征。
三、虛擬角色在著作權保護中存在的困境
(一)沒有統一的保護標準
1930年美國Nichols v.Universal Picture Corp(環球影片公司)案中,原告Nichols寫了一部關于生活在紐約的猶太家庭的劇本。而被告環球電影講述了一個住在紐約的猶太家庭的故事。Nichols起訴侵犯版權。Nichols認為,普遍的工作與他的工作非常相似。環球影業認為,他們自己的電影(也就是獨立的創作),而且與Nichols的作品不同,在 Nichols的版權范圍之外。Nichols提起上訴。法院發現,盡管這兩部戲劇有相同的主題和總體情節,但相似之處往往是一般的東西、普遍的概念和老套的人物。在環球電影中,Nichols的表演沒有什么獨特之處。基本上,這個案子說,只要被告只接受原告作品中不可版權的部分,這兩件作品就不會有足夠的相似程度來構成侵犯版權。
在我國著作權法中尚沒有對虛擬角色的保護提出明確的衡量標準。
(二)虛擬角色作為著作權客體存在爭議
因為根據我國目前著作權法規定,保護的客體僅限于作品。虛擬角色絕大多數處在作品之中,著作權法常常通過保護作品整體而間接保護虛擬角色。這種間接保護模式使得虛擬角色本身的保護受到一定程度限制。在美國和加拿大,如果角色被認為已經得到足夠清楚的描述,己獲得顯著性和名聲,公眾能夠在作品之外認識它們,那么這些角色(連同其名稱)能夠獲得版權法保護。然而在我國,對虛擬角色客體的性質存在爭議,遇到侵權案件的時候,往往是基于法官的自由裁量權進行判決,難以服眾,存在弊端。
(三)對侵權事實認定困難
由于著作權法對虛擬角色名稱的保護存在局限性,所以實踐中未經授權利用虛擬角色名稱增加自己競爭力優勢的行為能否認定為侵權行為尚沒有明確的標準和定論。對于虛擬角色名稱的侵犯行為在認定時最不容易判斷的是加害行為的違法性。法條規定模糊不清,這種行為是否違法、違反了哪部法、侵犯的是何種權利等問題都無法得到解答。例如:很多作家使用原著中的虛擬角色,僅僅是出于個人的喜愛,沒有牟利的目的,沒有出版。那這種虛擬角色的使用本身對原著是沒有損害的。反之,如果是以牟利為目的,使用的是特征明顯且廣為人知的虛擬角色并出版銷售,那么對于原著作權人的財產利益而言,是有一定的損害事實,因為只要作品進入市場就有一定的市場競爭力,難免會造成原著作權人的財產損失;而對于著作權人的人格利益而言,虛擬角色的借用究竟是對原著作權人名聲的擴大、作品的宣傳抑或是名譽的損害,這些都要從具體的案件出發,但是這種名譽上的損害事實的認定同樣很困難,不同的人想法不同,例如:本案中,有人認為通過《此間少年》而關注到金庸,這是擴大了金庸的名聲,而有人卻認為是對金庸原著的褻瀆,從何認定,需要一個客觀的標準,而非主觀臆斷。
四、總結
美國對文學作品中虛擬角色的保護主要有Nichols標準和Sam Spade標準兩種,實踐中多用Nichols標準。其實質是虛擬角色被描述的越充分,角色的特征越明確,被模仿、侵權的可能性就越小,就越容易受版權法的保護。作者認為對于我國虛擬角色侵權的保護,同樣應首先明確虛擬角色保護的認定標準,個人認為有以下三點:
(一)獨創性
對于虛擬角色而言。虛擬角色作品產生后想要獲得著作權法保護的關鍵就是滿足獨創性要求。獨創性首先要求創作者獨立思考,獨立完成。通過借用、抄襲、模仿等方式進行的二次創作都不屬于獨創性。換言之,故事可以不斷更新,但虛擬角色卻可以相對保持不變。
(二)知名度
對于受到侵害的虛擬角色必須是有一定的知名度。只有虛擬角色廣為人知的前提下,角色的使用才會引起讀者的關注,才會對原著作者產生影響,否則的話,因為虛擬角色若沒有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就不可能含有潛在的商業利用價值。
(三)完整性
完整的虛擬角色至少由三方面構成,即名字、外貌和性格,使得虛擬角色具有可識別性。一部對他人作品的虛擬角色及其特征進行抄襲的文學作品,只要在整部作品表達上具有獨創性就難以構成侵權。
虛擬角色之所以能夠在文學創作領域和商業領域中得到廣泛的應用,關鍵在于虛擬角色背后所隱含的內在價值,使得虛擬角色可以從作品中分離出來,具備了獨立利用的條件。美國從著作權法的角度通過相應的判例相對全面的保護了虛擬角色,對我國采取何種保護方式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