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清市華僑中學 張友家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曾說過:“數形結合百般好,割裂分家萬事休。”由此可見,“數”與“形”之間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數形結合是將抽象的數學語言、數量關系與直觀的幾何圖形、位置關系相結合,便于學生快速解決數學題。在解答集合、函數、方程與不等式、三角函數、線性規劃、數列、立體幾何等方面的數學試題中,常常用到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
高中數學課堂上,“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束縛了學生的思維,學生被老師“牽著鼻子走”,他們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當然,也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發散性思維。為此,高中數學教師應結合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靈活轉變教學方法,將數形結合這一方法運用到數學解題中,使學生掌握數形結合法的內涵,并能在解題中靈活運用數形結合。通過分析數學例題,尋找解決數學題目的有效方法。我們發現將數與形相結合,有助于學生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形象化、直觀化。面對數學題時,學生不再畏懼、害怕,而是能迎難而上,從而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得每位學生主動參與到數學解題中,提高自身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通過分析歷年來的高考試題,發現很多數學試題都需要利用數形結合思想,數形結合思想作為一種重要的解題方法,其將幾何圖形與代數知識相結合,使代數知識形象化、直觀化,增加了數學知識的趣味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效率、解題效率。
“數”與“形”的關系是對應的,有些數量較抽象,很難把握,而“形”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的特點,能表達具體思維。有些較復雜的“形”,不但要正確把圖形數字化,而且還要留心觀察圖形的特點,發掘題目中的隱含條件,充分利用圖形的性質或幾何意義,把“形”正確表示成“數”的形式,進行分析計算。
例1 如圖,三角形ABC的三邊分別切拋物線于D,E,G。F是拋物線的焦點。證明:A,B,C,F四點共圓。
解:設拋物線的方程為T:x2=2py,則有G(2pa,2pa2),E(2pb,2pb2),D(2pc,2pc2),
三條切線方程為2ax-y-2pa2=0,2bx-y-2pb2=0,2cx-y-2pc2=0,
聯立解得:A(p(b+c),2pbc),B(p(a+c),2pac),C(p(a+b),2pab),
故△ABC的外接圓方程為LALB+λLBLC+μLCLA=0。
其中,LA,LB,LC是三條切線方程的左邊的式子。
展開外接圓方程整理得:Ax2+By2+Cxy+Dx+Ey+F=0,
因為該方程表示圓,故A=B∧C=0,
這道題要求學生求證A,B,C,F四點共圓,求證中,學生思考怎樣確定圓的方程式,如果將A,B,C,F四點都能代入圓的方程中,則表明A,B,C,F四點共圓。這一解題思路運用了代數法,將幾何問題轉換為代數問題。
在平時解題中,看到此類型題目,學生會“一頭霧水”,他們不知道如何下手,毫無解題思路,盡管始終分析圖形,但是用幾何法找不到解題的突破口。此時,學生應靈活運用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結合圖形,并結合之前所學的代數知識,利用代數知識解決該題,將幾何問題轉化為代數問題,無形中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
數學學科不同于其他學科,僅僅依靠死記硬背,學生不能快速、準確地解決數學問題。數形結合方法在數學解題中的運用,使得學生的思維不再受到單一“形”或“數”的束縛,而是在兩者之間互相“轉化”,使得問題的解決變得容易可行。
形具有形象、直觀的優點,解決數學題時,要認真分析題目中的已知條件,將數量問題轉換為圖形問題,并通過分析圖形、推理最終解決數學問題的方法。從本質上來講,以形助學是以數量結構特征為依據,構造幾何圖形,轉化為幾何問題,順利解決問題。“以形助學”的解題思路在于:明確題目中所給定的條件和所求的目標,從題中的已知條件或者結論出發,先觀察分析其是否類似于已學過的基本公式、定理或圖形的表達式,再做出與之相適合的圖形,最終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通常情況下,解類似題時,學生不愿意動手畫圖,他們只是根據已知條件求得最終的答案。沒有幾何圖的輔助,整道題做起來并不簡單,學生無法在腦海中想象出動點的軌跡,解題的效率、準確率都不高。對此,在解題過程中,學生要認真分析題中所給定的已知條件,尋找已知條件中的數量關系,并繪制幾何圖,將數量關系通過幾何圖呈現出來,順利解決數學問題。
從本質上來講,數形結合思想是將抽象的數學語言與直觀圖形相結合,關鍵是代數問題與幾何問題之間的相互轉化,使得代數問題幾何化、幾何問題代數化。數學解題中運用數形結合思想方法時,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明白概念和運算的幾何意義以及曲線的代數特征,分析數學題目中條件和結論的幾何意義和代數意義;二是構建關系,加強數與形的聯系,完成數形轉化;三是明確參數的取值范圍。當明確以上幾點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巧用數形結合思想,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