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就
關稅在短期內維持了部分人的利益,使他們享有特權,但從長期看是沒有人會受益的。取消關稅有利于每個人,包括原來受保護的人。
目前,中美之間的關稅貿易戰已經打響。人們普遍擔心這將是雙輸的結局。關稅大棒往往被祭起來,是因為很多人認為關稅有助于保護本國利益,能夠提高國民的生活水平,但這純粹是一種幻覺。關稅通常有兩個目的:一是財政目的,作為政府收入的來源;二是非財政的,比如保護某些產業。相比其他的稅,由于關稅對自由貿易的妨礙,其危害可能更大一些。下面以中美貿易為例具體闡述為什么關稅是有害的。
由于資本和勞動的流動必然存在人為的或客觀上的障礙,比如移民的成本,中國和美國的工資水平不可能相同,這時,假如產品的貿易是自由的,那么,中國和美國都可以利用自己的比較優勢,美國生產成本相對中國為高的行業將萎縮,對這些行業來說,從中國進口商品更為有利。相反,假如美國出臺關稅,保護那些生產成本高的部門,那么,對美國的生產者和消費者來說是不是更為有利了呢?并非如此。
關稅使受保護部門,如鋼鐵行業,免于中國產品的競爭,從而有利于提升其產品價格;但對下游的汽車產業來說,生產成本提高了,從而對這些產業造成不利影響。如美國宣布對鋼材和鋁征收關稅后,福特的股價下跌了。關稅導致的產品價格上漲,最終還是由消費者買單,比如美國的汽車消費者要為汽車價格的上漲買單。這些消費者中,有的可能是鋼鐵行業的工人,這樣,他們從鋼鐵行業的保護中得到的利益被汽車價格的上漲抵消了。
主張關稅保護的人,只是從生產者角度看問題,實際上,每個個體都有雙重身份,既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設置了關稅,他們作為生產者角色的利益是增多了,但作為消費者角色的利益受損。
假如被保護產業的下游產品需求不足,那么被保護產業提高產品價格的“企圖”就不能得逞。例如,受保護的鋼鐵行業提高價格,但汽車行業由于擔心銷路,不敢把成本轉嫁給消費者,那么他們就不會接受本國鋼鐵行業的漲價行為。這時,鋼鐵行業不得不以較國外進口商更低或相同的價格向汽車行業提供鋼材,這意味著保護政策失效。假如美國鋼鐵行業無法將價格降低到這一水平,那么下游的汽車行業將因為承擔更高的成本而萎縮。他們會將汽車產業轉移到其他成本更低的國家,這意味著資本的流失,這樣就導致本國汽車工人的失業。但是,關稅政策的制定者往往看不到這種間接效應。
關稅還有其他間接效應。比如美國對中國的鋼鐵征收關稅后,汽車價格上漲,消費者購買汽車比原來花了更多的錢,這時,他們不得不減少對其他商品比如食品的需求,這樣,美國的食品生產者就遭受損失。另外,由于美國征收關稅,中國的鋼鐵出口商利益受損,工人的收入下降,他們對來自美國進口商品的需求也相應地下降,這樣也影響到美國相關廠商的利益。
實際上,關稅的負面效應還包括制造真正的壟斷,使本國企業可以征收“壟斷價格”,從而損害消費者利益。“壟斷價格”是指高于同類產品國際市場價格的價格。有了關稅之后,本國企業就免除了國外企業的競爭,它們可以采取相互勾結的方式,在“國際市場上的價格+關稅價格”的價格水平上銷售產品。這樣,消費者就通過支付更高的價格為關稅買單。
受關稅保護的企業,由于可以從這種保護中輕松獲利,一般來說就失去了創新動力,使無效率的生產得以維持。其結果是本國消費者得到的不僅是更貴、而且是質量更差的產品。所以,關稅會損害一個國家的生產效率,減少財富。
關稅損害本國消費者的一個例子是貝隆將軍執政時的阿根廷。貝隆1946年當選總統,他為了“建立一個更加平等的阿根廷”,實施一整套反自由市場的政策,其中包括沒收大部分資本家的資產,收歸國有,征收重稅以及高額關稅。其結果是短期內取悅了工人,但給阿根廷經濟帶來了致命的傷害。
有些國家,如德國,雖然也有關稅,但看似沒有產生有害的結果,這并不意味著關稅對這些國家沒有危害,而是因為他們的創新仍然比較充沛,抵消了關稅的消極影響。這些國家取得的技術進步并不是關稅的結果,而是采取了促進競爭的政策。
有的政府把關稅作為保護“民族工業”的手段,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通過比較中國的汽車產業和家電產業就能說明這一點。汽車行業目前仍對進口車征收25%的關稅,但在銷量前十的品牌中,有7個是外資品牌。而關稅總體較低的家電行業已經是民族品牌的天下。在中國加入WTO、關稅下降后,有市場競爭力的民族品牌的數量不僅沒有減少,而且還增加了。更加開放的市場有助于激發企業家的創新,從而推動本國工業的發展。
概而言之,關稅在短期內維護了部分人的利益,使他們享有特權,但從長期看是沒有人會受益的。取消關稅有利于每個人,包括原來受保護的人。
(作者為浙江工商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