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美花



[摘 要] 教學能力是中學英語教師最核心的業務能力,是有效完成教學任務的前提和基礎。中學英語教師的教學能力包括:英語語言能力、教學認知能力、教學設計能力、教學實施能力、教學評價能力、教學反思能力。中學英語教師應努力完善知識結構,以應對當代英語課堂教學的需要;堅持教學研究,促進教學能力的發展;注重教學團隊合作,共求提高與發展。
[關鍵詞] 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構成;自主發展;路徑
有效實施英語課程教學改革,切實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最終落腳點是教師的教學能力。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曾經提出了制約外語教學質量的五個主要因素, 基中決定性因素是外語教師,其公式是:外語教學質量=〔學生(1分)+教材(2分)+教學方法(3分)+社會環境(4分)〕[×]教師。可見,英語教師及其教學能力是關乎英語教學成敗的關鍵點。然而,綜觀現有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研究成果,數量十分有限,筆者以“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為題名在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中進行檢索,僅有26條結果。這些研究大多以實證調查和經驗探索為主,缺乏對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構成的學術建構與理論研究,極大地制約了教師教學能力理論的實踐滲透和教師專業教學能力的有效提升。基于此,本文立足教學理論與基礎教育教學實踐的相互促進,探討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構成)以及培養策略,從而為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的培育與提升提供參考與借鑒。
一、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構成的內容
教學能力指的是英語學科教師的教學能力,即教師任教英語這一學科所需各種能力的總和。英語既是一門語言,也是一種文化。這就要求教師既要具備一定的外語教學理論知識,同時還要具備相關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能夠在教學中將中西方文化融會貫通,開拓學生的眼界,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基于基礎英語課程改革的需要,借鑒相關研究者對教師教學能力的歸納與闡釋,結合中學英語有效教學的要求,本文認為,中學英語教師應具備如下教學能力。
(一)英語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y of English)。
具備相應的英語語言能力是作為一名英語教師的必要條件。那什么是語言能力呢?《語言學名詞》上的解釋是“個人使用語言的技能。主要指聽、說、讀、寫的能力”。也有學者認為,語言能力是個人運用語言與分析語言的綜合能力。以教學為立足點,遵循英語學科的特點及新課程改革對英語教學的要求,本文認為中學英語教師的英語語言能力(language competence)應然構成包括:英語語言知識(language knowledge),英語語言應用(language performance),英語語言水平(language proficiency),英語語言技能(language skills)。
英語語言知識是教師所具備的語音、詞匯、語法、修辭等方面的知識,具有內隱性,一般無法直接觀察到。英語語言應用是英語教師實際言語的產出,具有外顯性。英語語言運用質量與效果如何則表現為英語語言水平的高低,英語語言水平是通過聽、說、讀、寫、譯等英語語言技能得以展現的。
(二)教學認知能力(cognitive competency of teaching)。
教學認知能力主要指的是教師大腦中所儲存的對教學各個方面內容的深層了解和知識掌握,是教師教學觀念的具體體現和實施教學的思想基礎,也是教師教學能力形成與發展的奠基石。教學認知能力強的教師教學能力不一定很強,但一位教學能力出類拔萃的教師則必然有著很好的教學認知能力,其教學理念、教學理論等思想理論基礎必然也是十分出眾的。英語教師教學認知能力既包括教育學、心理學基本理論,更重要的是語言學習觀、語言教學觀及英語教學學習方面的理論基礎,涵蓋了與教師職業息息相關的教學資源、教學對象、教師自身等諸方面的基本內容。
(三)教學設計能力(design competency of teaching)。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凡事都要事先謀劃,預先設計。教學設計能力是教師教學能力中的首要因素。根據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及教學設計的理念,本文認為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設計能力主要解決“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的問題。
[教得如何?][為什么教?][怎么教?][教學
設計][教什么?]
首先,理解和把握《課標》要求的能力,解決“為什么教”的問題。《課標》明確了高中英語課程具有人文性、工具性的雙重屬性,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重視學生基本知識素養的培養,還要關注學生的情感,發展學生與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全面提高人文素養。《課標》對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度、學習策略和文化意識五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內容與詳細的標準,這些都要求教師體現在教學設計里。其次,分析教材的能力,解決“教什么”的問題。教材是教師獲得教學信息的主要來源,是學生進行英語學習的藍本,也是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媒介,能否對教材進行科學的加工處理是教學成敗的關鍵。第三,教師應該具備根據教學內容與目的挖掘各種教學資源深層次價值的能力,充分借助課本以外的各種資源拓寬學生的知識與技能領域。第四,分析教學對象的能力,解決“怎么教、如何教”的問題。了解學生知識儲備現狀及學習能力,掌握學生的共性與個性特點,因材施教。 最后,教學評價能力,解決“教得如何”的問題。本文將設計后的評價反思能力歸類到教學評價能力中,所以此處不作分析。
(四)教學實施能力(implementation competency of teaching)。
教學實施是將教學設計付諸實施的過程,主要涉及課堂內的教學實踐活動和教師對學生進行課外指導等方面的實踐。教學實施能力主要是表達能力、課堂組織管理能力、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的綜合體現。
教師的表達能力是言語表達與非言語表達兩方面的綜合體現,言語表達包括口頭言語表達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板書)。其中教師的口頭言語表達能力對教學效果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再完美的教學認知與教學設計,如果不能用語言順暢地傳達給學生,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英語教師地道的發音、流利的口語表達可為學生提供更有利于語言學習的“語境”,激發學生語言學習的興趣與熱情。對于英語教學過程中出現的重要的新單詞和詞塊,適時地用板書這種書面表達形式呈現出來,無疑也對教學實施效果起著重要的作用。非言語表達能力是教師借助面部表情、眼神、肢體動作等非語言方式來傳遞信息的能力。它也是課堂教學中師生間一條重要的交流途徑。
課堂組織管理能力指教師調控課堂教學中的各種要素,以保證教學順利開展的能力,主要包括有效地組織教學與有效地管理學生兩個方面。有效地組織教學包括以合理的方式導入新課;以恰當的方式營造生動活潑的課堂氛圍,創設最佳教學情境;以良好的課堂應變能力應對課堂教學中的突發事件等。有效地管理學生,這里的“管理” 需要教師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藝術地駕馭課堂,讓學生愿意跟隨教師的教學思路自覺自愿地學習。
選擇和運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是現代中學英語教師必備能力之一。網絡上諸多便利、生活化的英語教學資源極大地豐富著英語教學內容。首先,教師從思想上要認識到教育技術的重要性,積極主動地學習并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相關知識和技能,如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數字音像技術等。其次,根據教學要求與教學內容的需要,借助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制作融合聲音、文字、圖像為一體的信息技術課件,“化靜為動”,激發學生的興趣,保持學生的注意力。
(五)教學評價能力(evaluation competency of teaching)。
教學評價是依照課標要求、教學原理與教學原則、學生認知和發展的規律對教學活動所進行的價值判斷。教學評價是一種高于總結的教學理性活動,主要包括對課堂教學的自我評價和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
對課堂教學的自我評價可以從以下三方面進行:一是目標評價,即本堂課的教學目標是否明確、科學,是否符合大綱的要求及學生的認知水平;二是過程評價,即教學全過程的縱橫活動的科學性,包括學習條件的創設、教學過程調控的有效程度、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廣度和深度、課堂氣氛的活躍度和融合度等;三是效益評價, 即是否取得了好的教學效果、是否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
對學生學業成績的評價則是采用多種方式對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進行客觀的評價。包括能夠合理、高效地批閱學生作業和試卷;能熟練操作Excel、SPSS等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能看懂標準差、信度、效度、難度、區分度等統計結果,科學全面評價學生學習過程、學習方法及學業成績。
(六)教學反思能力(reflection competency of teaching)。
反思能力是英語教師必備的一種能力,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G.J.Posner:)提出的教師成長公式為“成長=經驗+反思”,可見教學反思對促進教師的專業化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學反思能力是英語教師所具備的用于反思自己在教學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的綜合能力。教學反思可以幫助教師挖掘日常教學經驗中蘊含的教學原理,將教學實踐經驗升華為教學理論,構建出自己的教育教學理論體系,為英語教師從傳統的“工具型教師”轉變為“研究型教師”打下一定的基礎。主要包括教學主體、教學理念、教學目標、教學過程的反思。教學主體的反思主要是反思在教學過程中,如何讓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并達成共同構建知識與發展能力的合作關系。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將學生培養成全面發展的人,因此教學理念的反思需要教師對英語課程的認知不應僅僅停留在語言技能的發展與英語知識的掌握上,而要探索英語課程真正的價值取向。教學過程的反思主要是反思如何創造性地運用課本及其他教學資源,使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成為和諧的統一體;反思如何為學生創設合作、探究、適于語言學習的學習情境,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與實踐能力;教學目標的反思需要英語教師反思教學目標是否體現了新課標所要求的三個維度(知識和技能、過程和方法、情感和價值現 )的目標要求。
二、中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自主發展的路徑
(一)努力完善知識結構,以應對當代英語課堂教學的需要
新課標明確提出:“知識是語言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發展語言技能的重要基礎。”知識與能力兩者相輔相成,不具備良好的英語語言基礎知識和學科教學知識,語言運用就難以實現。同時,語言知識也只有通過語言的運用才能更好地被理解和掌握。
首先,堅持終身學習。教師的職業特點及素質教育的諸多要求需要英語教師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并能充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更需要培養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只有堅持終身學習,才能達到這些要求。再者,基于“教師專業化發展”角度,教師不僅是“教人者(teacher)”,也是“學習者(learner)”,教師應成為終身學習的楷模。堅持學習并領悟先進的教學理念,不斷更新自身學科專業知識,努力提高教育專業素養,以應對當代英語課堂教學的需要。
其次,努力掌握現代教育技術。基于計算機技術,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給教師的教學帶來無限發展空間的同時,也帶來了嚴峻挑戰。當代英語課堂需要教師能嫻熟自如地駕馭多媒體,并能整合各種信息資源。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必須掌握這一信息化手段,提高教學實施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二)堅持教學研究,促進教學能力的發展
英語教師應只有通過教學研究才能懂得語言學習的規律,合格、優秀的教師既是教育者(educator),也是研究者(researcher)。只教不研,教沒有后勁;只研不教,研就沒有意義。《英語課程標準》所倡導的理念之一就是教師應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這個理念就是基于當代教育教學改革的發展潮流,綜合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在教學實踐中創新地踐行這一理念的前提就是教師要了解相關自主學習、元認知策略及認知心理學等方面的理論知識。再比如,當前英語教學研究重心已從“施教者”轉到“學習者”身上,即已從“怎么教”轉向“怎么學”。教師如果不關注教學研究,就不了解相關的研究動態,也無法理解課程標準中所提出的理念,更談不上了解英語語言學習的客觀規律并引導學生在英語學習中進行自主學習。因此,不掌握支撐各種教學行為的相關理論知識是不可能具備很高的教學能力的。通過教學研究可以理性地反思(reflect)自己的教育教學,在思考、批判、否定中獲得發展,并探求更科學的教育教學方法,最終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研究型的教師。
(三)注重教學團隊合作,共求提高與發展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指出,“知識領域中兩個人通過思想交流和辯論,都可以更加接近真理,而他們之中任何一個僅通過自己的思考都不可以達到這種程度。思想交流的結果,不僅是兩人已有的知識和思想,而且可以引發出新的知識和思想。”教師團隊讓教師從被動的觀眾成為主動的參與者。然而,當前中學英語教學團隊由于管理不夠專業化及教育教學改革不夠深入等諸多原因,無論是在合作氛圍、合作機制還是教師的合作意識、合作行為等方面遠未達到其應然的狀態。教師團隊合作的作用,尤其是在促進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自主發展方面所起的作用遠未發揮出來。作為教師個體,要充分認識到團隊合作對促進自身教學能力發展所起的作用,注重團隊合作不僅僅是從同行身上學習有益的教學經驗與教學特長來完善自己。更重要的是,同行的經驗交流和團隊合作會在團隊中形成一種奮發向上的合力場,并反作用于團隊成員身上,充分激發個體的潛能并得到同事的認可,滿足教師的個人成就,這無疑對教師教學能力自主發展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孫杰遠.教學認知能力:教師專業發展核心力[J].當代教育與文化,2012,(4).
[2]徐守華.初中英語教師教學設計能力現狀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5,(6).
[3]鞠永熙.國家級培訓中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提升策略研究[J].教育評論,2015,(1).
[4]盧建.教師隊伍專業成長若干問題研究[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3.
[5]Xu Jie. A Study on Middle School English TeachersCorrective Feedback in Different Instructions. Canadian Social Science,2015,(1).
責任編輯 陳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