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振華
摘要:音樂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和主要途徑之一,對于創造型人才的培養,對于學生個性的發展和完美人格的形成,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提高學生鑒賞音樂的能力是音樂教學的重要內容。每一位音樂教育工作者都要力圖通過自己的教學,不斷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關鍵詞:音樂教育;音樂鑒賞;教學活動;創新
音樂教學是高中階段的基礎課程之一,通過音樂教學學生可以拓寬知識面,從多角度去認知和了解中華民族的音樂發展歷程,并掌握音樂鑒賞能力,從音樂中感受到藝術的美。以下本文將簡單分析高中音樂鑒賞教學的重要性及存在的問題,重點就高中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鑒賞能力的有效策略展開詳細的探討。
一、 關注學生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中要關注學生的興趣,通過學生感興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方式來激發學生進行音樂鑒賞的主動性。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和學習的主體,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就會主動地探索音樂知識和鑒賞方法,從而更好地進行欣賞和賞析,提高自己的音樂鑒賞能力。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采用游戲的教學方式,如“歌曲聯唱”:教師把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教師首先唱一首歌曲的第一句,每一組的學生都進行接唱;或“尋找寶藏”教師說出一個字,所有的學生必須在歌詞中包括這個字,如“春”字,學生可以唱“春天在哪里?”“春天的故事”“讓我們紅塵作伴活得瀟瀟灑灑......把握青春年華”“春天花會開,鳥兒自由自在”“1979年,那是一個春天”歡快的歌唱形式把學生的音樂學習熱情調動起來了,也使學生產生了音樂探究的主動性,驅動學生投入到歌曲中,主動地探究歌曲的內涵和本質,理解其中蘊含的音樂知識和思想本質,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
二、營造良好的氣氛,培養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
高中生經過了小學和初中階段的音樂學習后,已經具備了一定的音樂基礎知識,但是缺乏音樂鑒賞能力。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音樂中的美,體會其中蘊含的情感。那么如何讓學生置身于音樂旋律中,感受音樂之美呢?教師應當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讓他們能感受到音樂的存在。比如:教師在課前認真備課,準備充足的教學素材,音響資料要形象、準確、生動,要以抒情性的樂曲為主,而且要適時地挑選學生喜歡的流行歌曲,面對喜歡的音樂作品,學生會產生濃厚的鑒賞興趣。另外,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教師還應當注重與學生構建良好的關系,要使課堂動靜結合,“動”就是讓學生以飽滿的情緒聆聽音樂,進而積極思考、大膽發問,而且“動”要有秩序、有規律;“靜”是指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專注思維。動靜有機結合形成了一種嚴謹而不威懾、寬松而不渙散的課堂氛圍,在這樣的環境中,教師教得愉快、學生學得輕松,他們自然會對音樂欣賞有濃厚的興趣,而音樂鑒賞活動也會順利高效地進行下去,取得較為理想的效果。
三、合理調整作品難度,培養學生鑒賞能力
由于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能力以及鑒賞能力各有不同,為了能促進全體學生共同進步與發展,教師要合理調整音樂作品難度,盡量選擇一些結構短小、鮮明的音樂作品。在學生有了一定的文學素養、鑒賞能力后,再去嘗試與欣賞那些大型音樂作品。對于部分感知能力與鑒賞能力低的學生,如果硬要他們去嘗試欣賞大師的經典之作,無疑是讓小學生閱讀《紅樓夢》,其教學效果可想而知。其次,對于那些演唱能力以及識譜能力較弱,甚至有的連基本音階都唱不完的學生,如果教師再挑選一些高難度的音樂作品,他們連基本的合唱都不能完成,又如何能夠實現鑒賞能力的提升?因此,在高中音樂鑒賞教學中,教師應當充分考慮學生自身的能力,合理調整音樂作品難度,如此,才能有效幫助學生培養與提升音樂鑒賞能力。例如,讓學生鑒賞《第五交響曲》時,教師不可能要求學生感受與掌握貝多芬演奏時的情緒以及情感等,因為大部分學生在剛接觸交響樂時,很難擺脫其他音樂模式對其的影響。所以,需要教師從交響樂的基本題材特征以及發展歷程等諸多方面開始,讓學生對這一音樂模式形成一定的定向認識與了解,如此,才能促進其鑒賞能力的提升。
四、滲透評價標準 ,學生體會到音樂的藝術價值
課堂中的熱身活動、練習環節、短暫休息、拓展任務,我們都可以嘗試用游戲、韻律操等讓學生唱一唱、跳一跳、樂一樂。這樣不但消除了學生的恐懼心理、疲憊之感,而且又激起他們的興奮點,保證了學習興趣的持續性,使其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主動獲取知識,開啟學習的大門, 滲透評價標準。在音樂教學中,音樂評價能力也非常重要,音樂評價能力主要是指對于音樂藝術的判斷能力,包括了藝術價值與社會價值等,培養學生的音樂評價能力也是培養音樂鑒賞能力的一部分。假如學生不具備一定的自主評價能力,就無法發現音樂的美感,無法認識到音樂中積極的一面,長此以往,必定會影響學生的審美觀,無法體會音樂的社會價值。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引導或者比較等形式來引導學生進行評價。例如教師可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將旋律優美的音樂作品與一些低俗無聊的音樂歌曲放在一起進行對比,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如可播放《山路十八彎》與網絡歌曲《豬之歌》,讓學生鑒賞,討論兩種音樂的差別,使學生能夠逐漸認識庸俗音樂的特點,如節奏感強但刺耳,或表達感情太過露骨等,通過對比就能夠使學生體會到音樂的藝術價值,學會鑒賞音樂,找到適合自己年齡段的音樂。
總之,高中生的音樂認識還處在發展階段,雖然他們比初中學生有了一定的進步,但是由于生活環境、生活閱歷的局限,他們的音樂鑒賞能力還不高。高中音樂課程作為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應以人為本,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美育方面提高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培養審美情趣。此外,高中生面對高考大關,承受著沉重的壓力,在這樣的環境下,音樂既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這種壓力,又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 同時,高中音樂教師在鑒賞的教學中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轉變教師角色、運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從而使學生獲得美的感受。
參考文獻:
[1] 趙宋光.音樂教育理學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
[2] 曹理.音樂學科教育學[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 2007
[3] 吳躍躍.新版音樂教學論[M].湖南文藝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