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敏
摘要:語文是一門基礎性學科,語文基本上是每個學科的基礎,同時語文學科還身兼傳承中華文化的歷史重任。閱讀是語文學科要求掌握的一項重點內容,在閱讀過程中要求學生掌握從文中快速提取關鍵信息、了解主旨大意、對信息的總結概括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方法
閱讀是人們獲得各種信息最迅捷的途徑之一,也是人們學習、工作、生活中獲得信息從而進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就說明了閱讀的重要性。如何盡快地使學生掌握良好的閱讀方法、提高閱讀效果呢?下面談談我個人對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幾點看法:
一、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中的重要性
新課改背景下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了關鍵性的指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秉持師生關系平等對話是提升學生對課本文本的基礎.閱讀教學的設計可以體現在教學備課和實踐課題等不同方面,是教師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基本環節,學生可以通過閱讀學習方式提升自己識文斷字的能力。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背景下,小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是每個小學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和能力。教師安排學生進行文學作品鑒賞的過程是學生對語文學習的初步了解,具體對于內容的情感體驗還需要教師進行不斷的循循善誘,達到提升學生綜合閱讀能力的教學目標和要求。在鑒賞過程中學生可以充實自己的語文知識,還可以通過閱讀的過程來提升自己對文字的敏感和對語言的敏感,進行可以自主理解更多文學作品,發展自己的文學思維,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
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就會把讀書看成是一大樂事,就會釋放巨大的潛能,覺得越讀越有興趣,越讀越想讀。有了這樣的日積月累,何愁語文知識不豐富,語文閱讀能力不提高呢。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引起學生強烈的閱讀興趣呢?我認為要在閱讀前、教學中和教學后三個階段下功夫。閱讀教學前,教師要調動學生的已知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產生猜想。最常見的方法是讓學生看著課題,想想會產生什么問題,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讀讀課題,猜一猜課文會怎么寫?當學生帶著一種強烈的疑問進入閱讀,其效果必然是最佳的。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圍繞文本中心意圖,不斷提出疑問或話題,使學生不斷產生閱讀愿望。當學生懷著某種愿望或為達到某種愿望而進入閱讀活動時,他的整個閱讀過程會始終充滿著閱讀的期待、思考和探索,始終保持著閱讀興趣,閱讀成為學生輕松愉快自主建構的過程。閱讀教學結束后,教師要根據所學內容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相關內容的興趣,將學生閱讀的視野拓展到更廣闊的課外領域。
三、創設良好閱讀環境
如今的小學語文教學很少單獨開設專門的閱讀課,學生閱讀的機會少之又少,這樣學生對閱讀了解較少,因此也很難有機會產生對閱讀的喜愛。因此,教師一定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環境,為學生提供一個接觸閱讀的平臺。教師每周可以開設兩到三節課留給學生進行閱讀,數目可以由老師推薦也可以是學生之間互相推薦,并且說明推薦理由。這樣學生可以根據是否感興趣決定是否對該推薦書目進行閱讀,避免由于看自己本身不感興趣的書從而對閱讀產生厭煩情緒,再者,為了在讀后寫出讀后感學生在讀書時會仔細閱讀,提升閱讀效率,而且對整本書進行總結,還能提高學生的提取信息能力,可謂一舉多得。
四、培養學生邊讀邊想的習慣
古人說:“學而不思則罔”,“讀了又思,思了又讀,自然有意。若讀而不思,則不知其味……”說明邊讀邊想,讀思結合,是行之有效的閱讀方法。在閱讀過程中想什么,怎樣想,是首先要明確的問題,想什么,是指課文中所包含的詞、句、段、篇等方面的內容。比如,不懂的字詞,一些科技名詞術語,難理解的句子,比如:在學習《鳥的天堂》一文時“……似乎每一片綠葉上都有一個新的生命在顫動。”在閱讀這篇課文,閱讀的不同階段,想什么,也有所側重。如,初讀課文,嘗試理解不懂的詞語,提出不懂的或想了解的問題深入理解課文,要學習抓住重點詞句,思考理解,進而想全文要講什么,要說明什么,給自己哪些啟發,教育,最后還要想想學了這篇課文,在讀書方法上有什么收獲,在今后作文時可以學習什么。至于怎樣想,要多問幾個為什么,還要學會用聯系的方法進行思考。
五、培養質疑釋疑的能力
閱讀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質疑釋疑,教師可以清楚地知道學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難點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針對性地教學,減少無效勞動。對于學生來說,能夠起到促進學生主動探究、激活學生思維及養成求知興趣的作用等等。語文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學生認真尋疑、大膽質疑、積極解疑,讓“疑”成為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動力。教師要教給學生在何處質疑。一般來說,應在難點處、困惑處、關鍵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比如課文《奇怪的大石頭》一課,學習過程中,學生提問:“什么是隕石”、“第四季冰川活動的遺跡指什么?”等等。學生提出問題,誰來解疑呢?教師應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帶著這些問題去讀書,去思考,想辦法解決。同時要注意發動學生互助解疑,著力培養學生解疑能力才是最重要的。
六、喚醒學生生活體驗
列寧說過:“缺乏情感的認識便失去認識的深入,人的思想只有被濃厚的情感滲透時,才能得到力量,引起積極注意、記憶和思考。”只有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才能與文章在感情上產生共鳴。首先在學生閱讀文本時充分調動他們的生活積累和經驗。其次是注重反復朗讀,在讀中形成對文本內容的大致了解,特別是精彩語段要讀出抑揚頓挫、讀出感情、讀出韻味。再次是尊重學生閱讀的獨特感受。正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在閱讀文本時會因為生活經驗的不同產生不同的認識,這時,即使是學生的認識有偏頗之處,教師也只能引導,不能輕易否認,不能用所謂的標準答案去評判。只有這樣,學生的閱讀激情才不會被破壞,學生的閱讀素養才會不斷得到提高。要通過這一學習方法的運用,使學生初步獲得成功。這就要求教師的教學目標明確,通過示范和示例的教學去“示法”。
總之,閱讀是一種積累,也是一門藝術。它需要“百家爭鳴”,我們教師不能用統一的標準化的答案去束縛學生的思維,要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讀出自己的感情。陶行知先生曾經說過:“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那么就讓我們的學生在閱讀中學會積累,在積累中學會創新。讓我們的語文老師共同努力,使我們閱讀教學的明天更加成功。
參考文獻:
[l]李平.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11,01
[2]宋長青.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若干思考[J].新課程學習:中,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