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殿爽
摘要:在新課標背景下,培養學生的計算素養,提高計算準確率已成為小學數學教學的核心,是提高小學生綜合能力的首要前提。為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材內容,準確把握班級學生的興趣愛好、心理特征等,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優化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
關鍵詞:小學數學;準確率
一、培養學生的計算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要以教材內容為藍本,優化訓練方式,堅持“寓教于樂”的原則,充分發揮多媒體教學工具的輔助作用,使枯燥、乏味的計算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教具等,開展多樣化的訓練,比如,計算競賽、搶算、自編計算,激發他們的計算興趣,能夠積極、主動融入到教學中,主動學習,也能為培養他們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奠定基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
二、夯實學生的數學基本功
想要提高學生計算準確率,具備扎實的基本功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各種運算技巧。在整個小學階段,隨著年級不斷升高,學生會接觸到更多的運算公式、運算技巧,特別是學習幾何知識后,會出現一些和幾何圖形相關的計算題型。隨著學習的知識不斷增多,學生很容易混淆相似的運算公式、運算規律等,無法正確運用。而這和學生已具備的基本功緊密相連。在提高學生計算準確率,提高計算能力的過程中,必須進行系統化的口算訓練。在口算訓練中,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學生能夠準確計算的基礎上,尋求計算的簡便方法,提高計算速度,訓練要有側重點,多訓練一些常用數據、湊整方面的計算,比如,35+65、20x5;1—20各個自然數的平方數;分數和小數的互化。還要結合教材內容,開展更多有針對性的口算訓練,逐漸夯實學生的計算基本功,為提高他們計算的準確率做好鋪墊。
三、幫助學生逐漸養成養好的計算習慣
從某種角度來說,計算屬于復雜的智力活動,想要提高小學生計算的準確率,引導他們養成良好的計算習慣是非常必要的,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一是:認真審題的好習慣。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面對計算題,很少有學生會認真審題,總是提筆就算,但計算的準確率并不高,計算速度也不快。主要是因為他們不熟悉運算順序和法則,沒有養成仔細審題的好習慣。為此,教師要針對這方面,進行必要的訓練,引導學生逐漸改掉之前的壞習慣,能夠在審清題目內容之后,再進行計算。二是:驗算、訂正的習慣。就計算題而言,驗算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提高計算準確率的關鍵所在,有利于端正學生的學習態度。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細節,比如,出現在題目中的數字、小數點等,這些都是正確解題的核心。還要逐漸要求班級學生書寫要規范,排列要整齊,做完題之后,一定要進行驗算,看其是否正確。還要引導學生不要為了做題而做題,要多歸納、總結,特別是自己出錯的地方,分析出錯的原因,及時糾正,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在做題的時候,要學會利用所學的知識,靈活運用簡捷的計算方法,簡化計算程序,在提高計算速度的同時,還能提高計算的準確率。
四、引導學生掌握運算定律
實際上,計算題和其它題型一樣,都是有規律可循的,如果掌握了運算規律,學生便可以進行簡便計算,能夠極大地提高計算速度,還能提高計算的準確率,激發學生的計算興趣。以“125x25x4”為例,在計算過程中,大部分學生都會先計算“25x4”,再用得出的100去乘以125,最終得出結果。而學生只需要采用口算的方法便能正確計算出正確答案。教師要逐漸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發現題目中蘊含的運算定律,并應用到實際中,還能培養他們舉一反三的能力。
五、強化知識的傳授,學習方法的引領。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方面教學資源,結合班級學生特點,優化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新的知識點,完善已構建的知識框架。以“代數運算”為例,在教學中,教師要合理安排教學內容,要創設良好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運算順序、運算法則等概念,理清各等量關系,為正確運算提高有利的保障。以計算“3.5x1.2-1.2”為例,教師必須先引導學生理清該題的運算順序。通常情況下,很多學生在計算這道題的時候,都會先計算減法,再去計算乘法,還誤以為解出的答案是正確的。對于這道題來說,需要先計算乘法,再計算減法,正確答案為3。又以計算“3.8-1.08”為例,學生也經常會出錯,主要是因為在計算的時候,學生沒有把小數點對齊,把“1.08”中的“0”漏掉了。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經常總結學生出錯的地方,加以糾正,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
總而言之,計算準確性在“素質教育”中仍然占據核心地位,是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所在。它也是當下每位小學生必須掌握的基本數學技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從不同角度入手,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等,增加師生間的互動,充分展現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能夠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優化教學方法,加強運算定律、運算性質教學,強化學生計算準確性訓練。以此,培養小學生的數學素養,提高他們計算準確率,提高他們多方面的能力,為進行更高階段的學習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