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艷紅
摘要:教師必須在教學形式上接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知生動有趣,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為他們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我們在數學教學中必須千方百計地讓學生從生活中體驗數學,讓學生自覺地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各種具體的生活情境中,把培養學生在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貫穿于教學的始終。
關鍵詞:教學情景;生動有趣;生活化
《數學新課程標準》強調“使學生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初步學會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來源于生活,數學植根于生活。數學學科作為工具學科,它的教學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這就是人們說的數學知識必須“生活化”,所謂“生活化”即在數學教學中,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己有的知識結構出發,聯系生活講數學,把生活經驗數學化,數學問題生活化,體現”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從而對數學產生親切感,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應用意識,深刻體會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的鑰匙,從而加強學習數學的目的性,增強數學學習的趣味。建構主義理論認為:知識是情境化的,是它被應用于其中的活動背景和文化的產物,學習就是學習者利用原有認知結構中的相關經驗去同化和順應新知識從而建構新知識的意義建構過程。因此,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形式上接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感知生動有趣,使學生成為學習數學的主人,教師真正成為他們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與共同研究者。小學數學教學如何生活化,下面僅就數學教學情景生活化談一下自己的探索。
一、創設生活畫面情境
小學數學教材的內容來源于生活實際,但生動的內容被列入教材后就成了抽象的概念。如果教師在教學中能創造性地再把教材還原于現實生活,將數學教學與生活融合,勾勒出“生活畫面”,讓學生真切地置身于生活場景之中,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習數學如身臨其境,這樣就會產生親切感,有利于形成似曾相識的接納心理。如在學習“簡單的統計”時,我創設了這樣一個生活場景:學校旁邊的書店最近生意不是很好,老板整天愁眉苦臉的,為什么呢?同學們剛剛開學,生意怎么會冷淡,請同學們幫助分析:
生1:我想可能是書店經常不善,導致生意不好。
生2:我想可能是書店里的書不適合同學們的口味,大家沒有興趣,所以就不去購買。
生3:我想也許是價格太高了,同學們寧愿多走些路,到別的書店去買了。……
學生分析了幾種可能出現的情況,老師很滿意。那么,老師就請大家來統計一下,你們最喜歡看什么書。根據你們統計的結果,向書店提出合理化建議。這樣,就進一步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了探究問題的熱情,使學生從數學小課堂走入生活的大空間。又如在教學“有多重”這一節實踐活動課時,我利用課件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下星期,學校準備安排小朋友去春游,在游樂園的劃船入口處,有這樣一則“游船啟事”:每條船載重不超過200千克。然后逐步提問:誰知道這則啟事是什么意思?要玩這個項目必須知道什么?你知道自己的體重嗎?怎樣才能很快知道自己的體重呢?通過一組問題,環環相扣,一步一步把學生引入活動主題。這樣不僅讓學生親身感受了具體的情境,同時,也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使他們感覺到學習數學不是枯燥乏味的,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實實在在、豐富多彩的。
二、創設生活體驗情境
在數學教學中,要求教師教學時去配置生活原型,但有些問題在課堂中不能真實展現,卻日常生活中學生已經經歷,教師可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材料,用問題情境模擬出來,讓學生親自體驗。如:在教學六年級分數應用題,我讓學生都來做一個商人,模擬的經營。教學第一步,告訴學生經商要有資本,首先要積累資金,現有一批積壓貨物處理:
帽子原價20元,現價是原價的50%,現價是多少元?
圍巾原價15元,比現價高50%,現價是多少?
手套原價20元,打六折出售,可賣多少元?
籃球原價30元,比原價減少40%賣出,可賣多少元?
算出四種物品變賣后共有多少錢?(50元),將這50元作為個人積累的資金。
教學第二步:用這五十元作資本,到批發市場去:
鮮花每支1.2元(購買50支以上,才可以批發)
蘋果每千克1.6元(購買50千克以上才可批發)
西瓜每千克1元(購買60千克以上才可批發)
50元可以買什么?(學生積極主動地計算,發現什么也不能買)怎么辦?大多數學生想到合伙經營,自由組合,四人一組,總資金就有200元。
教學第三步:選擇投資
師出示:鮮花時間:五月的一天;天氣:陰;進價:每支1.2元;選擇:1、買50支 2、買100支
學生積極熱烈地討論后有的選1,有的選2。接著出示結果:進貨后,第三天是母親節,鮮花以高出進價的50%全部售出。選2的同學激動、興奮,選1的同學后悔莫及。后又用同樣的教學方法批發蘋果、西瓜。每一次選擇,學生都十分慎重。整節課,學生興趣盎然,主動參與,通過這次模擬經營,還體驗了一個商人的苦與樂,知道了做生意有風險,要自負盈虧,也體會到了學習數學的樂趣。又如:教學“元、角、分的認識和計算”時教師可以創設模擬買賣商品的情境,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輪流作售貨員和顧客開展購物活動,如一個學生拿2元錢買單價為1.4元的圓珠筆,售貨員該如何找錢?通過模擬“買文具”這一真實、有趣的生活體驗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突出了“讓學生在生活中學數學,在生活中用數學”,也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買東西的樂趣。
總之,生活離不開數學。在小學數學教育中,回歸生活學數學,既是讓數學本身知識的魅力得到了展現,又讓學生利用生活實際,積極主動地學到了有用的知識。我們要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在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情境中發現問題,探索問題,培養數學能力,并發展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待生活,解決生活實際問題,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