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兵
摘要:歷史是一門基礎課程,在新課改時期,歷史課堂教學應該受到重視,也應該不大改革。本文作者結合教學實踐,就新課改下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
關鍵詞:高中歷史;觀念;教學方法;興趣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課堂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前的教育應該是素質教育,應該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進步。為了達到新課標的要求,教師一定要做好新時期的課堂教學創新工作。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在考試的指揮棒下進行的,它以分數為中心,只以分數為唯一評價方法。注重短期效益,有時違背了教學規律,不考慮學生長期發展,一貫使用滿堂灌、灌輸式教學手段。這樣就造成了教師教的很辛苦,學生也學得乏味,而結果往往不盡人意。而新課改實施以后,要求教學要遵循學生自身發展規律,把眼光放長遠,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這就出現了三維教學目標,即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就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和能力的提高打下了良好基礎。不以分數為唯一的評價方法,而是注重學生在原有基礎上的發展。對學生做好詳細的調查,根據每個學生的差異制定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那么,我們究竟如何采用合理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藝術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呢?我通過幾年的新課程教學,積累了一些經驗和教學,以供大家參考。
一、更新觀念,用好新教材。
我們的舊教育觀念也是經過了漫長的幾十年的過程形成的,要想改變也非易事,這就要求我們也不斷學習,改變自己的觀念,才能更好地在教學中實施。當我們拿到新教材的時候,第一感覺是圖文并茂,生動而新鮮。覺得比原來的舊教材要容易教。可真到教學過程中,又有許多新問題的產生。原因是,根深蒂固的舊教育觀念在制約著我們。所以,我們就多和其他教師交流,上網觀看優秀教師的公開課,發現新教材的亮點。挖掘新教材在培養學生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方面培養的優勢,充分利用新教材,實現三維目標,提高高中歷史課堂效率。
(一)用好“歷史縱橫”和“模塊銜接”
新的歷史教材,改變了原先以歷史發生時間發展順序來編排的模式。要想學好高中歷史,就要求學生有良好的初中歷史知識基礎。但事實上,學生的基礎參差不齊,好的學生學起來容易,基礎差的同學學起來就困難重重了。那么為了提高基礎差的學生的成績,我們就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必修及選修課本,要求學生全面準備教材。“歷史縱橫”模塊形象、生動,有利于學生感性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模塊銜接”部分就有利于對歷史知識的補充和背景的介紹,有助于同學們全面了解歷史事件的產生。
(二)用好圖文史料。
在新教材中,有著大量的圖文并茂的史料,合理利用它,對我們課堂效率地提高有著積極的作用。這些歷史史料,有助學生掌握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理解史論的有機結合。教師要從高角度,指導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也有助于學生探究式學習精神的培養,幫助他們從多個角度理解問題。另外,圖文史料里面設置的問題具有梯度性,這也照顧到了不同層次學生地提高,也充分體現了由簡到難、從低到高的教學規律。對史料的合理利用,提高了學生綜合處理信息的能力和對歷史事件分析、綜合、比較、歸納概括的認知活動,培養了良好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用好“學習延伸”
“學習延伸”模塊的設置,對學生進行了考察,同時也對他們的歷史綜合素質進行了大的提升。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探究式學習能力、創新能力。但是,由于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不同,這部分內容要尊重學生的選擇,安排在課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進行。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手段。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教師要把教材吃透,研究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進行因材施教式教學。但是,教無定法,我們要從多角度考慮,找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提高課堂效率。
(一)材料學習法。
材料學習方法,讓學生從眾多的素材當中,選取真實可靠內容,進行歸納整理,自己的出正確的結論,這種學習方法讓學生經歷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得出結論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探究式學習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二)討論法。
對于一些原因、評價型的問題,就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學生通過自己查閱資料,在小組內討論,得出一個共同的結論。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同時,通過分組討論,對問題得出全面、清楚的結論,也培養了他們合作和探究能力。
(三)辯論法。
對于一些爭議性很強的問題,我們就可以讓學生通過辯論法,從多方面進行知識的掌握。比如《統一中國的第一個皇帝秦始皇》,就可以組織一個小型辯論會,讓學生對秦始皇的功過進行辯論。通過辯論,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獨立思考能力、合作探究能力等,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熱情。
(四)比較法。
比較法也是我們歷史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教學方法。通過同類歷史事件的比較,引導學生靈活分析問題,思考歷史事件的復雜因素。
除了以上幾種學習方法以外,還有講述法、觀察法、實踐學習法等幾種學習方法。我們要按照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進行靈活運用,一定會大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三、創設民主環境,提高學生參與度,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一)創設民主課堂環境。
研究發現,學生在一種安全的感覺下,能夠放松地去學習知識,更能夠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所以,我們教師要積極營造一個輕松、民主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擁有安全、自由的心境,能夠大膽闡述自己的觀點。
(二)教學目標設置要具有層次和符合學生實際。
在教學過程中,所面對的學生具有不同的知識層次和能力上的差異。我們的課堂教學即要圍繞教學目標,又要圍繞教學對象展開。讓大部分同學能夠掌握,也讓少數好的同學能夠在更高的層次上突破。這就要求兼顧優秀生和差生的共同進步,全體同學都能夠有所收獲。
(三)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
孔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記》中講“道而弗牽,開而弗達”,強調的是對學生的啟發和引導。啟發式教學關鍵是問題設置要有梯度,要有循序漸進的引導作用,一步步開戶學生智慧的大門,才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成就感,讓學生帶著愉悅而奮進的心情一步步邁入知識的殿堂,為學生終身學習打好基礎。
參考文獻:
[1]唐敏. 淺議新課改背景下高中歷史課程教學方法的優化[J]. 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10):159
[2]戴偉平. 對高三學生歷史復習指導的思索研究[J]. 新課程(中學),2016,(12):20
[3]趙素芝. 導學案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J]. 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16,(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