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鳳
摘要:新時代理念下思想品德課教學,是否真正走向素質教育,其重要標志是引導學生主體參與教育過程的程度。只有在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盡情為學生安排充實、豐富的活動,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讓他們在自主探究、自行判斷、共同評價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惡,加速道德認識的內化,才能有效促進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本文中,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就新時代理念下的小學品德教學策略談幾點心得。
關鍵詞:新時代理念;小學思想品德;教學策略
小學《品德與社會》是小學階段對兒童進行德育的主要課程,它以態度、情感和行為的改變為主要目標,最終達到有效促進學生良好思想品德和行為習慣的形成。那么,我們如何有效搞好新時代理念下的小學思想品德教學呢?筆者結合自己在萬全區第四小學從教多年積累的經驗談幾點體會。
一、組織話題辯論以明理
學生的道德認識不能只局限于課本,有時必須通過活動拓展認識,深化明理,而開展課堂辯論,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方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意創設道德認知沖突,為學生營造有利于開展課堂辯論的環境。例如教學《心中的110》一課時,我借助多媒體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放學路上,從一輛汽車上走下來一個陌生人對小紅說‘我是你班主任的好朋友,能帶我去見你的班主任嗎?小紅應該跟陌生人走嗎?我沒有讓學生直接回答,而是讓同意走的同學坐左邊,不同意的同學坐右邊,座位調整使課堂成為辯論會場,在對抗辯論中,使學生得到啟發,明白生活中許多看似平常的事情也可能暗藏著危險,不要忘了撥打心中的110,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思辯能力和認知水平。再如上網,這是目前在學生中比較流行的一種活動方式,也是當前最能引起社會、學校以及家長特別關注的話題之一。對于它的利弊,社會上的看法眾說不一,但在家長和老師看來,學生上網是弊大于利的,其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學生尤其是小學生自控能力差,很容易入迷而耽擱學習。那么學生的想法呢?是受不了誘惑還是逆反心理作祟?以至于屢禁不止。為此我在教學《哪些地方不能去》時,有意安排了學生辯論賽的教學形式,讓學生通過彼此的唇槍舌戰來充分發表自己的看法,最后進行總結和正確引導,肯定學生積極參與的精神,表揚他們勤于思考,善于辯論,這樣在辯論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思想品德教育落在實處。
二、參與角色扮演引共鳴
不難發現,在思想品德課中,一篇故事完整、情節生動、表象鮮明的課文,能夠引起學生對文中人物或事件的極大關注,結合學生的這一認知特點,我們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扮演課文中的人物,表演或刻畫出整個故事情節。通過一臺有血有肉、情節生動的課本劇,學生可從中領悟到課文中的思想內涵。這是一種以社會經驗為基礎而設計出的教育模式。它使學生如身臨其境,增強社會中的角色意識,喚起責任感。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課,有關星星和爸爸媽媽逛商場吵著買東西的一段情節,就可以讓學生以模擬的百貨商店為背景,由學生來扮演爸爸媽媽和星星,雙方都試圖說服對方。讓學生演了后評,評了再演。這樣在評演中不斷完善自己的言行,認識到想要的和能要的之間的區別、差距,加上老師的點撥和激勵,學生的道德認識不知不覺內化為學生的行動而外顯出來。再如教學《父母的疼愛》一課時,可以讓學生來扮演自己的父親或母親是怎樣關愛自己的。以劇本的形式,進行親身體驗,學生有如身臨其境之感,充分體會到父母之愛的偉大與無私,深切地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互動,從而使學生孝敬父母、尊敬長輩的想法油然而生。
三、實施換位體驗促內化
教學實踐證明,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采取換位體驗方式,以促成有如親身感受的體驗,增強學生對道德知識的理解,激發他們的道德情感內化為道德認識。例如在《有多少人為了我》一課中,有一組名為‘你能為他們想一想嗎?的漫畫。教學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回憶生活中還有哪些只圖自己方便,給他人添亂的事;然后讓學生設身處地想想:假如這些勞動者是自己的親人,自己的態度會怎樣?假如自己是這些勞動者,會有什么感受?從而引導學生反思自己對勞動者的態度,倡導“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理念,使學生懂得凡事不要只為自己著想,只圖自己痛快,要珍惜別人的勞動成果,讓學生更深層次地接受道德知識,進一步指導行為實踐。再如《同學之間》一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王輝的父母離婚后,王輝由爸爸撫養。他的一些同學知道后,在背后議論他是一個沒媽的孩子。教學時,我讓學生換位體驗王輝的心情,即設計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體會:如果你處在這樣的情境中將會怎么想?同學們將心比心,真正感受到離異子女已經夠痛苦了,別人不同情,反而嘲笑、戲弄,就使他更難過了。有了這樣的情感體驗,就會自覺地去同情和幫助離異子女。這樣的換位體驗,無疑對提高學生的道德素質起著積極作用。
四、開展活動實踐合知行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除了課內教學,校內訓練,還要有意識地抓住各種教育時機,組織學生主動地、愉快地進行實踐活動,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有利于知行統一,形成道德評價的能力,促進道德素質的提高。在教學《我的勞動感受》一課時,我一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關注他人,知道學校內、社會上有許許多多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上的人們都在辛勤地勞動著,他們每天都在默默地為我們服務著;一方面讓學生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有意識地嘗試不同的工作崗位,體驗勞動的過程,感受勞動的艱辛,激發對勞動的熱愛之情和對勞動者的理解和尊重,同時在勞動實踐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引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再如教學《請到我的家鄉來》后我安排了課外活動,組織學生參觀孔家莊的工廠、街道、社區、濱河新區建設、濱河公園、新萬中等等。通過參觀,使學生親眼目睹家鄉所發生的巨大變化,激起對家鄉、對黨、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激起為建設家鄉,建設祖國而學習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學生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是在各種活動中通過自身和外界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因此,我們教師必須通過創設豐富的、靈活的、直觀的、開放的學習形式,給學生大量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讓課堂活起來,讓學生動起來,既強化了學生的主體意識,又提高了主體參與能力,從而增強了思想品德課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