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偉 庫玉丹 (河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050000)
我國的少數民族大多能歌善舞,他們的民歌、舞蹈、器樂是我國民族音樂的寶庫,是作曲家、演奏家創作的源泉,其中新疆音樂因其地域廣袤、歷史悠久、民族眾多而形成豐富多彩、獨具特色的風格。它既有優美深情的旋律,又有活潑明快的節奏;既能表現幽默風趣的形象,又能展現瀟灑豪放的性格。此外,新疆的少數民族有很多具有民族特質的樂器,如熱瓦甫、手鼓、奈依、彈撥爾、都塔爾、冬不拉、艾捷克等,在音色音質、演奏技巧、音樂風格上都有其獨特的魅力,這些均成為音樂家對“新疆地域音樂風格”情有獨鐘的原因。
琵琶演奏家、教育家王范地(1933-2017)先生在1961年根據新疆民歌改編的琵琶獨奏曲《送我一枝玫瑰花》,以五種不同的琵琶演奏技法組合,變奏重復了五次歌曲的旋律,結構編排緊湊、技法表現豐富,開創了新中國成立后“新疆風味”琵琶曲成功改編的先河。全曲從問世到現在半個多世紀的時光,依然以其優美動聽的旋律和豐富多變的高難技巧,深受大家的喜愛,成為專業琵琶教學、業余琵琶考級的必彈曲目。
在初次嘗試改編成功后,王范地于1964年在烏斯滿江和俞禮純兩位原作者的幫助指導下,將他們創作的熱瓦普獨奏曲《天山的春天》移植改編成小樂隊伴奏的琵琶獨奏曲《天山的春天》。器樂的寬廣音域和多變技法給了改編者更廣闊的空間,相較之前改編的《送我一枝玫瑰花》,這首樂曲在原曲音樂素材基本不變的基礎上,對樂曲的結構進行了部分的壓縮和擴充,在音樂的發展手法上巧妙編排了不同的琵琶技法進行變奏,還充分利用琵琶音域、音區的優勢進行旋律擴充,并增添了華彩樂章的寫作等,都較之前的改編曲有較大的飛躍,成為那一時期具有高超琵琶演奏技法和豐富表現力的代表樂曲。在20世紀70年代初,王范地應琵琶演奏家劉德海之約,又將該曲改寫成無伴奏的琵琶獨奏曲《天山之春》,在正式出版的琵琶教材和考級教程中,都選錄有此曲,其流傳廣泛,影響深遠,有著極高的演奏價值和學習意義。
琵琶曲《天山之春》的成功移植與改編,與熱瓦甫原曲《天山的春天》的音樂創作密不可分。改編后的琵琶曲仍采用原曲抒情悠揚的民歌和熱烈歡快的舞蹈兩種大小調風格鮮明的曲調,精心布局了對比精煉的樂曲結構,并通過重復、變奏、模進、展開、調式調性的轉換等創作手法,描繪了鮮花盛開、風光秀麗的天山春色,進而展現出能歌善舞、熱情奔放的天山兒女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熱愛。
全曲結構包括引子(1-7小節),A段,B段兩部分。
引子:音調低沉,節奏舒緩,在d羽七聲燕樂的主干音上進行曲調的上下行級進,拉開了整首樂曲音樂風格的帷幕。
A段音樂是一個多段體結構,采用了主題變奏、速度遞進、上行五度的模進轉調等創作手法,展現了人們載歌載舞,歡慶春天的節日的熱烈情景(見表一)。

表一
B段音樂是一個帶再現和華彩樂段的三段體曲式結構,采用了重復、模進、加花變奏、壓縮擴充等旋律發展手法和創作手段(見表二)。樂段全程均是急板速度,有如“飛流直下三千尺”的湍急瀑布,一氣呵成地、淋漓盡致地表現出天山南北各族兒女,打起手鼓、盡情歌舞的歡慶場面。

表二
《天山之春》的原曲是維吾爾族器樂演奏家、作曲家烏斯滿江(1932—1990)專為烏孜別克熱瓦普創作的獨奏曲。熱瓦甫是流傳于天山南北一帶的維吾爾、烏孜別克、塔吉克等少數民族的彈撥弦鳴樂器,它的歷史悠久,種類繁多,音色明亮,非常普及。這種熱瓦普外弦清脆、響亮,中弦明亮、圓潤,內弦豐滿、厚實,演奏方法常用彈、挑、滾、掃等技巧,既能自彈自唱,表達優美細膩的情歌,又能伴奏合奏,助力熱情奔放的舞蹈,與琵琶的音色和演奏技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王范地改編的《天山之春》,在技法的編排上進行了精心構思,不僅形象貼切地模擬了熱瓦甫的音色特點,而且突出展示了琵琶豐富、多變和高超的演奏技巧特點。
引子:每個小節的第一拍運用琵琶“雙彈”、“分”的技法,不僅突出節拍重音,還增加了低八度音的厚重感,其余旋律音都用“彈”的技法,配以舒緩的節奏音型,模仿隱約傳來的手鼓聲,拉開了全曲音樂風格的序幕。
A段:主題音樂上句用右手中指“搖指”,奏出渾厚、低沉的旋律,音色朦朧,若隱若現,好似遠處飄來的歌聲。主題下句運用“挑輪”,旋律在一弦上連貫緊密“四指輪”出的同時,右手大指“挑”二、三、四弦的支聲,仿佛打著手鼓的維族小伙,循著姑娘的歌聲前來約會。
a1的音樂輕快活潑,多采用附點和連續的前八后十六節奏型,琵琶技法上運用了很多“挑、半輪”、“挑、彈、剔”技法組合,音色清脆,顆粒感突出,表現維族青年男女打著手鼓唱著歌,同時還翩翩起舞的喜悅心情。
a2的旋律是轉為a小調的主題音樂,音區翻高四度,速度更快,技法上采用“挑、長輪”組合,不僅通過濃郁的維族民歌曲調表達了天山兒女富有朝氣的性格,還能隱約聽到清脆響亮的手鼓伴奏聲,真是惟妙惟肖。
a3的音樂由于要突出體現維吾爾族姑娘靈動、雀躍的舞姿和嬌媚的容貌,則采用了在節拍重音和旋律音上進行大小三度的“雙彈”技法,使得音樂的節奏與曼妙的舞姿高度融合。
B段音樂的旋律創作使用了多次的重復、模進、變奏等手法,所以在琵琶技法編排上,大量使用 “夾彈”、“夾掃”等右手快速技法,來表現樂句的遞進層次和熱烈歡快的情緒。此外,為了模仿熱瓦甫的音色和技巧,還運用“半輪、挑、帶”,“挑、彈、帶”等技法組合來凸顯濃郁的新疆音樂風味,不僅烘托了樂曲歡樂奔放的音樂主題,而且極大地拓展了琵琶這件樂器的藝術感染力。
“新疆風味”的琵琶改編曲,既豐富了琵琶的表演曲目,又提升了琵琶的演奏技藝;既進一步拓展了琵琶這件樂器樂器的表現力,又能展現新疆多民族的音樂特點,表現多民族人民生活的風貌,可謂兩全其美,美美與共。琵琶曲《天山之春》,能夠在保持原曲旋律原汁原味的基礎上,進行結構的洗練和技法的構思,增添出這首琵琶曲獨有的韻味和表現力來,從而具有了超過原曲影響力的魅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幾點:
1.改編曲創作時,對于原曲的選擇是首要而重要的任務。烏斯滿江、俞禮純創作的熱瓦普獨奏曲《天山的春天》,無論在旋律、節奏、調式調性、速度變化、器樂化技巧表現手段等方面都十分成功,具有濃郁的新疆少數民族音樂風格特點,為琵琶曲的成功改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王范地先生作為琵琶演奏家、教育家,深諳琵琶的樂器性能和演奏技巧,可以把原曲音樂的曲調、節奏等編排在最適合琵琶彈奏的音區、音色等位置;可以根據原曲的樂器演奏韻味和特點,竭盡所能地在琵琶上展示其豐富多變的技巧和音韻特點,這是作為演奏家進行樂曲改編、創作的最大優勢所在。
3.時代的要求和審美等元素。20世紀六十年代初期,整個中國文藝政策的導向是走向民間、走向邊疆,為老百姓創作、演奏喜聞樂見的作品是音樂家們所追求的共同目標。這一時期的琵琶專業創作還處于剛剛起步的階段,除傳統曲目外,原創作品非常少。琵琶演奏家們為適應時代的要求,紛紛拿起筆來自己進行創作,投入了極大的熱情,誕生了許多優秀的作品?!短焐街骸肪褪沁@一時期的產物,它不僅使更多的人通過琵琶了解了新疆音樂的風格,而且也通過新疆音樂的內容展現琵琶的技法特點和音韻特色,二者相輔相成,共同促進,為后來“新疆地域風格”琵琶曲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4.琵琶這件“西進東盛”兩千余年的彈撥樂器,由于多民族、多地域“彈撥血統”的融會貫通,不僅形成其獨特的顆粒質感音色和豐富的演奏技巧,更是為其模擬、展現“新疆風味”樂曲的魅力奠定了超過其他樂器的基礎和能量,《天山之春》就是這類作品的早期代表,樂曲的改編不僅提升了那一時期琵琶的演奏技藝,而且推動了那個時期琵琶藝術的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王范地先生在20世紀60年代改編的兩首琵琶曲,以其優美而奔放的原創旋律、復雜而多變的節奏速度、精煉而對比的結構布局、豐富而高難的演奏技法,不僅為“新疆風味”琵琶曲的創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為后人的改編和創作筑起了更高的平臺。此后在20世紀90年代末,琵琶演奏家陳音根據描寫新疆塔吉克民族風情的小提琴曲《陽光照耀著塔什庫爾干》(陳鋼作曲)移植、改編的同名琵琶曲,又一次引起了業界轟動,成為那一時期“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并把琵琶的演奏技巧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峰”2的代表作?,F在一提到“新疆風格”琵琶曲,就是美妙的音樂與高超的技巧相結合的代名詞,琵琶原創作品層出不窮,代表性的如《春蠶》(劉德海曲)、《恰爾尕主題隨想》(王勁梅曲)、《龜茲舞曲》(楊靜曲)、《樓蘭姑娘》(劉錫津曲)等,這些作品在進一步挖掘和開拓“新疆風味”琵琶曲的內容和表現力,進一步推動琵琶藝術的快速而全面發展方面都做出了重大貢獻。
注釋:
1.文中樂譜分析譜例參考自蘭維薇主編.琵琶初級教程[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年:152-156頁.
2.陳音.陳音琵琶譜[M].對當代琵琶音樂創作的思考[J].北京:北京環球音像出版社.2015年:12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