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旎舟 蔡星
摘 要 獨立學院作為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型的辦學模式創新,已經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新型的高等教育模式,獨立學院的辦學正處于探索與發展階段,許多問題有待深入研究,本文將對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進行探索研究,對其發展現狀、產生的問題、應對策略進行分析,研究成果旨在給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提供全新的視角,有效創新與拓寬高等教育的內涵。
關鍵詞 獨立學院 人文素質 教育
1 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內涵
1.1 獨立學院的內涵
關于獨立學院的含義,教育部文件《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指出:“獨立學院是指實施本科以上學歷教育的普通高等學校與國家機構以外的社會組織或者個人合作,利用非國家財政性經費舉辦的實施本科學歷教育的高等學校。”①
關于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定位,學者普遍認為我國高等教育已從培養學術性人才“精英化”教育向實用型人才“大眾化”教育轉變,用人單位不僅需要業務精通的研究型、學術型人才,同時也需要大批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②
綜上所述,獨立學院擁有以市場為導向的人才培養定位,依靠政府、企業等社會力量合作辦學,大力培養應用型人才,瞄準市場需求,著力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術和實踐技能。
1.2 人文素質教育的內涵
關于“人文”的含義,最早出現在我國古代《易經·賁卦》的象辭中:“剛柔交錯,天文也。在西方,“人文”一詞被古羅馬哲學家、政治家西塞羅發現,主要是指通過教育而獲得圓滿、完整的“人性”,重視人的價值,尊重人的追求。③
關于素質,楊瑩等在其研究中對素質的內涵進行概括,她們認為:“素質是人在先天的生理基礎上,通過后天教育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通過個體自身的認識與社會實踐,養成的比較穩定的身心發展的基本品質或素養。”④
筆者認為人文素質內涵是指通過人文科學教育和人文環境的影響,逐漸形成內在穩定的人文精神品質、價值認同、行為表現。人文素質的內涵主要包括具備人文知識、理解人文思想,內化人文精神,踐行人文行為。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是指通過人文社科知識的學習,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內涵和人文修養,樹立人文精神與多維知識視野,并外化為自覺人文行為的教育活動。
2 獨立學院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現狀
隨著國家、政府對高校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視,獨立學院不同程度加大了人文素質教育的力度,但仍有不足。社會對人才的選撥更加注重軟實力,不僅注重學歷、技能、證書等硬件,更加看重人才的綜合實力,選拔人才的標準,逐漸由考察學歷向考察綜合素質轉變。素質教育是當今推進我國全面教育改革的一面大旗,無論高等教育本身還是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都應該以素質教育作為人才培養的根本。⑤
2.1 學校對人文素質教育不夠重視
筆者以廣東省珠海市為例,對珠海三所獨立學院的學生進行抽樣調查,這三所學校分別是: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北京理工大學珠海學院、吉林大學珠海學院。在調查中,有6.8%的學生對于人文素質的涵義非常了解,67.6%學生比較了解,25.7%的學生完全不了解。有58.1%的學生認為“自己所在學校開設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不多”,可見獨立學院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比較匱乏,對人文素質教育不夠重視。59%的學生認為學校偶爾開設人文素養的講座,37%的學生認為學校經常開設人文素質教育的講座。對于學校人文素質教育活動的評價,55.4%的學生認為人文教育活動少且覆蓋領域狹窄,62.6%的學生認為活動內涵不深刻,參加后感覺沒什么收獲,51.8%的學生認為活動內容枯燥乏味,缺乏創新不具吸引力。
2.2 學生對人文素質教育重要性認識不足
根據調查結果,學生普遍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有43.2%的學生認為上人文素質教育課程是為了獲得學分,拿到高分,有55.4%的學生認為人文素質與專業技能相比同等重要,23%的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有其重要性,但專業知識技能更重要。可見學生沒有真正認識到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對于人文素質教育提高大學生文化修養的作用,45.5%的學生認為非常有用,47.3%認為比較有用,7.21%認為沒什么作用。有70%的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增強對專業知識的理解,80%的學生認為人文素質教育有助于提高思想的深度與廣度。
2.3 學生文化修養與道德品質有待提高
對于大學中出現的曠課、遲到、早退等現象,46%的學生認為偶爾為之,影響不大,20.7%的學生認為無所謂,自己不做就行,對于校園內代課收費等盈利性行為,44.6%的學生不支持,33.8%的學生認為偶爾為之,無妨。對于課余時間的支配,69%的學生選擇看視頻(綜藝節目,電視劇,動漫等),47%的學生選擇玩游戲(桌游,手游,網游等),46.4%的學生選擇逛街或網購,53.6%的學生選擇廣泛閱讀(報紙,現當代小說等),64.4%的學生選擇參加社團活動和志愿活動,對于身邊大學生的整體人文素養評價,61.7%的學生認為大學生整體人文素養一般,有待提高。對于當今大學生的誠信程度評價,74%的學生認為比較好,15.3%的學生認為不如人意。
根據分析結果看出:獨立學院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人文素質教育的課程與活動比較匱乏,活動覆蓋領域狹窄,內涵不深刻,缺乏創新,不具有吸引力。獨立學院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匱乏,雖然他們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識,課外活動豐富,喜歡參與社會實踐,但在思想道德修養、誠信教育、文化修養等方面有待提高。
3 獨立學院人文素質教育缺失的原因
3.1 社會環境的功利化
獨立學院在人才培養上以市場為導向,為了適應市場與社會的需求,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更注重專業性與實用性,疏于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多元的文化與價值觀對學生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他們逐漸變得功利化,大學生往往更愿意學習實用性強、熱門、好就業的學科和專業,對于文學、歷史、哲學、美學等基礎人文學科的學習,常常容易忽視。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大學生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閱讀習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往往更關注吸引眼球的碎片化信息,很少花時間去系統學習人文知識。
3.2 校園環境的商業化
獨立學院建校時間較短,經費主要依靠合作辦學及學生學費收入,用于改善校園文化條件的資金十分有限,導致校園文化氛圍薄弱。新建的校園,沒有文化作根基,起不到文化育人的作用。獨立學院的學生學費高,他們大多來自經濟條件較好的家庭,思維活躍,興趣廣泛,有較強的社會活動能力,容易受到商業化氛圍的影響,產生功利化傾向,他們的主要精力和心思不放在學習上,更愿意從事商業盈利活動。
3.3 學生素質參差不齊
獨立學院招生層次一般是本科二批、三批,這就決定了其學生的素質與母體學校存在差異,學生的文化素質相對較差。思想道德素質不高,缺乏健全人格,沒有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將引發一系列心理問題,例如因學習動機問題導致曠課、遲到等現象;誠信缺失導致考試作弊、論文造假等現象;法律意識淡薄引起打架斗毆、非法盈利等行為;課余時間的安排傾向于玩游戲、看娛樂綜藝節目、逛街或網購,導致理想信念弱化,精神空虛;心理承受能力下降、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缺乏社會責任感、凡事以自我為中心。獨立學院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輕視人文素養和綜合素質方面的培養,使有些大學生難以抵制錯誤思想文化的滲透和侵蝕。
3.4 家庭人文教育缺失
中國“高考定終身”的應試教育現實,讓家長變得急功近利,獨立學院學生的家長往往希望自己的孩子學到更多實用技能,為了讓孩子能夠在將來畢業時找到好工作,他們只希望孩子學習與接觸與專業知識相關的領域,限制他們參加與學習和考試無關的活動,不重視對孩子進行文化素養教育。獨立學院大學生的父母中,有相當一部分因文化程度不高,使學生得不到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導致他們理想信念模糊、缺乏健全的人格、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道德法律意識淡薄、凡事以自我為中心、沒有社會責任感。
4 獨立學院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對策
吳軍博士曾在《大學之路》中談到,在大學的教育中,學生們接受的應該是通識教育,而不是“雕蟲小技”。要想成為一座真正的大學,人文素質教育是實現其他素質教育的基礎,獨立學院如何提高人文素質教育,應圍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
4.1 培養優質的師資隊伍
獨立學院普遍存在專業師資力量匱乏現象,聘用外聘老師成為一種趨勢,外聘教師大多為社會人士,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師德問題層出不窮,據了解,某校外聘教師發生考試泄題行為,意識不到人文素質教育對于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性。一名優秀的教師不僅需要具備專業知識,更要有人文素養與情懷,學校應給教師提供國內外學術交流的機會,建立濃厚的人文社科氛圍,這樣才能感染學生,保證學生受到良好的人文素質教育。
4.2 豐富人文學科設置
獨立院校在架構教育體系時,人文學科教育建設不夠重視,因此增加人文學科設置勢在必行。對于獨立學院人文素質課程而言,增加人文素質培養課程數量是提升該項教育質量的前提條件,需要適當增設人文社科類課程,適當減少專業課比例,同時加大選修課比重,加強通識課教育。
對于廣大學生尤其是理工科為主的獨立學院的學生,因材施教,根據學生不同的興趣及特點等,投其所好,開展具有針對性的、系統的人文社會科學系列課程,在內容上,涵蓋哲學、歷史、文學、藝術、美學等人文學科的課程,豐富學生的文化內涵。
4.3 優化校園文化氛圍
校園文化互動性、滲透性、傳承性特點,決定了每所學校都有其特有的文化特色,獨特的校園文化是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所以高校應注重特色校園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文化氛圍,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新媒資源,積極傳播人文理念,這對規范學生言行,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都會起到無言教化的作用。 (下轉第99頁)(上接第27頁)
除了加強人文理念的學習,還需在線下實踐中親身感知和體驗人文精神,來自實踐中的人文教育,有著持久與豐富的特性,是網絡教育活動無法比擬的。比如“中華經典誦讀”、“禮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擔當復興重任”、“我的中國夢”、“戲曲進校園”等主題活動。推出校園特色活動,打造“一校一品”校園文化平臺。
4.4 融入思想政治教育
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提到,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必須不斷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人文素質是大學生素質中最根本的素質,是學生發展其他素質的基礎。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素質教育,能夠豐富與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樹立正確價值觀、人生觀的同時,使其視野得以開闊,文化品位得以提升,綜合素質得以升華。思想政治教育應在人文素質教育的整體框架中不斷探索,高校思政工作應將思想政治教育與人文教育相結合。
4.5 提高家庭與個人的重視程度
在廣東省珠海市獨立學院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抽樣調查中,有66.6%的學生認為,家庭在提高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需要加強。家庭教育貫穿于孩子成長始終。有73%的學生認為,大學生自己需要提高對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視程度,在前面的調查研究中發現,69%的學生選擇在課余時間看視頻(綜藝節目、電視劇、動漫等),47%的學生選擇玩游戲(桌游、手游、網游等),46.4%的學生選擇逛街或網購,當代大學生需用更多的時間關心時政、閱讀人文書籍、陶冶人文情操,相信在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的共同努力下,獨立學院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將有所提高,人文素質教育將更加完善。
注釋
① 獨立學院設置與管理辦法.教育部第26號令.
② 洪艷.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8.
③ 蔣品.高校輔導員介入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創新研究[D].南昌大學,2011.
④ 楊瑩.當代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D].長春理工大學,2009.
⑤ 周敏.獨立學院本科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