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劉亞靜 郭力娜
摘 要 創新使我們的社會進步。基于項目的學習是教育界的一大創新。將基于項目的學習用于培養GIS人才也是一種創新。本文首先對基于項目學習及GIS人才進行了簡單概述。隨后根據基于項目的學習的特征和GIS人才的特點,闡述了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要素,以為GIS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 GIS人才 項目式學習 模式要素
1 基于項目的學習及GIS人才概述
世界潮流在不斷變化和發展,一切事物都在不停更新換代。在教育領域,傳統的教育理念的著重點在于文化知識的學習與掌握,而教科書則是學習者的主要的學習工具。然而,僅僅依賴于略為枯燥教科書的學習設計極其容易消耗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為了創新學習方式,提升學習效率,教學界一直在探索新的學習方法。
于1918年,著名的教育家屈伯克在其文章《項目(設計)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的活動的應用》中提出了項目學習的概念。而我國的哈爾濱工業大學于2011年在6各院系試點推行了“基于項目學習”的學習構想,并取得了初步的系統的學習體系。
基于項目的學習有自身的特點與創新性。這種項目學習更重視創新與實踐,注重多門學科知識的融會貫通,注重有效運用多樣化的認知工具和信息資源包括計算機實驗室,圖像軟件和超媒體等資源;在學習過程中基于項目的學習注重通過師生之間組成“團隊”的組織形式來合作學習;此外,基于項目的學習重視促進師生將學習研究的成果轉化,與商界分享和交流,從而使得學習研究成果收獲一定的經濟社會效益。
GIS是“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的簡稱,也可稱為“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也即是“地理信息系統”或“地理信息科學”。GIS是地理學和地圖學的深度結合,在計算機系統中的輸入和儲存,以及查詢、分析和顯示地理數據方面都有應用。而一般而言,GIS人才要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識和地圖學知識以及遙感技術理論知識等,應能熟練操作軟件包括進行圖像分析和信息挖掘等,不僅要懂得軟件還應該熟練處理各種數據庫和繪圖以及統計的處理,并能開發處理程序等。
從20世紀90年期開始,社會對GIS人才的需求量開始越來越高。至今,全國大部分高校都開設了GIS專業。而在GIS人才培養模式方面,各大高校也在力求創新培養模式和學習方式。近年來,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因此,本文將深入分析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以為GIS人才培養模式研究提供參考。
2 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要素
創新永遠是時代前進的關鍵詞。基于項目的學習是學習方式的新一步創新,將基于項目的學習用于培養GIS人才也是一種創新。根據基于項目的學習的特征和GIS人才的特點,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應該有自身的關鍵要素。具體來說,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應重視以下四方面的要素:第一,合理安排理論學習課程;第二,重視研究成果商業轉化;第三,提供實踐學習優良環境;第四,加大學習工具資源投入。
2.1 合理安排理論學習課程
理論知識是展開知識學習的基礎,只有奠定了深厚的理論知識鋪墊,才能提升整體學習能力。一般而言,GIS課程安排有“普通物理實驗”、“自然地理學習”、“測量學學習”、“地圖學學習”、“GIS原理實驗”、“GPS原理及應用”、“資源環境信息系統”等等的課程。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學習者才能掌握基本的基礎知識和理論知識。
GIS是一門綜合性較強的學科,課程較多。因而,在最初的理論知識學習過程中,更要注重每一門課程的課時安排,以及每門課程之間的關聯性和系統性。此外,還應該注重課程之間的整合,一些內容上存在重復和多余的課程便可通過整合的方式來節省學習時間,增強學習效果。如,可將“自然地理學”課程和“地質學”課程整合成為“綜合地理實驗”課程,由此,學生的學習任務少了一重,但學習的知識并不會減少,便能夠有效合理地掌握基礎理論知識。
2.2 加大學習工具資源投入
有一句哲言告誡我們,外因是重要的影響因素。換句話講,即在個體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外部資源的優劣會影響個人學習品質的好壞,擁有良好的學習資源往往能夠在更大程度上促進個體學習者的學習進步,反之,較差的學習資源則可能阻礙個體學習者的學習進度。而對于GIS專業的學習者而言,需要更多的學習資源和工具。
為了提升GIS人才學習效率,在基于項目的學習方式中,更應該加大學習工具和資源的投入。例如,應該提供專門的設備齊全的實驗室,包括基本的電腦和實驗設備等,讓學習者能夠有效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進行試驗。此外,基于項目創新的學習還應該為學習者配備強大的師資團隊,給學習者提供專業化高水平的指導。由此,通過投入大量的硬件設施設備和軟件師資力量,使得硬件設施與軟件力量深度結合,才能為學習者提升自身的專業實力創造良好的資源環境。
2.3 增強實踐能力培養觀念
無論理論知識如何變化,實踐始終是檢驗所學理論知識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而基于項目的學習本身也更加注重的是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基于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中,必須為學習者創造良好的實踐學習環境。只有師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觀念都達到一定高度,才能切實提升學習者的實踐能力。
在傳統的GIS人才培養模式中,更為注重的是教科書的學習和教科書規定的實驗操作學習。這種培養模式雖然讓學生按圖索驥掌握了基本的教科書知識,卻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想象力與實踐操作能力。而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則略有不同,一方面,它也注重理論知識學習,但是另一方面,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更加注重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中,無論是在課程安排上還是在實驗操作中,都要注重學習者實踐能力的提升。例如,在課程安排上,應該包括室內學習,同時也應該要有10~20周的時間讓學習者參與野外實習和生產實習。此外,在畢業論文設計上,也應該強調實驗實踐的因素。只有在課程和實驗操作中都深入貫徹增強實踐能力的培養觀念,學習者的實踐能力才能有效提升。
2.4 重視學習研究成果轉化
各高校往往是人才集中地,在學習與研究過程中,常常能夠產生出更多的作品與成果。而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和阻礙,大多數師生的研究成果并未能轉化成為社會可用的成果。而基于項目的學習更加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因此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也要注重研究成果的轉化。
GIS專業學習和實驗過程中,所設計的軟件程序都可通過一定途徑促進其轉化。例如,在各時間段舉行的“挑戰杯”大賽,“GIS開發大賽”,等競賽中,一些師生的作品付出了大量的心血與精力,而其成果也是“百里挑一”。如果其作品具有可操作性,那么更應該通過與企業聯系或者爭取學校和院系支持的方式來實現成果轉化。學習研究成果轉化不僅有利于刺激學習研究者的繼續研究熱情,更可能給社會生活帶來便利。因此,在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中,必須通過各種途徑和手段促進學習研究成果轉化。
3 結語
總而言之,創新使我們的社會進步。基于項目的學習是教育界的一大創新。雖然基于項目的學習在我國發展的時間并不算長,但其培養人才的理念與模式值得更多研究與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重視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重視學習工具和資源的運用,也重視學習研究成果的轉化。
隨著社會發展進步,社會對GIS人才的需求和要求都越來越高。一般來說,GIS人才不僅要掌握基本的理論知識,更要具備較強的實踐能力。將基于項目的學習應用于GIS人才培養模式中,能夠有效改善傳統教學中僅僅依靠教科書與簡單實驗的模式,而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習工具和資源的利用以及成果的轉化,來有效提升GIS人才的綜合素質。因此,為了培養出更多高水平高素質的GIS人才,更應該鼓勵基于項目創新的GIS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運用。
參考文獻
[1] 鄒艷紅,陳東鋒,劉興權.GIS創新人才培養中實踐教學模式與方法探討[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3.4.
[2] 黃解軍,袁艷斌,詹云軍,崔巍.面向創新型人才培養的GIS專業課程體系優化與實踐[J].礦山測量,2008.12.
[3] 王喜,崔彩輝,閆衛陽.國際化創新型GIS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5.5.
[4] 俞艷,袁艷斌,黃解軍.GIS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課程體系設計[J].地理空間信息,2015.4.
[5] 陳淑婷.GIS與創新型人才培養[J].資治文摘(管理版),2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