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惠清 陳文靜
摘要在給予政策支持的背景下我國越來越多人選擇創新創業,但由此帶來的個人破產問題也愈加嚴重,本文堅持問題導向,致力于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論證中國個人破產制度構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關鍵詞創新創業 個人破產制度 必要性 可行性
一、創新創業背景
(一)市場主體增速快
當前,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下,大眾創業熱情不斷高漲,2017年一季度,全國新登記市場主體就高達359.8萬戶,同比增長19.5%。
(二)創新創業主體的多元化,全民創業成主流
“十三五”規劃綱要將深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列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任務。大眾創業和萬眾創新,都注重“眾”字,可見創新創業的主體不再局限于小部分人群,而在更大范圍內得到拓寬。
在擴大的范圍內,就業相對弱勢主體是重點鼓勵和支持對象。政府把創業提到了就業前面,想通過積極培育各類待就業人員通過自主創業來實現就業,以緩解嚴峻的就業形勢,解決勞動力就業難題,被稱作“全民創業”活動。從全民創業的背景看,不難得出其主要幫扶對象是就業相對弱勢群體。
二、創新創業背景下引發的相關問題
(一)創新創業中大部分主體不適用現有破產制度,而這將不利于社會經濟穩定發展
在創新創業的熱潮中,越來越多的人在政府的鼓勵和支持下走上創業道路,但大部分主體不適用現有破產制度。現有破產制度適用主體只是企業法人,但是日趨增多的合伙企業、個人獨資企業以及其他不具有企業法人資格的經濟組織(以個體工商戶為代表)卻無法申請破產,只能自擔風險。截至2015年底,全國個體私營經濟從業人員實有3.1億人,比2015年增加2782.1萬人。而且在創新創業的鼓動下還有不斷增長的趨勢。如此大數目的從業者要承擔著破產后自擔風險的后果,可見是對社會經濟穩定發展一個很大的危險因素。
(二)創新創業中成功概率低
我國創業成功率低是個不爭的事實,單就其中的重要主體大學生來說,根據《2016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其成功率僅僅只有5%。其中不適用現有破產制度的創業主體由于以下原因成功率更低。
1.個人能力
根據清華大學發布的《全球創業觀察2015/2016中國報告》,中國創業活動的主體是青年,占創業者總體比例的41.67%。而且政府的很多創業幫扶對象都定位在就業弱勢群體,鼓勵和支持其進行創業,但是這部分就業弱勢群體創業能力相對偏弱,而對創新創業這種高于一般就業勞動的形式來說更是無法招架,常常會失敗。
2.資金來源貧瘠
個人或家庭自主創業的融資渠道相對缺失。雖然政府支持和鼓勵創新創業,在政策上給予了一定的幫助,但是對創新創業企業來說,特別是那些個人或家庭自主創業,資金來源大部分還是自有資金,數量不大,而要想向銀行貸款取得較多資金卻很難,原因是銀行堅持向大企業傾斜原則,對于自主創業者的信用擔保機制不完善,而沒有充足的資金就難以充分運轉,結果就是自主創業的失敗,出現資不抵債的情況。
3.大眾“創業”將增加市場競爭
政府鼓勵和支持創業可能會造成一個地區出現很多類似的市場主體,這種盲目創業會無意中加大了市場的風險,破壞經濟正常的運轉。市場經濟有一雙看不見的手,在調整著看似雜亂無章的經濟活動,但是創新創業背景下人為增加一大批可能并不適合創業的市場主體,增加了市場競爭,將會導致時市場失衡,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更易導致創業失敗。
(三)創新創業失敗后產生的問題多
由于沒有個人破產制度,大多數創新創業者失敗后難以擺脫泥潭,東山再起。他們需要以自己的全部個人財產償還債務,如果債務巨大會連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問題,甚者覺得無顏面對家人而選擇自殺,更別提能再次振作重新奮斗。而對債權人來說,由于缺乏明確有效的受償制度,往往得不到公平受償。特別是當債務人拒接履行時,連法院的強制措施都無法保證能要回債務。
三、中國個人破產制度缺失原因分析
我國缺失人破產制度,立法者一直遲遲未為個人破產構建法律是綜合我國國情、社會經濟結構和相配套的法律制度是否符合我國建立個人破產制度的條件來考慮的。因為相關制度不夠完善,個人破產立法的范圍不能確定,因此個人破產制度缺失。下面就來具體分析一下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缺失的原因。
(一)與傳統文化、傳統觀念的分歧
1.法文化與個人破產立法的沖突
關于債權債務關系,中國常有傳統文化的仁者愛人、寬厚待人的法思想,對于債權債務都有容忍的想法,認為不能將人逼近絕境。而在美國,因為信貸消費較為發達因此促進了美國破產法的崛起,而在美國,因其要促進經濟發展,就一定會引來個人破產制度這一有寬容的制度去穩定美國經濟消費,這樣的法文化在美國也是根深蒂固,但是中國與美國不同,在中國法文化里,強調的是人性的支配,一切要從人類出發,來弘揚人性之美,而不是通過制度來加以穩定社會上的發展。
2.公民觀念難以改變
在中國不論是從債權人的角度還是從債務人的角度都不能理解個人破產制度中的“欠債不還”的經濟思維,尤其是在個人破產方面。在中國,將欠債歸還作為一種道德的評判標準,我國古人傳下來的“解衣推食”這種優良傳統與個人破產制度的觀念是相互沖擊的。所以我國要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就必須先讓公民接受個人破產制度的觀念,但是傳統文化深入人心,要想中國公民形成個人破產制度中的經濟思維是一個長時間的過程。
(二)城鄉二元的經濟結構導致個人破產制度不能在我國全面適用
我國目前乃至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都會是一個鄉村人口占大多數的國家,也是城鄉經濟社會有很大差異的國家。在這樣的背景下,要給予自然人破產的才能,就要思考其在鄉村實施要面臨的艱難。
1.農民的個人所得無法計算
我國農村中的居民參與的工作多種多樣,盡管大體上有分類,但是里面的各種經濟來往不易計算。農村居民從事個體工商、農業、林業等獲得收入,但是要減去投資和維持業務的所需資金,最后凈收入就無法計算,還有從事建筑業的農民的工資是日結的且是不穩定的。這些農民在這些行業的實際收入是無法準確計算的。個人所得無法計算就無法確定農民的財產哪些適用個人破產制度。
2.農村居民流動性強
我國逐漸城市化和工業化,目前在我國農村人口中,有很多農民從農務中轉移到城市或者其他鄉鎮去打工,這也就造成了我國很多農村居民在不是戶籍所在地工作。這種情況,這些流動的農村居民也無法適應個人破產制度。
(三)個人破產制度的配套制度不夠完善
1.不夠完善的金融體系
個人破產制度的適用主體是個人和非法人組織,個人和非法人組織這一群體推動立法也較為困難。。因為中國政策非法人組織只能從銀行借款,而中國公民主要的資金支出是家庭、教育等,而今大多數個人、家庭也都可以從銀行貸款。如果出臺個人破產制度,個人破產必然會大規模出現,很有可能導致中國的一些中小型銀行面臨破產,給銀行和信用體系帶來不可控制的打擊。
2.不夠完善的個人征信體系
完善的個人信征體系可以有效促進消費信貸市場上的一些道德風險的解決,還可以降低成本和違約的可能性,個人信征體系的信息可以共享,這樣盡管債務人無法及時清償到期債務,債權人可以根據信征體系的共享信息與債務人達成新的協議。但是我國的個人征信體系還有很大的不足,還不能成為個人破產制度的保障。
綜上所述,與傳統文化、傳統觀念的分歧和沖突,特殊的城鄉二元的經濟結構,個人破產制度的配套制度不夠完善,道德風險虛假破產、惡意逃避債務等行為的產生是成為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缺失的主要原因。
四、創新創業背景下構建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必要性
2014年9月的夏季達沃斯論壇上李克強總理首次提出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他認為要在中國大力發展“大眾創新”、“草根創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可以說是打造中國經濟新引擎的重要舉措。
(一)從個人角度看在創新創業背景下構建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必要性
1.是鼓勵全民創新創業的需要
十九大報告指出新時代下的中國是創新型國家,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當下,要想更多的人投入創新創業,首先就是要保障創新創業主體的利益。我國的《企業破產法》適用主體不包括對個人破產的保障,對個人破產的保障急需一部個人破產法,因為強制有效的法律保障是全民參與創新創業的第一道保護膜,若有了這一道保護膜,想要加入創新創業的群體會少了一道顧慮,多了一份勇氣。
2.是保障創新創業個人再創業能力的需要
個人破產制度的實行,給一些創新創業主體提供了重新開始的機會。沒有該項制度,從中國傳統觀念看,債務有“父債子償”的觀念,債權人的債權永遠都存在,而債務人則因為一時的失誤或是其他不可抗力因素而永遠背負債務。而且現在社會上存在暴力討債事件,因此也導致了不少刑事犯罪事件。另外,無力償還的巨額債務不停地計算罰息復利,必然導致債務的不斷增加。。如果存在個人破產制度,對債務人確實無力償還的債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減免,而且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債務人基本生活需要的保障,因此債務人重燃信心,走出因上一次失敗帶來的打擊,從頭開始,甚至會在日后重燃創業的希望。
3.是保障創新創業債權人公平受償的需要
使債權人的債權公平受償是破產制度的首要工作。因為缺乏個人破產制度,當債權人向債務人請求償還債務時遭到拒絕,只能根據普通的民事程序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而“執行難”卻是我國司法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另外,當還無人無力清償全部債權人的債權時,因為我國有“執行優先”主義,所以各債權人之間的債權就不可能得到公平受償。而剛好個人破產制度可以彌補這個不足。
(二)從社會角度看在創新創業背景下構建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必要性
1.是社會公平競爭的需要
法律倡導平等原則,而本身法律現行的體制就存在不夠平等的現象,在現行企業破產法中僅僅規定企業法人的破產,不包括個人和非法人組織。堅持主體平等原則時我國法律的基本原則,市場經濟中的個人和企業不應當區別對待,他們的權益都應當受到法律的保障。
2.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
社會經濟是制訂和實行法律的首要考慮因素。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期,而因為轉型必然產生新的生產關系,比如現今的個人獨資企業應用現有的破產法時無法調整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出現,為建立個人破產制度奠定了社會物質基礎,而個人破產制度的構建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穩定發展的保障。
五、創新創業背景下構建我國個人破產制度的可行性
(一)從個人財產登記和個人征信體系的逐漸完善看
我國目前雖然沒有對個人財產全部進行登記,但是對某些重要財產進行了實名制,并且行政管理體制上也有逐漸擴展的趨勢。
種種數據表明,我國的個人信用制度正在逐漸完善,規避了個人破產制度被濫用的風險。《社會信用體系建設規劃綱要(2014-2020年)》的頒布施行推進個人征信系統的建設及構筑誠實守信的社會經濟信用環境。《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用戶管理規范》、《征信機構信息安全規范》的頒布,規范了金融信用信息基礎數據庫用戶的行為以及征信機構的信息安全的行業標準。2017年,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商業銀行建成的企業和個人征信系統,已經為全國130多萬戶企業和近6億自然人建立了信用檔案。
完善的個人財產登記和個人征信體系避免個人破產制度被濫用。當今社會,國民的素質水平欠佳,不及歐美發達國家,若中國構建了個人破產制度,可能會被某些不負責的人濫用,作為逃避債務手段。但是個人財產和個人征信體系的完善使得不僅是一個經濟組織的信用和財產可供考察,作為需要承擔債務的個人同樣也可以。個人征信體系的完善,使得個人破產時,社會方便了解債務人的信用及財產狀況,從而正確合理的處理破產的相關事項。
(二)從社會法制水平逐漸增高看
隨著社會法制的發展,民眾的法制教育有明顯效果,“欠債還錢”、“因果報應”等思想有所變動,也能接受個人破產制度所蘊含的公平公正思想。企業破產法的實施讓民眾知道市場的競爭需要淘汰一些不適合的經濟主體,現在,經濟個人同樣也需要得到解放,有了企業破產法的基礎,大家更易接受個人破產制度。同時,隨著新聞媒體的報道,人們了解到其他國家和地區的個人破產制度,也會慢慢理解和接受中國有這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