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繼平
摘 要 “西方文論”課程的“反思性實踐”教學要求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及自身教學經歷的前前后后進行反思,要求學生具備元典意識,質疑精神,創新思想。于教學過程中,教師采取多種方法,以“問題”為中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此同時,促進教師自身專業的發展。
關鍵詞 西方文論 反思性實踐教學 反思
目前,在我國的基礎教育教學中,反思教學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對于反思性實踐模式教學,筆者認為就是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教師認真鉆研教材、查閱相關資料,對教學實踐進行反思,分析其背后隱藏的理論知識,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問題;同時,布置學生課前閱讀原著,結合實踐提出自己的問題。提出問題之后,教師結合學生的學習與實踐情況,提出解決問題的假設,在教學實踐中檢驗假設是否正確,如此循環往復,通過多次假設與實踐,不斷反思,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本文將結合前人的教學方法,采取“反思性實踐”模式對“西方文論”課程進行教學,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與合作精神,同時促進教師的專業發展。具體而言,“西方文論”課程的“反思性實踐”模式教學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1 “西方文論”課程“反思性實踐”模式教學的程序
首先是問題意識,教師布置學生閱讀相關書籍,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提出問題,帶著問題學習;也可以由教師給學生提出相關問題,學生根據問題來閱讀,看能否在閱讀過程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
其次是反思:就是教師對“西方文論”課程中的理論知識進行反思,思考理論的現代轉換,以及西方文論與中國文論之間的不同。同時思考如何把這種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在學習西方文論時,也不能一味地接受,而應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因為西方文論的知識,與中國文論不同,它不是對概念的詮釋與規律的總結,而是把西方文論大家的相關理論展示給我們。前人無論多么優越,總是受時代的局限,不可能所有理論于現時代有其現實意義。因此,不論西方文論的學者如何優秀,我們都可以有針對性地批判與質疑。
再次是運用理論,解決問題:把所學理論運用到文學藝術實踐中,看所學理論能夠解決什么問題。理論是用來解決實際問題的,西方文論毫無疑問是西方文學理論的總結,對西方的文學創作存在指導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對西方文論的理論問題必須考慮其在文學創作中的應用,對于那些不能指導創作的理論可以不必重點學習,甚至可以忽略不計。除了考慮西方文論對西方文學的創作指導作用之外,我們學習西方文論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對我們國內文學創作的指導作用,因為西方文論盡管是西方的文學理論,但由于人類的審美存在共通感,它與東方的文學理論也存在諸多相通之處,因此,在進行文學創作時,我們就可以借鑒西方文論方面的某些觀點。另外,西方文論反映了西方人的生存方式,為我們自身的發展提供了可資借鑒的文化資源,有助于我們建構現時代恰當的生存方式。
最后是理解原理:把所學知識應用到實踐中之后,就可以檢驗理論的可靠性與正確性。只有在實踐中得到正確應用的理論才值得我們繼續學習與研究。理論經過檢驗與實踐之后,還需要教師加以總結,把符合我們要求的保留下來,對我們沒有意義的忽略。這樣,經過多次的檢驗與篩選,最后保留住對我們的生存方式有指導意義的理論。經過這樣的檢驗與討論,我們才能算是真正理解了所學的基本原理的真理性。
2 “西方文論”課程“反思性實踐”模式教學對教師的要求
2.1 要求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進行反思
首先是備課時的反思。這要求教師在上課之前認真備好課,對每堂課的內容仔細思考,安排好課堂上的每一個環節。比如說,如何導入新課,新課的內容分為幾個部分,重點難點在哪里,如何做好小結,安排好合適的作業等等。
其次是授課中的反思。備課只是授課的準備環節,備課再充分,也要在課堂上發揮好才行。教師授課面對的是智商甚至比自己還高的大學生,課前準備再充分,隨時都會有學生提出自己的見解與疑問,要求教師能夠及時靈活地給予解答。這就要求教師能于課堂上及時反思自己的教學與所學,隨時根據學生的學習狀況而調整自己的教學模式。
再次是課后的反思。一堂課下來,教師應進行反思:反思這堂課的優勢與不足之處;同時反思自己還需要在哪些方面有待提升,下一堂課應該注意些什么,用什么教學方法能達到最好的目的。所有這些,都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只有時常通過授課的實踐、反思,才能讓學生了解西方文論的基本原理對他們的作用,從而達到學習“西方文論”課程的目的。
2.2 要求教師對教材與教學大綱進行反思
于教材方面的反思,因“西方文論”課程一般是專任教師自己選擇教材,這就要求教師對教材有所審視與反思。每本西方文論的教材都有作者自己的觀點,在選擇的時候,教師要考慮學生的接受層次與教材的難易程度。因此,教師要認真研究教材的內容與體系。就目前西方文論的教材而言,存在多種版本,教師在選擇的時候最好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為主,結合作者的科研成果與影響來定。同時對教材內容的結構、語言的表述、篇目的安排等都要進行反思,看其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通過教學能否達到預期的效果。
于教學大綱的反思,西方文論的知識體系博大精深,猶如中國古代文論一樣浩如煙海,我們不可能窮盡其理論知識。即使有相關的教材,也只是一個對西方文論方面的大致輪廓,不可能把每個時期每個作者的文論思想都一五一十地寫出來。再說,就是部分教材寫得比較詳盡,教師在有限的課程時間之內也不可能完成教學任務。因此,有必要于教材中有所選擇。目前,各高校西方文論課程的教學時間一般為36~54學時,也就是一個學期,每周2~3課時。在如此有限的時間之內要完成西方文論課程的教學,教師必須依據教材制定好詳細的教學大綱。
2.3 對教學方法與自身教學經歷的反思
教學方法歷來是教師探討的內容,好的教學方法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對枯燥無味的西方文論知識感興趣,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因此,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方法進行反思,認真研究出符合學生的教學方法。隨著科技的發展,先進的教學設備越來越多,各種新穎的教學方法也層出不窮。但傳統的教學方法依然在西方文論的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比如教授法,只要講得聲情并茂,不僅可以最大量地讓學生獲得知識,同時還能開拓他們的智慧。因此,不能一概否定傳統的教學方法。正確的做法是對教學方法進行反思總結,獲得一套適合教師自己與學生的教學方法。
教師的教學隨著教師時限的增長,經驗也就越豐富,責任感也就越強。時時總結與反思,有利于提高自己的專業水平與教學水準。因此,教師必須以教學實踐為基礎,對自己的教學經歷進行反思。具體而言,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反思:
首先是對自己教學能力進行反思,要求教師對自己以前的不足進行總結,對自己的專業發展與教學能力進行評估。其次,對教學研究進行反思。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研究進行反思,教師只有不斷對教學進行總結反思,形成自己的科研成果,然后又把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才能提高自己教學與專業水平。
3 “西方文論”課程“反思性實踐”模式教學對學生的要求
“西方文論”課程的學習要求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與創新意識。這種創新意識與團隊精神的培養,需要學生具備發現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學習時要有元典意識,質疑精神,創新思想。
所謂元典意識,就是要求學生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多讀原著。西方文論方面的理論知識,都有其理論來源,學者們詮釋這些思想時都是在一定的前理解基礎上進行的,不可避免會加上自己的觀點,從而造成后人的誤讀。如此一個個地遞傳下去,勢必造成對原觀點理解差異性越來越大。因此,只有認真閱讀原著,才能減少誤讀,比較準確地理解西方文論家的理論。教師要引導學生去閱讀歷代中外偉大文論家的經典原著,從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最終形成自己的觀點。
所謂質疑精神就是對任何理論觀點都提出問題。在閱讀時,要求學生閱讀原著,但并不是要學生迷信原著,因為西方文論方面的文論家,無論他在當時影響多么大,都會受到時代的限制,且再偉大文論家的觀點也只是他個人的觀點,不可能不存在不足之處。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敢于挑戰權威,只有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才能真正達到閱讀的目的。當然,這種質疑是結合當時的歷史來理解西方文論知識的質疑,不是盲目的懷疑。
所謂創新思想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我們安排“西方文論”課程的目的是要借鑒西方的文學理論知識來提升我們自己的文學創作,同時借鑒西方的生活方式來對我們的生活方式有所幫助。基于此,就要求學生在前人的基礎上有所前進,哪怕是一小步,都比死記硬背要強。特別是在西方文論的知識在對人類的意義與價值方面,這是主觀性較強的部分,要求結合我們自身的實際情況在西方文論的基礎上有所融合與創新。只有具備這種創新精神,我們才不會盲目崇拜西方的東西,才能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更好地把西方的東西為我所用。
概而言之,西方文論的反思實踐模式教學,就是要求教師對整個教學過程與自身教學成長經歷進行反思,把所學理論用于實踐,在實踐中理解原理,從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合作精神。因此,教師可以采取多種可行的教學方式,以“問題”為中心,綜合運用各種方法,在實踐中閱讀原著,進行思考,采取在課堂中講述與討論及批評實踐相結合,課外建立學習小組、舉辦學術講座、撰寫小論文等多種方式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參考文獻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 靳玉樂.反思教學[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6.
[3] 張少斌.教師反思的智慧[M].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2008.
[4] 張建偉.反思-改進教師教學行為的新思路[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4.
[5] 劉耀明.反思性教學與教師的專業發展[J].北京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