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少年強、則國強”,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越來越多的兒童青少年行為失常:躁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運動能力差、笨手笨腳、嚴重害羞等,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家長和老師。從康復醫學的角度來看,其主要原因是:剖腹產盛行,小家庭和都市化生活,家庭對孩子過度溺愛或缺失,加上“拔苗助長”的教育方式使親子關系僵化和緊張而引起的感統訓練缺失或不足,從而引發的他們的運動、學習、生活和社交等功能障礙的問題愈來愈多。感統訓練能夠有效地提升兒童的運動、感知、語言交往、生活自理和社會適應等能力,而且對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活也起著重要的社會意義。
關鍵詞 幼兒教育 兒童康復 感覺統合 感統訓練
0 前言
我國現有殘疾兒童已達三百多萬,2001年全國0~6歲殘疾兒童抽樣調查結果顯示:中國0~6歲兒童殘疾率為1.362%,在五大類殘疾兒童中,智力殘疾殘疾兒童所占比例最高,為54.21%,而其中93%沒有得到有效的治療。感統訓練對兒童的智力發展和促進作用與其年齡成反比關系,也就是說,兒童年齡越小,感統訓練作用越明顯。最新調查也表明,中國殘疾兒童對特殊機構、醫院治療和普通機構的需求明顯上升,另外肢體、視力和精神殘疾兒童的康復現狀不容樂觀,殘疾兒童接受學前教育率不足50%,遠低于正常兒童,農村更僅為26%,這與殘疾兒童家長缺乏相應的康復訓練知識和意識有關,也和我國目前為殘疾兒童提供學前教育的特殊機構嚴重匱乏有關。如果我們能抓住最佳時機進行感統訓練,則很有可能使他們得到健康的成長和顯著的康復。
1 感覺統合的含義
人的大腦是人體的信息中樞,人的感受器官接受接受的各種信息經感覺神經傳入大腦中,經腦神經處理整合后,產生適當的反應,運動神經再把反應沖動傳給人體各種效應器,使人體產生反應,并通過這種方式適應環境,這整個過程就是所謂的“感覺統合”。近年來,世界衛生組織發現平均有5%~10%的學齡兒童感覺統合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這就是“感覺統合失調”(簡稱“感統失調”)。感覺統合不足或感覺統合失調就會影響大腦各功能區、感覺器官及身體的協調能力,嚴重影響兒童心理健康、運動能力、智力開發、學習能力、性格障礙、人際關系敏感或社交退縮等方面,其具體表現如下:(1)好動調皮注意力不集中,任性易與人沖突;(2)表達困難、說話晚;(3)無法流利閱讀,寫字偏旁部首顛倒,認字和認題能力差;(4)膽小易緊張、焦慮、暴躁,過分依戀父母,咬手指、愛哭;(5)聽而不聞,丟三落四;(6)不自信、消極,手腳笨拙,語言表現力差;(7)平衡能力差,易摔倒,手工能力差等諸多方面的問題。感覺統合學習的最關鍵期是7歲以前,因為在這期間,人類的大腦發展特別快,相當于成年人的90%,因此,在幼兒階段進行充分的科學系統的感統訓練尤為重要。
2 感覺統合失調的原因
造成兒童感統失調的原因還有很多,具體如下:剖腹產、胎兒的胎位不正、幼兒活動空間和時間不足、父母與孩子相處時間太少、父母對孩子要求太多或太放縱、孩子過早使用學步車、都市化生活使兒童戶外活動減少或獨生子女群體生活的不足等等,這些都會造成孩子在嬰幼兒期的感覺統合學習和訓練明顯不足,甚至缺失,尤其是觸覺、前庭平衡覺及運動覺的感覺統合學習和訓練,從而造成感覺統合失常的兒童越來越多。我國有關研究表明:我國0~6歲的兒童中存在感統失調者比例高達10%-30%,這個比例幾乎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3 感統訓練的作用
(1)有助于提高兒童的智力水平。感統訓練主要是兒童手眼協調能力訓練,手眼協調能力訓練能夠增強兒童中樞神經系統對運動的協調能力,提高其運動速度和穩定性,提高其精細操作能力、視覺辨別能力和反應能力,從而提高兒童的智力水平。
(2)有助于提高兒童的運動協調能力,增強兒童的體質。
(3)有助于提高兒童的學習成績。感統訓練能夠使兒童動作更協調,情緒更穩定,注意力更集中,語言能力更增強,反應更靈活,當然,學習成績也會顯著提高。
(4)有助于培養兒童愉悅的情緒。感統訓練能夠使兒童獲得良好的情緒體驗,可促使孩子樂于做事,敢于做事,有助于兒童建立自信。
(5)有助于培養兒童優良的品質。感統訓練可培養兒童競爭意識,團結協作的社會意識,勇敢頑強、克服困難、超越自我的意志品質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
4 感統訓練的原則
(1)兒童主體原則。訓練內容一定要適合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所有的訓練必須有針對性、游戲性、教育性和治療性,必須以兒童為本。
(2)注重刺激原則。要尊重兒童對感覺刺激的需要和選擇,通過控制環境給兒童以適當的感覺刺激,從他們的興奮點出發,激發他們的潛能,發揮其主觀能動性,主動參與各種感統游戲訓練,而不是被動的強求。
(3)積極反饋原則。訓練過程中,給孩子以積極的反饋,邊訓練邊了解孩子對訓練項目的感受。如果遇到他們一開始情緒等不穩定,可以先做思想工作,等稍稍穩定一點了就可以刺激他們的興奮點,當興奮點起作用了,這時他們就把剛才的壞情緒給忘了,這樣訓練就能順利完成!
(4)共同分享原則。對孩子的態度要重鼓勵、獎賞、多表揚、少批評。
(5)安全適度原則。在感統訓練過程中,可根據孩子體能、技能、興趣、注意力等具體情況作適當調整,注意動作要領、加強安全防范、避免意外事故。
(6)堅持性原則。感統訓練是根據兒童的感統失調程度按療程來調整的,所以家長和老師必須有耐心,要堅持不懈進行訓練。
5 感統訓練的應用
感統失調治療的最佳時期是3~6歲,3歲前是預防期,6歲前是最佳矯正期,13歲前是禰補期,13歲以前進行心理輔導和系統訓練,可以恢復到正常水平。感統訓練流程的操作是:(1)分析感覺問題;(2)制定治療計劃;(3)實施治療;(4)治療效果評定。感統訓練重在家庭,重在日常生活活動的點點滴滴。以下就是適合家庭式的感統訓練:
前庭功能失調者的主要表現為:(1)躁動不安、注意力不集中;(2)上課不專心、愛做小動作;(3)充耳不聞、視而不見、久轉不暈;(4)平衡能力差,經常跌跌撞撞、磕磕碰碰,雖看到了障礙物,仍常碰撞。訓練方法:多訓練孩子爬行,多做平衡游戲,如走獨木橋、平衡木、滾筒、滑滑板、蹦蹦床、蕩秋千、滑滑梯、袋鼠跳、滑輪車、平衡腳踏車等等。
觸覺過分敏感者的主要表現為:(1)偏食、挑食,不愛吃菜;(2)喜歡吃手或咬指甲;(3)情緒脆弱、不穩定,愛發脾氣;(4)陌生環境膽小、怕黑、粘人或緊張、退縮,不敢表現;(5)對小傷小痛特別敏感;(6)不合群或不會和別人玩,愛惹人。訓練方法:經常大人給孩子洗澡洗手、梳頭、剪指甲、麻布刷身、抓癢,多玩毛絨玩具,鼓勵自己的孩子和其他孩子一起玩沙土、玩橡皮泥、老鷹捉小雞、折紙和拼裝積木等游戲。
本體感失調者的主要表現為:(1)動作協調能力差,笨手笨腳;(2)做事拖拖拉拉、耍賴磨蹭;(3)語言表達能力差;(4)缺乏自信、消極退縮、不敢表現。訓練方法:鼓勵孩子多動手,尤其是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上幼兒園之前要學會練習拿筆、拿筷子、系扣子、系鞋帶、洗手、擦臉、剪紙以及自己擦屁股;陪伴孩子多玩各種球類運動、多表達、學做家務等等。
家庭教育對于孩子的發展至關重要,家長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好的老師,家長一定要重視孩子身心健康,努力為孩子的感統訓練創造良好的環境,這比花錢讓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補習班和培優班要強得多。
6 總結
孩子是國家的未來,家庭的希望,他們的身心健康不僅關乎個人的命運,家庭的幸福,更關乎民族的興旺。我們應該還給本屬于孩子的快樂童年,不要讓過多的培優班剝奪了并不多的金色童年,而應該多讓孩子在游戲中享受快樂,在快樂成長,通過感統訓練提高他們的身心健康,從根本上解決了兒童運動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語言發育遲緩,生活自理能力不強,社會適應能力差等方面的問題。如果我們沒有在關鍵時期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感統訓練開發或放任自流,就會浪費最寶貴時間,錯過了大腦和身體相互協調的學習過程開發,兒童的各種潛能的開發就會受到限制,即使是天賦異稟的兒童,將來也無法獲得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游富瑜.感覺統合訓練課程開設現狀及其對幼兒身體素質的影響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
[2] 吳艷芳.幼兒園感覺統合訓練游戲化的初步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3] 劉娟.基于感覺統合的幼兒游戲設計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3.
[4] 張洋.感覺統合訓練融入自閉癥兒童游戲芻議[J].文教資料,2013.18.
[5] 呂艷芬,趙玉娟,劉鳳如.感覺統合訓練對兒童行為的改善與觀察[J].中國醫藥導刊,2009.2.
[6] 潘一.特殊教育學基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7.
[7] 樸永馨,顧定倩.特殊教育[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8.
[8] 肖曉鴻.兒童康復[M].武漢: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