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心怡
摘要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職業打假人”一詞逐漸進入了大家的視線。一方面職業打假人其行事準則不符合傳統價值理念中勤勞自強的原則,但另一方面,它對假冒偽劣確也起到了打壓作用。不可忽視的是職業打假人也存在著一定的消極隱患。一味地對職業打假人以抵觸態度對待不再適合時代的發展,以正確的方式規范和引導職業打假人才是消費者和市場所需要的。本文從職業打假人的特點、是否歸屬于消費者來分析,從而為規范和引導職業打假人提出建議。
關鍵詞職業打假人 消費者 知假買假 規范引導
一、問題的提出
2014年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食品藥品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的實行,消費者權利在得到更好保護的同時,消費領域的打假行動也如火如荼地發展著。近年來,在法院受理的消費賠償案件中,原告多為職業打假人。職業打假人作為維護消費者合法權利的代表,在客觀上促進我國市場監管水平提升,但其法律地位和身份卻始終處于灰色地帶。不難得出結論,在當前職業打假人的現象越來越常見,但就其法律層面上,對其規定仍處于模糊界定階段。
從現行的趨勢來看,職業打假人呈現出以下特點:第一,行事熟練化。職業打假人的打假絕大多數是針對民眾的日常食品,他們對各類食品的主次成分、限制配料、生產日期和產地等了如指掌,對相應的起訴條件和起訴流程有清晰的認識,對焦點問題的論證熟練,往往都能取得預期的求償目的。第二,行為集體化。當前職業打假人多為集體化作業,任務分配清晰,成立任務小組。各小組的職能包括研究總結某種商品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專門研究舉報、復議和起訴的流程和適用法律,實地就行購買從而實施打假索賠行動等。在此模式下,職業打假人不僅僅依靠自身,而是集體協商從而開展其打假行動。第三,目標明確化。出于對違法行為的制裁目的和警示作用,在制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和新修訂《食品安全法》時明文規定的懲罰性賠償制度,這正好成為職業打假人的明確目標,即通過購買不合格產品來行使求償的權利。購買不合格產品之后,絕大多數職業打假人都會與商家私了解決。剩下的會選擇去工商舉報,或到法院起訴。換言之,因為職業打假人的求償行為和商家的既得利益和原始目的產生了沖突,所以商家就會改正自身的問題。從此不難看出,隨著時代的發展,職業打假人的發展日趨穩定和成熟。
職業打假人的出現和發展,也反映出我國在這個問題上的態度仍處于不明確的階段。并且對于商品的合格標準也出現了全國各地不統一的情形。一方面這造成了消費者認知和觀念里對“合格”的定位模糊,從而維權意識難以構建;另一方面,這也為職業打假人提供了打假的空間,即利用規定的模糊性進行求償索賠。
職業打假走到今天備受爭議,有人說很大程度凈化市場了,也有人說知假買假行為可恥。職業打假人的出現離不開很多現行立法、體制的原因。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沒有直接就“消費者”一詞下定義,而是通過側面描述的形式進行了框架式的規定,即“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其權益受本法保護”。這并沒有明確的界定了職業打假人的身份,這樣明確界定的立法缺失,一定程度上為職業打假人從事“打假”工作留下了法律空白。另一方面,我國在制度設計上傾向于將社會的穩定和發展更多的作為行政機構的職能,從政府出發進行市場規制,從而忽視了非行政機構在這個過程中的作用,從而形成對職業打假人的規定呈現出空白的局面。
從職業打假人現在的發展情形和我國現行對職業打假人的規定來看,規范和引導職業打假人成為了社會發展所要求的,也是符合法治發展的。
二、職業打假人法律身份和地位的界定
(一)消費者的條件
對職業打假人進行規范和引導,首先要明確其身份是否可以定性為“消費者”,從而判斷出其是否可以適用相關法律中所涉及到的“懲罰性規定”。
正如前文所述,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條對“消費者”進行了側面描述,即消費者的出發點是為了自身的日常生活所需而進行的消費活動,這就區別了為了生產經營目的而進行的消費活動。而且達成共識的一點是,消費者多為自然人,即多為個人。
在實踐中也有著單位購買生活消費品作為福利分發給職工個人的現象,也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單位之所以從事這樣的消費行為,絕大多數是為了對本單位的職工提供福利和獎賞,歸根結底,單位購買的商品最后也是歸個人使用?;谶@樣的考慮,在保護消費者的進程中,就不用一概排除對法人和其他組織的保護,落腳點在于只要該商品還屬于日常生活,就可以得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保護。因此,法人和其他組織作為消費者而受到保護也是有理有據的。
(二)職業打假人是否屬于消費者
職業打假人是否是消費者在學界和實踐中一直爭論不休。究竟如何合理的定性職業打假人始終是學界和現實中的熱議話題。消費者有人對此贊賞有加,認為其確實起到了凈化市場的作用,有利于消費者購買到更多貨真價實的商品。但不乏有人認為他們所謂的“索賠求償”就是在不勞而獲,職業打假人純粹是為了“懲罰性規定”中的數額才進行打假活動,其出發的初衷并不是為了社會公眾的利益,他們從事的并不是一項公益性事業,并不會從本質上改變市場經濟的弊端。
何為職業打假人?筆者認為職業打假人是指以盈利為目的打假,并以之為職業,利用商品質量缺陷和商品漏洞問題故意大量買入然后通過打假要求商家支付賠償財物的行為。不難發現,如果完全按照“消費者為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來判斷職業打假人是否屬于消費者,職業打假人因其是購買商品僅是為了利用商品質量缺陷和商品漏洞問題來盈利,顯然不符合“為生活消費”的條件。這也是不支持將職業打假人作為消費者的理由之一。
但是以此為由來說明職業打假人不屬于消費者是否符合現實需要呢?一切上升到法律層面的規定都必然有相關的立法目的和立法背景。《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一條對此進行了。規定,即該法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保護消費者的合法利益,解決市場經濟所帶來的弊端,從而構建真正良性循環的、具有我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這就反映出了《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價值取向,重點應該落腳在社會秩序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層面上來。但我們必須承認和意識到一點,職業打假人雖有不可回避的缺點,但是從打假的效果上來看,確實在一定意義上和程度上對商家起到了重視自身產品質量的作用。尤其是在當前消費者還未形成較成熟的維權意識、行政機關負擔較重的局面下,職業打假人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