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艷俠 陳功兵
【摘 要】根據國家對于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的培養要求,為培養既有科學文化素養和健全人格,又具有建筑工程施工技術組織與管理等職業崗位技能、技術應用能力、創新創業意識和良好職業精神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讓學生畢業時能保質保量的完成實施“雙證制”教育,在取得學歷證書的同時,需要獲得建筑工程類職業資格證書。結合施工員、資料員、造價員的職業需求,構建了相對應的“6+★”課程課程。
【關鍵詞】人才培養;“6+★”課程構建;培養體系
中圖分類號: G712;TU-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11-0124-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8.11.052
1 “6+★”課程體系概述
以崗位需求和技術消化、吸收、改良、反求、創新等技術活動全過程需求,作為課程體系設計的邏輯起點,構建能力本位、模塊化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由公共素質基礎課程模塊、公共技術基礎課程模塊、公共素質拓展課程模塊、職業技術基礎課程模塊、職業崗位核心課程模塊、職業素質拓展課程模塊六部分組成。同時開設與各課程模塊相互滲透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其中:在公共素質基礎課程模塊、公共技術基礎課程模塊和公共素質拓展課程模塊中開設全校性的創新創業必修和選修課程,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社會責任教育、實踐教育、校園文化活動、就業指導等有機銜接;在職業技術基礎課程模塊、職業崗位核心課程模塊和職業素質拓展課程模塊中設置專業滲透式創新創業教育課程,與省賽和國賽項目有效銜接,促進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創新創業課程用“★”表示,課程體系簡稱為“6+★”課程體系。課程體系如圖1所示。
2 主干課程設置
2.1 主干課程構建
本方案中所指的主干課程是指職業技術基礎課程和職業崗位核心課程,按照“確定工作崗位→分析工作任務→歸納行動領域→轉換學習領域”的思路進行構建。主要有職業技術基礎課程模塊,包括識讀施工圖和施工相關知識課程;職業崗位核心課程模塊,主要是工程施工與管理課程;職業素質拓展課程模塊,主要是工程管理與控制課程。
2.2 職業崗位核心課程設置
2.2.1 土力學與地基基礎
2.2.2 鋼結構施工技術
主要內容:學習情境一 鋼結構基本知識。學習情境二 建筑鋼結構鋼材的選用。學習情境三 鋼結構的連接施工。學習情境四 鋼結構涂裝工程。學習情境五 鋼結構安裝常用機具設備的選用。學習情境六 鋼結構安裝施工準備。學習情境七 鋼結構安裝施工。學習情境八 網架結構工程安裝。學習情境九 壓型金屬板工程。學習情境十 鋼結構加工與制作。課程總評成績=評價1成績(16%) + 評價2成績(30%)+ 評價3成績(54%)。
2.2.3 建筑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
主要內容:本課程主要有施工準備、施工方案選擇、施工進度安排、施工現場平面圖的布置、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五個學習情境.評價方式:采取形成式考核,情境一(10%)、情境二(10%)、情境三(30%)、情境四(10%)、情境五(40%)。
2.2.4 建筑施工技術
主要內容:本課程主要有土方工程施工、基礎工程施工、砌筑工程施工、混凝土主體工程施工、結構安裝工程施工、防水工程施工、抹灰工程施工7個學習情境。課程總評成績=評價1成績(20%) + 評價2成績(20%)+ 評價3成績(20%)+評價4成績(40%)。
3 技能測試項目設置
根據專業技能要求,圍繞職業技術基礎能力和崗位核心能力設計本專業的測試項目如下:
通過技能測試項目,既能檢驗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計劃組織能力、交流溝通能力,又能檢驗學生建筑施工圖識圖與繪圖技能、測量儀器調試技能、砌筑及裝飾鑲貼、腳手架、鋼筋翻樣、鋼結構制作等技術操作技能。專業技能測試可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加深對學生專業能力的培養,引領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教學改革。
4 素質拓展
學生必須參加社會實踐、社團活動、探索研究、創新創業等素質拓展活動,必須修得素質拓展活動10學分。
5 培養措施
在教育部倡導的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人才培養模式框架下,積極推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通過專業建設、課程改革、師資隊伍、實訓基地、能力測試、素質拓展、校企合作、創新創業、治理能力、校園文化這十大支撐平臺,踐行“文化浸潤、人格養成、能力固本、素質鑄魂”四位一體人才培養改革新思路。
6 基本實訓要求
6.1 校內實訓基地條件要求
為體現學習與工作的一致性,方便學習領域課程的教學實施,建筑技術實訓中心教學場地已盡量模擬企業現場,為學生提供仿真或真實的學習環境,采取實訓室即為教室的建設模式,校內實訓基地條件滿足教學要求。
6.2 校外實訓基地條件要求
可選擇建筑施工企業、工程監理企業、房地產公司等建筑工程類相關企業,接收學生進行施工、監理、質量監督等崗位的實習鍛煉。
7 結束語
建筑工程技術專業人才“6+★”課程體系的構建,為職業技術院校學生能夠順利走上工作崗位做好了堅實的準備,也是職業院校為適應社會需求和國家政策做出的正確課程改良,自實行開始已經為社會提供了一大批集基礎實踐水平和專業業務能力的專業性人才,縮短了以往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適應期,減少了企業對于人才的培養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