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建 陳華
摘 要 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是大學新生對大學文化認同與接受并主動融入的過程;是在認知上了解大學與中學的不同,情感上對大學獨立自主生活的喜愛,行為上積極主動融入大學生活的過程。為幫助大學新生心理適應,需要注重從文化熏陶、知識傳授、活動牽引、組織接納等途徑與方法引導他們真正適應大學生活。
關鍵詞 大學新生 心理適應 心理教育 探索
中學到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是個體從家庭走向社會、從依賴到獨立的過渡階段。大學在辦學理念、管理規范、學習方法、人際關系、生活方式等方面與中學完全不同,所以每個大學新生都需得到專業的指導和幫助以適應新生活,新生心理適應教育對大學生的成長起著基礎和關鍵性的作用。
1 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本質上是他們對大學文化認同、接受并主動融入的過程
首先,大學精神與中學教育理念的差異。什么是大學?什么是大學精神?很多人認為大學就是在中學之后的繼續。然而,幾乎所有的大學新生都會發現,高中與大學是性質完全不同的教育層次,如果用原來的學習模式應對大學的學習和成長,會感到非常困難。為什么?這主要源于大學與中學尊崇的精神不一樣。現代意義上的大學來源中世紀的西歐,無論是以學生為主的博洛尼亞大學,還是以教師為主的巴黎大學,都是學生或教師組建的有法律地位的自治組織,與城市當局訂立自我保護條約,捍衛自身權益。這種辦學的獨立性孕育的大學精神是:學術自由,追求真理、崇尚獨立精神與人格健全。反觀我國的初等教育與中等教育,大多是延續傳統教育思想與科舉應試思維,而我國的大學制度又是向西方學習的結果。于是,底部的初等中等教育是東方式的,高等教育又是中西融合的結果,這就是造成大學新生適應性問題的文化根源。“在西方國家,中學與大學之間就沒有這樣的跳躍感。”其次,大學與中學學習不一樣。大學的學習內容更加強調精深和廣博,在廣博的基礎上求專長;在專業學習的基礎上求拓展和創新。學習方式以自學為主,教師做啟發性的指導和答疑解惑;大量的時間要靠學生自己去規劃:什么時間學習什么,應該花費多長時間學習課堂知識,又應當用多長時間自己去查閱資料、補充筆記和課后思考等。在教學管理上,中小學更加強調整齊劃一,大學則注重自我管理與自我服務,規章制度和紀律只是給他們提供了一個方向和指示,這就為他們開展和從事社會實踐活動提供了時間和機會。
2 新生心理適應的內部根源來自個體成長的需要
成長需要從家庭走向社會,從依賴走向獨立;在情感上要對大學的獨立與自主的生活產生接納與喜愛。從中學跨入大學是人生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是進入社會的一個準備期,也是學生從家庭走向社會的過渡期,在人的畢生發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大學階段,需要新生獨自面對新的環境、結交新的朋友,安排和打理自己的衣食住行、統籌支配自己生活經費,原有嚴格的高中生活結束,獨立而自由的大學生活開始。面對這種種變化新生要調整感受情緒主動接納與轉變。行為上積極主動地融入大學生活。對大學精神的理解與情感,必須通過實踐通過行動在現實中升華,才能真正融入大學生活。大學豐富多彩的學術活動、文體活動、課余娛樂活動……為新生提供了了解學校、豐富自己、結交學友、體驗生活、鍛煉成長的機會與平臺。
3當前大學新生心理教育存在的問題
第一,教育形式單一,缺乏體驗。目前我國大學新生適應教育主要以課堂講授為主,參觀實踐為輔。其中,課堂教授主要是通過學典禮、新生班級大會進行集中的單向的傳授式教育,實踐教育主要以參觀校史展覽館為主,缺乏雙向交流與體驗。
第二,教育內容針對性不強。沒有針對性的讓學生了解大學與中學的本質差異。目前新生教育主要內容包括:校史校訓教育、校規校紀等行為準則教育、介紹學校機構及其功能、專業教育、學籍管理教育、日常生活指南,圖書館的使用、作息時間規定教育、政治教育、安全教育,以及幫助大學新生培養獨立生活能力和堅韌人格的軍事訓練等。沒有針對新生入學適應困難、心理困惑進行有效的指導或生活上的幫助,致使部分新生在比較長的時間里依然不習慣大學生活,影響了他們的學習與正常發展。
第三,新媒體,新的技術手段運用不足。在新媒體時代,作為社會上對技術最敏感的群體,對新生的適應教育應該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和手段,讓學生一開始就體驗與接觸到新穎的教育教學形式,從而激起他們的學習欲望,但在實際的適應教育中沒有加以應用。
4大學生適應教育的途徑與方法的探索
針對當前適應教育存在的問題,西南交通大學心理研究與咨詢中心進行了探索。樹立以學生為主,一切為了學生,為了學生的一切的服務理念。根據新生的不同心理需求,為學生提供心理測評、團體訓練、素質拓展、沙盤游戲、情緒調適、音樂心理訓練等個性化服務,創新了學生適應教育的新模式。
(1)做好新生心理測評。為全體新生建立心理檔案。心理測評能夠科學地了解學生心理狀態,使學校能夠對適應不良的新生進行跟蹤和干預。同時也能讓新生對自己有一個科學的認識。
(2)提供菜單式、討論式的心理沙龍滿足新生的各種需要。心理沙龍是指以一個或多個心理教師為主就某一個主題進行漫談式對話式的交流。來參與的同學是對這個主題感興趣的同學。參與者之間分享自己的經驗,心理老師進行專業引導。每年西南交通大學心理中心面向學校全體同學開設約70場沙龍。主題涵蓋大學新生關心的:學習方法適應、寢室人際關系、時間管理、職業生涯設計、心理壓力調試、愛情心理、人格與健康、音樂藝術心理等等。每年參與心理沙龍的同學近2000人次,新生的壓力困惑得到了疏解,又從老生學習到適應的經驗,從老師那里得到科學的指導。心理沙龍運用了團體動力學對有相同關切與問題的同學輔導的效果要好于報告會的灌輸式教育。經濟性又強于個別咨詢,是一個值得推廣的新生教育形式。
(3)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平臺,如微信微博公眾號、心理網站等,為新生提供一個開放式虛擬心理健康教育網絡學習環境。新生可以通過網絡學習與交流,使新生能夠更加了解自己,認識自己,拓展學習視野,加強自我教育能力 。
(4)開展體驗式訓練式的團體輔導活動,促進新生的適應。針對新生不同心理需要、不同專業、不同心理問題的學生,開展不同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如通過自我成長、個性優化、情商訓練、成功素質訓練、壓力管理、人際溝通等主題開展有針對性的訓練活動,解決新生心理問題,提高新生心理素質,促進新生健康成長。
(5)做好社團指導,發揮朋輩輔導的作用。組織多種學生社團,吸納新生參加。在組織中為新生提供歸屬感與融入感。學生社團是大學校園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以西南交通大學為例,學校有學術科技類、理論研究類、校園服務類、公益實踐類、文化藝術類、體育健身類六大類120個校級學生社團。這些社團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學生活動,滿足了新生的歸屬感融入感。我們指導了四個學生社團:大學生心理學會、大學生創造學會、研究生心理學會、演講學會,通過學會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
總之,新生適應的本質是心理適應。大學生新生的適應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系統工程,心理教育能在人際適應、環境認同、學習方法、自我成長等方面發揮積極的作用,幫忙新生盡快融入到新的環境中,早日成長成才。加強大學新生心理健康教育與服務工作,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是促進人際和諧、增強校園穩定的重要保障,也是把高校建設成精神文明模范之地的關鍵舉措。
參考文獻
[1] 徐建,寧維衛,馬岳德,張濤.心理健康教育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6.35(3):135-137,209.
[2] 陳華,楊興鵬.大學新生適應教育課程化體系的構建[J].教育教學論壇,2017(50):48-50.
[3] 雷鳴,陳華,汪小容.心理健康教育視域下積極心理學課程教學內容的構建[J].大學教育,2016(7):8-10.
[4] 陳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西南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4(4):48-52.
[5] 吳國盛.什么是科學[M].廣東人民出版社,20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