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一鳴
(中國海洋大學經濟學院,山東青島266100)
近年來,世界經濟政治形勢發生了巨大而深刻變化,推動中英兩國不斷靠近,雙邊經貿關系日益密切。一方面,美國政府延緩其霸權衰落,在經濟上加緊遏制中國,不僅在國際貿易多邊領域排斥中國,甚至單邊發動對華貿易戰。中國為了突破美國的貿易圍堵,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略。另一方面,英國脫歐是對歐洲地緣政治與世界政治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國際事件。2016年6月英國舉行公投,開啟了“脫歐”模式,正在與歐盟進行艱苦的談判。“脫歐”后的英國將面臨國際經貿關系重組帶來的極大壓力,亞洲無疑將是英國未來重點布局的核心區域之一,而中國必將成為這一核心區域的“核心國家”。
2015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對英國進行了成功的國事訪問,雙方在倫敦發表了《中英關于構建面向21世紀全球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宣言》,開創了中英關系的“黃金時代”。2018年1月末,英國首相特雷莎·梅訪華取得圓滿成功兩國領導人就打造中英關系“黃金時代”增強版、提升兩國關系戰略性、務實性、全球性和包容性達成一系列重要共識,雙方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中英關系“黃金時代”進入了加速發展的新時期。
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為中英兩國開展經貿合作提供了重大歷史性契機。作為“一帶一路”的天然合作伙伴,英國對在“一帶一路”框架下深化同中國的經貿關系表現出強烈愿望。近年來,中英關系“黃金時代”成果豐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利共贏格局不斷鞏固。2017年中英雙邊貿易額近800億美元,英國對華出口同比上升19.4%,并保持強勁勢頭,中國已成為英國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之一。但與兩國各自的經濟體量、對外貿易總量和商品零售市場總額相比,雙邊貿易額仍存在巨大的增長空間。
貿易引力模型起源于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后者認為兩物體間的引力與二者的質量成正比,與距離成反比;Tinbergen(1962)和 Poyhonen(1963)認為兩國間貿易規模的大小與該定律類似,即兩國間的貿易規模與這兩國的經濟規模成正比,與它們的地理距離成反比,由此該模型被運用到國際貿易領域。
本文結合中英具體情況,將傳統引力模型中的解釋變量擴展為:雙邊GDP乘積、人均GDP差額、距離、貿易依存度、進口關稅、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是否屬于同一區域經濟組織(以APEC為例)和是否屬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數化處理后的公式為。

本文選取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韓國、荷蘭、澳大利亞、巴西、南非、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伊朗、印度、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作為樣本國家。選定這十八國是基于以下原因:這些國家分布于全球五大洲,具有代表性;均為中國主要貿易伙伴國,2016年中國同這18國的貿易額占中國對世界共二百多個國家進出口總額的56.18%;其中,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泰國、菲律賓、伊朗、印度、俄羅斯、哈薩克斯斯坦九國為“一帶一路”國家,其余九國為非“一帶一路”國家,便于比較和適用本文“一帶一路”戰略的研究背景。本文運用Eviews7.0對18國2005-2015年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選取的具體變量及其含義、數據來源等情況見下表。
模型4的回歸結果表明:第一,中國同貿易伙伴國經濟規模之積每增加1%,雙邊進出口貿易總額會增加0.558個百分點;第二,中國同貿易伙伴國人均GDP差額的絕對值每增加1%,雙邊貿易總額會降低0.068個百分點;第三,距離變量并不顯著,可能是由于選取的樣本國家大多為中國的鄰國,所以距離因素對貿易的影響并不十分突出,盡管如此,距離變量系數始終為負,說明距離對貿易有阻礙作用;第四,貿易伙伴國的貿易依存度每提高1%,雙邊貿易額會提高0.462%,說明伙伴國的經濟越開放越有利于雙邊貿易合作;第五,貿易伙伴國港口基礎設施質量每提高1%,雙邊貿易額提高0.088個百分點,說明基礎設施質量的提高會促進貿易;第六,貿易伙伴國如果屬于APEC成員國,則雙邊貿易額會提升0.555個百分點,說明區域經濟組織的制度安排會顯著地促進中國同貿易伙伴國間貿易額的增長;第七,OBOR變量并不顯著,可能因為“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多屬于新興發展中經濟體,且該戰略自2013年提出,2015年正式進入建設階段,本文所取時間段較短,不能很好地體現出“一帶一路”戰略對貿易的作用;但其系數始終為正值,說明“一帶一路”對中國與貿易伙伴國的貿易合作具有促進作用,只是這種促進作用并不顯著。

表1 變量含義及數據來源說明

表2 隨機效應回歸結果
總的來講,中國與貿易伙伴國的經濟規模、雙邊人均GDP差額絕對值、貿易伙伴國的貿易依存度以及港口基礎設施質量的提高、是否屬于APEC成員國這些變量會從不同程度上促進中國同貿易伙伴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提高。由于本文的主要研究對象為英國,因此可以說,中英經濟規模、人均GDP差額絕對值、英國貿易依存度以及英國港口基建質量的提高、中英屬于同一區域組織這些變量都會不同程度地提升中英貿易合作水平。
以上分析表明,中英貿易互補性強,雙邊具有較大潛力開拓空間,“一帶一路”為中英貿易合作帶來了諸多機遇,中英在“一帶一路”背景下密切合作,雙邊貿易潛力將會不斷被激發出來。
從空間覆蓋范圍角度看,目前英國尚不屬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但英國一直秉持的自由、務實和開放態度與“一帶一路”倡導的精神相契合,因此,對于“一帶一路”的提出和逐步落實,英國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和積極參與的誠意。“一帶一路”為中英合作帶來了諸多機遇,它優化了中英合作的國際環境、促進雙邊伙伴關系建設、契合兩國發展需求、創新經貿合作模式并激發各具體領域合作潛力;從上文的實證中也能得出,中英在貿易和投資領域都蘊含較大的潛力,未來兩國深化經貿合作的領域和空間將十分巨大。中英應緊緊抓住“一帶一路”良好契機,在各領域開展更高層次和質量的合作,努力將“一帶一路”創造的機遇轉化為現實,深度發掘雙邊合作潛力,共同創造美好前景。
貿易暢通要求沿線國家消除貿易和投資壁壘,提高貿易投資自由化水平,實現二者的平衡,然而,中英在這兩個領域均存在結構不平衡問題。一是貿易領域。中國對英國持續貿易順差導致兩國貿易結構失衡,雙邊貿易摩擦頻繁,貿易結構亟待優化。根據貿易互補性和比較優勢理論,未來中國應加大對英初級產品和未分類產品的進口,適當減少勞動密集型產品和部分資本技術密集型產品的出口,同時由于英國服務貿易和技術貿易較為發達,中國可加大對其服務與技術的進口,以減輕對英貿易順差,調節目前貿易失衡狀態;二是投資領域。2010年后中國對英直接投資年均流量是英國對華直接投資年均流量的三倍,中英投資結構亟待改善。中國應不斷優化國內投資環境,創造便利條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為英國企業提供相關政策信息,吸引英企赴華投資興業;由于中國對英直接投資流量額仍然偏小,因此我國應鼓勵企業借助“一帶一路”新平臺積極到英國開展投資,以此提高雙向投資流量,實現中英相互投資的良性循環。
中英金融合作基礎堅實,英國脫歐后其國內金融業仍將維持強勁的世界競爭優勢,在“一帶一路”倡議下,英國欲同中國開展金融合作的意愿更加強烈,因此,中英應不斷深化金融合作并創新金融合作方式。
首先,中資企業可以通過將倫敦市場點心債作為“一帶一路”融資工具、在倫敦發行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券以及建立“一帶一路”人民幣資產證券化市場等方式大力發展倫敦離岸人民幣債券市場;其次,可以通過設立倫敦離岸人民幣“一帶一路”投資基金、開展中英人民幣跨境貸款、發行人民幣銀行理財產品以及建立第三方市場合作機制等方式拓寬倫敦人民幣投資新渠道;再次,通過增強國內實體經濟活力、促進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健全國內金融系統、提升人民幣結算話語權以及構建中英多層次對話合作機制等途徑促進中英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合作;最后,亞投行以及絲路基金等政策性金融機構為中英合作提供了資金保障,未來兩國可共同探索并建立新的政策機構以實現雙邊更深層次的金融合作。
“一帶一路”戰略為我國實現經濟結構轉型提供了有力保障和廣闊平臺,為產業結構轉型帶來了新機遇和新活力。中英在“一帶一路”框架內著力提升產業合作的層次和技術含量,既滿足了我國經濟轉型的需要也有助于兩國深度合作關系的建立。
英國作為科技強國,在高端裝備、高技術制造業等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和先進技術,中國應從自身需要出發增加對英國相應技術和設備的進口,同時通過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不斷完善法律等方式逐漸減輕英國對華技術出口的疑慮,以推動我國技術升級,增強自主研發和創新能力;同時,英國在包括金融、教育、社會管理等領域的高端服務業發達程度很高,而當前中國的制造業在很多高附加值環節與英國等發達國家的領先水平存在較大差距,因此可以考慮中國制造業同英國現代服務業的合作,這不僅有利于中英各自比較優勢的發揮同時也很好地保證了“中國制造2025”的穩步推進;另外,中英可以加強綠色經濟領域的合作。為保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要求,發展以包括可再生能源、清潔能源、節能環保等領域的綠色經濟成為我國未來發展的重要目標,而英國在這些領域早已掌握了技術優勢并積累了豐富經驗,因此中英加強綠色經濟合作將有望成為未來雙邊產業合作的重點;最后,英國在全球貿易治理及貿易規則制定等方面具有較大話語權,中英在此領域加強溝通與合作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雙邊經貿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