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任 燁 浙江省余姚中學
家國情懷教育是用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引導青少年用正確的價值標準來看待社會、人生以及自己的生活、生命,教育他們正確看待社會的作用和認識人生的意義。正確理解生命的價值,懂得關注自己的靈魂,形成自己堅定的信仰,具有健全的人文精神,養成自己的關愛情懷,學會過文明生活。[1]諸多研究成果表明家國情懷教育無論對個體、國家乃至民族來說都有重要的意義,因此筆者認為應挖掘家國情懷素材,充分發揮素材的典型性和深刻性;轉變教學手段,創設自由平等的情境,以學生為主體,客觀公正地評價歷史人物,從中體會家國情懷。
如何在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這是擺在歷史教師面前的一個命題。筆者認為應充分挖掘素材,更好地貫徹落實家國情懷。
教學內容是家國情懷生成的基礎,對教學內容進行處理是落實家國情懷的先決條件。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可以分為顯性情感因素和隱性情感因素。所謂顯性情感因素是指“在歷史教材內容中通過語言、圖片和照片等,使人能夠直接感受到的情感因素”。[2]所謂的隱形因素是“反映客觀事實,并不代表明顯的情感色彩”。[3]教師應在教學活動中充分展示教學內容中的顯性情感因素,細心挖掘隱性情感因素。
以五四運動為例,教材中敘述了學生、商人和工人在國難當頭之下的斗爭,以此來體現五四精神,但筆者認為仍可以挖掘其他階層人群的反應,凸顯社會各階層普遍的愛國熱情。
軍閥反應:
大好河山,稍有人心,誰無義憤。彼莘莘學子,激于愛國熱忱而奔走呼號,前仆后繼,以草擊鐘,以卵擊石……其心可憫,其志可嘉,其情更有可原。
——吳佩孚
頃接京電,驚悉青島問題有主持簽字噩耗,五衷摧裂,誓難承認。
——吳佩孚
學者反應:
北大校長蔡元培:同情學生,積極營救學生。
北大教授陳獨秀:熱烈支持,積極投入運動。
商人反應:
學生一日不釋,本店一日不開!齊心救國,豈貪區區之微利?挽救學生,不釋萬萬不開門!
罷課救國,罷市救國,我兩界挺身先起;民心未死,民國未死,愿大家努力進行。
乞丐反應:
自罷市以來,路上乞丐,幾不見其蹤跡。聞天后宮中人云,乞丐之首領,六日曾有通告,不準在路行丐,以免妨礙國人救國之行動。其業扒手掏摸者,亦各有首領,與丐首下同以一之通告,戒令罷市期內,不許行偷。故六日以來,市上絕無失竊之事。
——《五四愛國運動》(下)
妓女反應:
印發《敬告花界同胞書》分發各妓院,提議花界同胞不購日貨,不收日本紙幣,將二十一條印在請客票后面,捐助國民大會及學聯經費。
——《五四運動畫傳》
通過展示社會各階層態度的材料,再輔之以教師講解,更能讓學生體會到國難當頭之下割據一方的軍閥同情愛國學生,擔憂國家的未來,甚至連社會底層的勞動人民也紛紛表現出國家利益在前的態度,體現了民眾普遍的愛國熱情以及挽救國家危亡的決心與信心。
家國情懷目標的落實也需在歷史教學中適當補充歷史課程資源,使歷史教學重新煥發生機。
以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二的第三課《偉大的抗日戰爭》為例,教師講述日本侵略者在中國犯下滔天罪行,中國人民要求日本政府道歉和賠償的呼聲從未停止。展示材料:
王選,“二戰”侵華日軍細菌戰中國受害者對日索賠訴訟原告團團長。
她,以一種“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而當選為“感動中國——2002十大年度人物”之一。
一位整天拉著上百名七八十歲的老頭老太太在中國和日本間來回折騰打官司的中國女人;
一位英語和日語都非常精通且不圖任何報酬而與日本政府較勁打官司的中國女人;
一位經常被人罵為“有病”而讓英國廣播公司(BBC)年輕、漂亮、干練的女制片人流淚的中國女人;
一位經常被騷擾(其電話和郵箱總是無來由地出毛病)還不被眾多國人所理解的中國女人;
一位在一個中國男記者眼里看來作為中國傳統女人有些失敗的中國女人。
——《中國青年報》
只要有兩個王選這樣的女人,就可以讓日本沉沒。
——美國歷史學家謝爾頓·H·哈里斯
這段材料告訴了學生生活是一場戰斗,在面對傷害、恥辱與欺騙時如何捍衛自己的權利。或許學生們不會成為第二個王選,但是繼續支持她、鼓勵她也是一種無聲的戰斗。這樣的家國情懷教育能讓學生切實地體會到歷史的延續,做到從現實出發去感悟歷史。
除了時事史料能夠貼近生活外,鄉土史料教學也是不錯的選擇。鄉土資源的開發與利用能夠貼近學生的生活,使學生對歷史充滿親切感,這對于學生歷史學習大有益處。
講到必修一專題 《新民主主義革命》 時,本人選用了鄉土史料《余姚60年發展歷程紀實(1949-2009)》(圖1、2、3),使學生了解余姚被解放的經過,如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二軍六十五師、六十六師橫渡曹娥江,分南、西兩路向余姚挺進,兵臨城下,國民黨余姚縣長率縣保安團棄城東逃寧波,經豐山之戰,22日深夜,解放軍入城殲滅國民黨縣自衛總隊;23日凌晨六十五、六十六師部進駐縣城,拂曉后浙東第二游擊縱隊、中共四明工委與大軍會面,余姚宣告解放。25日成立“余姚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二十二軍六十五師政委李荊山任主任、四明工委委員駒薛任副主任,著手對余姚的國民黨政權進行接管;6月,由隨軍南下干部和當地堅持斗爭的浙東游擊根據地干部合并組建中共余姚縣委員會和余姚縣人民政府。利用這一段材料來增加學生的親近感,使學生了解解放戰爭時期余姚被解放的經過,在情感上理解了在黨的領導下廣大軍民為余姚解放做出的巨大貢獻。

圖1

圖2

圖3
家國情懷體會來自學生的認知和心理活動,由于各自經歷的不同,對于歷史的體會也不同,因此家國情懷是不該被嚴格限定的。在合理范圍之內,每個人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都可發揮其獨到的見解。正是基于此特點,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落實家國情懷目標。
以人民版必修一專題三《近代中國的民主革命》第三課《新民主主義革命》第一子目講的是關于五四運動的知識為例,教材中對五四運動爆發原因和經過一筆帶過,想讓學生深入理解五四運動的意義,僅憑教師的講解難以達到效果。要實現這一家國情懷教育目標必須要讓學生進行深刻思考,這就需要教師嘗試多種教學手段。首先是創設適宜的歷史情境,有關五四運動的材料非常多,包括圖片、文本、著作、影視作品等等。筆者選取了“學生游行隊伍圖”,提問在這張歷史圖片中,你能得到哪些信息?展示“北京學生游行線路圖”,提問當滿腔怒火的游行隊伍到達了東交民巷時遭遇了什么?憤怒的學生只好改道到了趙家樓,而趙家樓卻讓學生失望了,為什么?結果他們做了什么?而此時的北洋政府會怎么做?展示“上海各界游行圖”,請學生從中得出有效信息。通過展示這三張圖片說明國難當頭之下中國社會各界的義憤填膺和人民群眾的偉大力量。也可采取角色扮演的方式讓學生體驗歷史,讓學生朗讀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的演講再現五四運動的場景,給學生身臨其境之感和心靈上的震撼。緊接著在教師的指導下進入理性思考階段,加深他們對“五四精神”的認識,培養了他們的民族責任感。筆者認為創設適當的教學情境可以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以八年抗戰變為十四年抗戰為例,鼓勵學生合作學習,體會中國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的巨大貢獻,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2017年初,教育部下發《關于在中小學地方課程教材中全面落實“十四年抗戰”概念的函》,學界部分專家認為,雖然海峽兩岸此前都習慣稱之為“八年抗戰”,但從學術界根據史實的研究成果來看,“十四年抗戰”的說法更科學。教師引導學生討論,設問“為什么中國抗戰時間討論延長至十四年?中國的抗戰付出了哪些巨大的代價?將抗戰時間定為十四年有什么意義?”學生分為八個小組,每組推薦一個發言人,將小組的討論結果歸納整理形成發言稿代表發言。學生討論結果:學界大約在2005年就結束了爭論,一致認定中國抗戰歷史應為十四年標準,這個標準在紀念抗戰60周年期間得到了貫徹和體現。日本對中國的侵略連續十四年沒有間斷過,中國人民的抵抗從1931年開始就沒停止過。因此東北的抗戰不僅是東北人民對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華民族持續不斷、不屈不撓的抗爭,都應該計入抗戰的史冊。
十四年抗戰最大程度地將為爭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犧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疇中來。這是對民族脊梁、抗戰英靈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與此同時,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軍民傷亡人數在3500萬以上,直接損失達1000多億美元,間接損失5000多億美元,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此可以以此次教材修改為契機,用人員傷亡、兵力對比、時間延長說明中國抗戰付出了巨大的代價,消除近年來“抗日神劇”等歷史泛娛樂化所造成的認識混亂以及價值觀扭曲,加強對青少年乃至全社會的歷史傳承,積極正本清源,培養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
綜上所述,無論是個體層面還是國家層面,家國情懷教育都是必要的。歷史課程作為人文教育課程,是向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基本途徑之一。多變的時代背景也給家國情懷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戰,需要教師與學生共同努力更好地落實這一目標。總體來說,歷史課改正穩步朝預期方向發展,相信在各方的努力下,家國情懷教育一定會為國家培養具有科學精神和人文精神的社會公民。
【注釋】
[1]劉濟良:《價值觀教育》,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7年第2頁。
[2][3]盧家楣:《情感教學心理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68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