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78篇撤稿論文的實證分析"/>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白雪娜 崔建勛 張輝玲 龍秀芬
期刊出版工作中,編輯常面臨這樣一種尷尬:一些已經進入審稿、退修階段甚至已被錄用的稿件,在《著作權法》規定或與作者約定的時間范圍內,作者以各種理由單方面提出撤稿,這種撤稿行為在一些影響力不高的“非核心學術期刊”一直頻有發生,在一些地方性、不知名的“小刊”更為嚴重,通常表現為欠缺合理解釋、不顧忌稿件進度、對編輯部付出的勞動無任何歉意,不但挫傷了編輯的工作積極性,還極大地擾亂了編輯出版秩序、影響了期刊出版計劃,為期刊出版之大忌。而目前無論學術界還是期刊界對此尚沒有清晰的界定,在處理撤稿行為時仍處于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狀態[1]。
作者所在的期刊《廣東農業科學》(以下簡稱“本刊”)是由廣東省農業科學院、華南農業大學主辦的農業綜合性學術期刊,曾入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2008、2011版)。作為地方性、綜合性農業類學術期刊,在不斷深入拓展稿源擴大期刊影響力的同時,一直存在稿源質量不高、競爭力不強的局面。2015年底受未入選2014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的影響,投稿量受到一定程度的沖擊,同時陸續涌現出作者批量撤稿事件,引起我們反思:作者單方面撤稿的真實原因是什么?是正常改投還是屬于一稿多投的學術不端?如何減少稿件流失,降低撤稿率?查閱相關文獻發現,目前關于撤稿的研究多集中于論文出版后撤稿[2-5];論文出版前撤稿的研究多傾向于圍繞撤稿原因和對策的理論分析[6-8],缺少實證研究;撤稿背后可能隱藏的“一稿多投”還尚未引起重視[9-12]。為此,我們對近兩年投至本刊后撤稿的78篇論文進行后期追溯,了解每篇撤稿的基本情況、撤稿原因、后期發表情況,分析其是否屬于一稿多投,并提出防范對策,希望能為編輯工作提供借鑒。
以2015年12月1日至2017年12月1日投至本刊后出版前作者單方面撤稿的78篇論文為調查對象,逐篇查閱原稿,了解每篇撤稿論文的研究內容、基金標注情況,統計作者單位、職稱等身份信息,輔以郵件、電話等形式調查每篇論文的撤稿原因,并在知網、萬方等數據庫輸入每篇論文主題,追溯其發表情況,查閱已發表論文在他刊的收稿日期,與在本刊的投稿日期比對,對作者是否存在一稿兩投、“論文中介”代寫代投等學術不端現象進行實例分析。
從報道內容看,78篇撤稿主要覆蓋作物栽培、園藝林學、土壤肥料、貯藏加工、畜牧獸醫、農業經濟等欄目,以農業經濟類文章最多,有32篇,其次園藝林學類文章有17篇,占21.80%;從基金論文看,72篇為基金論文,占92.3%,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或國家社會基金資助論文12篇,標注省級科技項目論文48篇。從第一作者信息來看,61篇論文的第一作者為高校在校生,17篇為高校或科研院所科研人員,其中,12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學歷為博士,6篇論文的第一作者具有高級職稱,其中3位為本刊的審稿專家。
從撤稿時間和審稿階段來看,19篇論文在投稿3天內尚未進入審稿階段時匆匆撤稿,我們考慮這些作者投稿前尚未進行充分考量,對自己論文沒有準確定位,隨意投至本刊,在收到本刊的“嚴禁一稿多投”自動回復后,多以文章內容有問題為借口,做出草率投稿、隨意撤稿的行為。27篇論文在投稿1個月內,經歷了編輯部初審、專家外審后的退修階段提出撤稿,其中一些稿件因需要根據審稿意見做深度修改,作者不能按要求完成修改,或覺得麻煩不愿修改而提出撤稿。22篇論文在收到錄用、繳費通知后撤稿,這些論文經過了前期的審理、退修,已花費了編輯部較多精力、物力,該階段的撤稿常讓編輯工作陷于被動,是編輯人員最不愿意面對的。
從作者回復的撤稿原因來看,78篇論文有9篇是因為導師或其他作者不同意,這些文章的第一作者均為在校學生,可能屬于初涉科研論文投稿,投稿前未與其他作者或導師做很好的溝通,投稿具有盲目性,后期涉及正式發表、繳費時,導師或其他作者不同意,只能選擇撤稿;因目前高校、科研單位在學生畢業、科技人員職稱評聘中對期刊級別有明確嚴格的要求,受此影響,期刊級別變更,有時會引發撤稿高潮,有8篇論文因本刊未入選最新中文核心期刊而撤稿;以內容有待修改、數據不完善、需補試驗等理由而撤稿的論文32篇:目前本刊為提高論文的學術性,會對稿件進行專家外審,而部分作者的論文是為了應付考核等任務而盲目撰寫,并未追求論文的學術質量,作者收到專家修改意見時,未能按專家意見對論文進行完善修改;因版面費用貴而撤稿的3篇,還有26篇論文的作者缺乏基本的自律意識和學術道德,已有撤稿意愿或改投行為也未告知本刊,有的甚至稿件擱置半年后,處于電話不接、郵件不回的狀態,撤稿原因不明。為防范一稿多發,本刊只能做撤稿處理。
在了解每篇撤稿論文基本情況基礎上,我們在知網、萬方等數據庫檢索78篇撤稿的論文主題,截至2017年12月20日,可查閱到37篇文章已發表。
1.14篇論文屬于正常改投。通過查閱37篇已發表論文顯示的收稿日期,與在本刊的投稿日期比對發現,14篇文章在發表期刊顯示的收稿日期均在本刊撤稿時間之后,可以基本認定為正常改投。對于這部分作者來說,投稿前對自己的稿件沒有準確的定位,適合投哪些期刊,哪些期刊符合自己的需要沒有慎重思考,屬于盲目投稿,隨意撤稿,既耽誤了稿件的發表時間,又給編輯部造成不必要的麻煩。雖然編輯對這部分中途撤稿、正常改投的稿件表示惋惜,但由于投稿和撤稿的主動權在于作者,基于作者有各種考慮和所需,也表示理解和尊重。

表1:疑為一稿多投的23篇已發表文章情況
2.21篇文章為一稿兩投。從表1可以看出,編號1~3的文章為同天投至本刊與他刊,在投稿半個月左右以導師不同意發表、審稿進度慢、非中文核心等理由撤稿;編號4~7的文章在投至本刊較短時間(少于7d)內同時投至他刊;編號8~13的文章經歷本刊的審理、反復退修未得到錄用通知后又投至他刊(間隔7~30d);編號14~21與前13篇文章不同的是,作者投至已發表期刊在先,投至本刊在后。以上4種情況均屬于典型的一稿兩投行為,反映了作者或是對自身論文和所需期刊定位不明確的“廣撒網”僥幸心理,或是等待短暫審理后,得不到期刊的明確錄用而求“雙保險”或“多保險”。目前高校、科研單位在職稱評定、科研項目結題、在校生畢業等審定考核中,都對論文發表時間有嚴格的時間節點,一些作者為了縮短見刊時間,往往選定幾家目標期刊同時投稿,最終在最先確定發表或級別較高、符合自身需求的期刊上發表。
3.2篇論文疑為中介操縱投稿。編號22、23論文表面看也是一稿兩投,仔細比對發現,編號22的論文投至本刊時,作者為樓**、鄭**,單位是河海大學××研究所,調查地點為江蘇省蘇州、宿遷市,在《江蘇農業××》發表后,作者變為崔**,高**,單位為河北師范大學××學院,河北省××研究院,調查地點變為河北省石家莊市藁城區,其他主體內容全部相同。編號23的論文也是如此,投至本刊時作者邢*,單位為黔南××學院,發表在《水土保持××》時已變為孫**,周**,王**,單位為中國地質大學××學院,投至本刊時的“本文基于貴州省德江縣2010—2016年實施的土地整治項目,對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耦合機理進行理論研究”已改為“本文基于湖北省房縣2010—2016年實施的土地整治項目,對土地整治與生態文明建設耦合機理進行理論研究”,其他摘要、數據模型、耦合機理等主體內容均未變。這兩篇文章的相似之處在于,除了研究地點稍做改動,作者及作者單位變化了外,其他論文內容全部與投至本刊時一致。我們懷疑這兩篇論文已不再是簡單的一稿多投,可能是某些“論文中介”將一篇稿件“改頭換面”,以不同作者之名投至多個期刊,最終選其最有利的期刊發表,為免擔一稿多發之責,將投至其他期刊的撤稿。
目前尚沒有相應的法律法規甚至行業規范對作者擅自撤稿所應承擔的責任進行約定,編輯部可根據行規制定適于本刊的撤稿機制。如參考一些級別較高、較為成熟規范的學術期刊的做法:在投稿系統設立投稿聲明,或在作者投稿前與要求全體作者簽署出版協議,明確編輯部和作者雙方的“權、責、利”,對論文哪些階段可以撤稿,哪些階段不宜撤稿等做出明確說明,既尊重作者的權利,又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期刊正常出版;對一稿多投、抄襲、剽竊、侵占他人學術研究成果、數據造假等學術不端行為的懲罰處理方式進行明確說明;對學術不端行為情節嚴重的論文作者,提出警告或列入該刊黑名單的提醒。《廣東農業科學》已在投稿系統中聲明“禁止一稿多投,投稿十五天后,稿件已進入專家外審環節,作者不宜擅自隨意撤稿,如有撤稿意愿,請將撤稿申請發本刊郵箱,本刊堅決杜絕不主動與編輯部聯系、私自撤稿的不端行為”,以此提醒作者投稿前慎重選擇期刊;在作者投稿后收到的系統自動回復郵件中,也做了特意強調“已收到專家審稿意見、錄用通知后的撤稿,將追繳審稿費及一定工作費”,以此對作者“一稿多投”行為進行約束和規范,目前看成效比較明顯,2017年下半年撤稿事件得到了較好的控制。
國內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職稱評定、研究生畢業、基金項目結題、成果鑒定均與發表論文的期刊級別有關,隨著各種“核心期刊”“一級學報”“國家級期刊”劃分的出現,期刊分級與學術評價發生著越來越緊密的聯系[13]。從本刊撤稿的論文發表追溯可知,大部分撤稿流向了比本刊級別高一些的期刊,撤稿的根本原因也多是本刊未入選最新一屆中文核心期刊。可見,提高期刊的學術水平和影響力,使其在作者較為認可的數據庫和核心期刊評選中入選,是吸引、留住優質稿源的根本,也是有效防范撤稿的策略之一。而提高期刊影響力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漫長過程,可結合自身期刊特點和發展定位,開設特色專題、特色欄目打造自身特色,增強期刊競爭優勢;可通過向名專家約稿的方式吸引優質稿源,贏得讀者的關注度;可定期或不定期更新審稿專家信息庫,邀請更多院校和科研單位的多層次專家審稿,逐漸擴大期刊的知名度,多管齊下,逐步提升期刊影響力,從而吸引作者投稿,降低撤稿概率。
本刊撤稿的論文也有一些發表在影響力或學術水平低于本刊的期刊,這種情況也提醒我們,編輯對稿件處理的不及時、發表時滯過長也是作者真實的撤稿原因之一,尤其是對發表時間有切實需求的作者而言,只能退而求其次,優先選擇最先確定錄用發表的期刊。一篇集聚作者心血的論文投出后如一直杳無音訊,猶如石沉大海,為避免在“一棵樹上吊死”或為了“廣種薄收”,作者就會產生一稿多投的心理與動因。科技期刊編輯具有“為他人做嫁衣”的工作性質,應服務作者,尊重作者的科研產出。在數字化辦公背景下,利用新媒體,多與作者溝通,了解作者真實需求,量力滿足作者正常、合理的發表需求,構建與作者互相尊重、互相進步的和諧關系。多換位思考,盡量在與作者約定時間內做出退稿、退修等回復,縮短審稿時間,避免因編輯部單方面無限期、無理由的拖延而導致作者心里沒底、不愿等待而撤稿。
近幾年,新興出現的“論文中介”市場,常打著“可發核心期刊、與某些雜志合作”的幌子,將一些虛假或剽竊的論文以不同作者之名投至多家期刊,選擇一家發表后,便在其他期刊無端撤稿,其就像一顆毒瘤,嚴重干擾了期刊出版工作,破壞了期刊學術風氣,為編輯部深惡痛絕。而“論文中介”代發、代寫的論文多為杜撰、造假成品,缺乏科學性,但因已形成較為成熟的產業鏈,在書寫、投稿、撤稿、繳費等流程做得天衣無縫,僅靠編輯難以辨別,給編輯工作制造了許多干擾和麻煩。目前包括本刊在內的許多期刊均在網絡或紙刊上發表了“未與任何中介機構合作辦刊”的聲明,建議科技人員不要為了發論文而“發論文”,更不要鋌而走險,一旦委托論文中介代為寫、發論文,就屬于學術造假,也就與學術不端脫不了干系。期刊工作者要逐漸積累經驗,通過疑似“論文中介”的聯系郵箱、咨詢電話等,辨別其是否為論文作者,通過審稿專家加強論文學術性審核把關。更應該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堅守職業道德,不與“論文中介”同流合污,規范作者和審者的職業操守和倫理道德,堅持論文的學術性、科學性、創造性,樹立期刊良好的品牌形象,營造積極向上的辦刊風氣。
一稿多投作為最常見的一種學術不端行為,已越來越受到編輯工作者的重視。雖然目前許多期刊利用現有刊后論文數據庫對新收稿件進行查重檢測,甚至發表前二次查重,但還是無法發現處于審稿、編輯加工、印刷、上網等這個“真空”階段的稿件是否與其他期刊的稿件有重復,致使“一稿多投”和“重復發表”難以杜絕,屢屢發生。同類學術期刊的報道范圍基本相同,擁有大致相同的讀者群和作者群,如同類學術期刊如果能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上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則有助于防范和懲治一稿多投[14]。如:相同學科期刊編輯部可以共同發表“關于抵制一稿兩投行為的聯合聲明”,強化對作者一稿多投行為的約束;利用微信群、QQ群等建立“論文刊發前的查重數據庫”,及時發現“真空”階段的重復投稿;各期刊編輯人員注重加強聯系與交流,利用網絡資源,多瀏覽同類期刊的官方網站,了解同類期刊的當前用稿及下期目錄等信息,及時發現一稿多投,避免編輯部做“無用功”,防止重復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