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晨
日前中共中央印發《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并發出通知,中央和國家機關機構改革要在2018年年底前落實到位。省級黨政機構改革方案要在2018年9月底前報黨中央審批,在2018年年底前機構調整基本到位。省以下黨政機構改革,由省級黨委統一領導,在2018年年底前報黨中央備案。所有地方機構改革任務在2019年3月底前基本完成。6月20日前,各部門“定職責、定機構、定編制”的三定規定報批印發;9月30日前落實“三定”規定。
把堅持黨的領導,加強和完善黨的領導貫穿于整個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過程中,這是此次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首要任務。如何完成這個任務?首先中央成立了專門的協調小組負責指導、協調、督促中央一級新機構的組建工作、統籌協調和研究解決改革中的重大問題。在協調小組領導下,對應成立了9個專項協調小組,分別牽頭統籌歸口領域改革工作。另一方面, 圍繞進一步理清黨政關系,一些工作也正在推進。能夠看出,黨負有對重大工作進行頂層設計、總體布局、統籌協調、整體推進的重要職責,此輪深化黨和政府的機構改革工作正在穩步、有序向前推進。
政府機構改革第一階段進展順利
5個月來,機構改革正在穩步推進,改革任務一步一步落實,改革所涉及到的數十個部門也正在發生著各種各樣的改變。
5月的最后一天,整合了人社部、國家發改委和民政部等部門相關職責組建的國家醫療保障局正式揭牌亮相。至此,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確定的25個應掛牌的新組建或重新組建部門全部完成掛牌。25個應掛牌的“新部門”全部掛牌,標志著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第一階段任務基本完成, 32個新組建或重新組建的部門和9個職能劃轉較多的部門,制定了組織實施工作方案并報批,32個新組建或重新組建的部門中,有31個實行了集中辦公。一系列與改革相關的舉措正在緊鑼密鼓、穩步推進,第一階段工作目標基本完成。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全文公布后僅2天,新組建的國家監察委員會就正式揭牌開始運行。此后,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國家移民管理局、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等一批新組建部門,陸續掛牌到位。4月16日,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應急管理部的組建,把10個部門13項與應急響應有關的職能進行整合和優化,把安全生產、地震、消防、防汛抗旱、地質滑坡、森林防火、草原防火等救援力量整合在一起,以期全面刷新事故災害應急管理的格局。
將10個部門的13項職責進行了整合,應急管理部涉及多個領域、眾多人員,被稱為此次調整中的“超級大部”。“在組建過程中要求思想不亂、工作不斷、隊伍不散、干勁不減。”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組長閃淳昌說,統一各項應急救援職能于一個體系內,將整體上增強化解安全風險的能力。而新組建的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實現“一支隊伍管市場”,旨在破解“九龍治水、多頭管理”。
5月16日,關于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的研討會在新組建的自然資源部召開。正在組建過程中的自然資源部規劃司邀請包括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農業農村部等十個部門和單位的負責同志和有關專家共同討論編制《長江經濟帶國土空間規劃》面臨的問題與挑戰。這將是十九大之后第一個區域性體現“多規合一”的國土空間規劃,也將是第一個從整體上體現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國土空間規劃。
4月20日,機構改革后的新海關總署正式亮相,全國306個對外開放口岸檢驗檢疫執法人員統一以海關名義對外開展工作,統一上崗、統一著海關制服、統一佩戴關銜。
3月下旬以來,國務院新組建機構陸續掛牌。截至目前,已經有包括生態環境部、退役軍人事務部、應急管理部等在內的10余個新機構完成該工作。與此同時,這些機構的開局工作也密集展開。 4月16日,生態環境部、退役軍人事務部、應急管理部等國務院新組建部門作為第二批掛牌單位分別舉行掛牌儀式,正式對外履行職責。在這些國務院新組建機構中,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于3月27日率先完成掛牌。此后,國家移民管理局、農業農村部、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在清明假期前也相繼完成該工作。 4月8日,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文化和旅游部掛牌,兩天后的4月10日,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自然資源部三部門也在同一天完成掛牌。與此同時,新機構的領導班子也陸續配備到位。
事業單位改革勢在必行
黨的十八大以來,按照《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分類推進事業單位改革的指導意見》的設計和要求,中央統籌部署大力推進事業單位改革,各地各部門積極穩妥扎實推動,基本完成事業單位清理規范和分類工作,改革取得明顯成效。
作為計劃經濟條件下的產物,有的事業單位任務已經萎縮,有的設置分散、規模過小,有的重復設置,有的長期大量空編,有的早已名存實亡。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要清理規范。各級機構編制部門經過一年攻堅,在全國范圍內清理了一批“僵尸單位”,整合了一批交叉重復的機構,核減了一批閑置浪費的編制。在此基礎上,各級機構編制部門實施精準改革,將現有承擔行政決策、行政執行、行政監督職能的事業單位劃入行政類,將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劃入經營類,將從事公益服務的劃入公益類,其中承擔基本公益服務的劃入公益一類,承擔一般公益服務的劃入公益二類。
全面推進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改革。《決定》提出,全面推進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改革,理順政事關系,實現政事分開,不再設立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事業單位定位在公益服務,如果承擔行政職能,勢必成為“二政府”,造成政事職責邊界模糊、行政職能體外循環,降低行政效能,提高制度成本,加重企業和群眾負擔,與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要求不相符合。通過改革將事業單位承擔的行政職能回歸行政機關,實現政事分開,避免政出多門,有利于政府提高行政效能,更好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生態環境保護等職責。按照《決定》,黨中央將對地方機構改革作出部署。中央和地方各級所屬承擔行政職能的事業單位改革都要納入機構改革,統籌推進、同步實施。改革必須始終把握政事分開這條主線,進一步理順機關與事業單位的關系,實現行政職能回歸行政機構。要堅持能轉職能的不轉機構,確需轉機構的要綜合設置,完善職能配置,提高行政效能。
之前,在部分事業單位中,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關系比較模糊,為進一步區分機關和事業單位的關系,依照政事分開的原則,本次改革中指出要將行政類事業單位重新回歸行政機構。
從事經營活動類的事業單位是從計劃經濟體制下建立起來的,大多是招待所、賓館、咨詢中心等競爭性領域的機構,戴著事業單位的“帽子”開展經營活動,享受事業和企業兩種體制的便利,影響了市場公平競爭。
此外,結合事業單位分類,各級機構編制部門采取多種減編控編措施,不僅將機構編制總量嚴控在2012年底的基數內,而且進一步撤并了機構、精簡了編制。多年來,有的事業單位承擔行政職能,不符合公益服務的定位,政事不分、機構重疊、職責交叉、效能不高等問題比較突出。
這次改革不再是單打獨斗
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全局的重大政治任務。十九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定》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這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作出的重大改革部署,是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領導水平的重大舉措,必將帶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
構建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高效的黨和國家機構職能體系,形成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黨的領導體系,職責明確、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體系,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武裝力量體系,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群團工作體系,是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目標。建設好這五個體系,有利于推動人大、政府、政協、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人民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等在黨的統一領導下協調行動、增強合力,全面提高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推動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行穩致遠。
這次機構改革從改革的頂層設計上,強調黨和國家機構設置、職能配置的統籌性和系統性,不再是單打獨斗式,而是統籌考量,系統規劃;這次機構改革把黨和國家的機構職能配置作為一個整體進行重新優化配置,該合并就合并,該合署辦公就合署辦公,有效防止了機構職能重疊、政出多門、推諉扯皮等問題;這次機構改革遵循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策略,首先在中央和省級層面進行實施,待上面的改革基本完成后,將在地市、縣、鄉鎮等層面全面推開。可見,這次機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的面廣、層深,改革力度大,任務艱巨復雜,影響深遠。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統攬全局、統籌謀劃、勇于擔當、攻堅克難,提出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并根據推進這兩個布局的要求,不斷全面深化改革。中央出臺的很多改革方案,如紀律檢查體制改革、司法體制改革、社會治理體制改革等,都涉及機構改革。這些機構改革舉措,已經在加強黨的領導、推進依法治國、理順政府與市場關系、健全國家治理體系、提高治理能力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為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提供了有力保障。
改革成功關鍵在黨
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明確了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改革原則,作出了完善堅持黨的全面領導的制度的重大部署,提出了統一思想、統一行動、銳意改革,確保完成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各項任務的明確要求,就是為了加強黨對機構改革的統一領導,把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這個系統工程抓好抓緊抓實,把加強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貫穿改革各方面和全過程。
黨中央的集中統一領導,是確保各項改革任務貫徹落實的根本保證。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是一個系統工程,更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一場深刻變革。要確保各項改革任務不折不扣貫徹落實,就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關于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決策部署上來,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就必須在黨中央統一領導下,增強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加強黨政軍群各方面機構改革配合,使各項改革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形成總體效應。各地區各部門要堅決落實黨中央確定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任務,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強化責任擔當,精心組織,狠抓落實,履行對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的領導責任。這樣才能形成推進改革落實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