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66天時間里,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野戰軍和中原野戰軍共60萬名指戰員協同作戰,在以江蘇徐州為中心,東起江蘇海州、西到河南商丘、北始山東臨城(現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將80萬國民黨軍隊打了個落花流水(共殲敵55.5萬余人),基本上解放了長江以北的華東和中原兩大地區,史稱“淮海戰役”(國民黨把這場戰役命名為“徐蚌會戰”)。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對國民黨軍進行的第二個戰略性進攻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解放軍犧牲最多、殲敵數量最多、政治影響最大、戰爭樣式最復雜的戰役。經此一役,蔣介石在南線戰場上的精銳部隊損失殆盡。國民黨的政治、經濟中心南京和上海已在解放軍的直接威脅之下。
當淮海戰役勝利的喜訊傳到莫斯科后,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情不自禁地說:“60萬勝80萬,這不僅是中國革命戰爭史上的奇跡,也是世界戰爭史上的奇跡!”
為確保徐州,蔣介石調兵遣將
1948年9月24日濟南戰役結束后,敵徐州“剿總”劉峙集團開始收縮兵力,至10月底,其4個兵團、2個綏靖區、25個軍,約60萬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為中心的隴海和津浦兩條鐵路線上,企圖阻止我軍南下。其部署是:第7兵團(黃百韜)在新安鎮地區;第 13 兵團(李彌)在徐州以東地區;第2兵團(邱清泉)在黃口、碭山地區;第16兵團(孫元良)由鄭州撤往蒙城;第9綏靖區(李延年)在海州;第3綏靖區(馮治安)在韓莊、臺兒莊地區;第4綏靖區(劉汝明)在商丘;第1綏靖區(周巖)在淮陰。這一部署的特點是,重兵密集,便于機動,增援迅速。
1948年9月25日,中央軍委批準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的建議。10月11日,毛澤東提出了關于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要求華東野戰軍,第一步集中兵力,殲滅第7兵團,完成中間突破;第二步殲滅海州、連云港地區之敵;第三步在兩淮地區作戰。并要求中原野戰軍主力部署攻擊隴海路鄭徐段,牽制第16兵團、不使其東調,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為了全殲第7兵團,并迷惑敵軍,使其不能迅速判明我軍的主攻目標,毛澤東根據敵軍部署特點,進一步指示華東野戰軍要用一半以上兵力擔任牽制、阻擊任務,并從南北兩面及西面威逼徐州。這樣就能達到爭取較多時間,全殲第7兵團。
10月中旬,中原野戰軍派第2縱隊向江漢、第6縱隊向宛西行動,吸引白崇禧主力第3兵團(張淦)向南,第12兵團(黃維)向西,以配合鄭州戰役。10月20日,我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發起鄭州戰役,殘敵萬余人,鄭州、開封很快解放。根據全國戰局的發展和中原、華東戰場的敵情變化,11月1日,中央軍委確定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中原野戰軍與華東野戰軍進行淮海戰役。這樣,我軍能夠參戰的部隊,計有華東野戰軍十五個步兵縱隊、一個特種兵縱隊,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加上地方部隊,共有六十多萬人。
1948年11月2日遼沈戰役結束后,蔣介石害怕徐州各部重蹈衛立煌集團全軍被殲之覆轍,為確保徐州,鞏固江淮,以屏障南京,于11月4日,決定將劉峙集團主力收縮到津浦路徐蚌段兩側守備,企圖以徐蚌段為軸心,各機動兵團分布在該段兩側地區,以攻勢防御阻擊我軍南下,必要時撤到淮南,確保南京,并于6日按此計劃調整部署。同時,調華中“剿總”所屬之第12兵團至太和、阜陽地區,相機東援。
中央軍委決定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
根據中央軍委首先殲滅第7兵團、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孤立徐州的計劃,華東野戰軍決定以七個縱隊分割圍殲第7兵團于新安鎮、阿湖地區;以八個縱隊擔任阻援任務,其中以三個縱隊南北對進,牽制、阻擊第13兵團東援,割裂第7、第13兩兵團之聯系,以山東兵團指揮三個縱隊殲滅第3綏靖區之敵或促其起義,爾后渡過運河,直插徐州以東,以牽制敵第13兵團,阻擊徐州之敵東援,以兩個縱隊從西北面威脅徐州。中原野戰軍主力四個縱隊由睢縣、柘城地區東進,求殲商丘地區之敵第4綏靖區,爾后攻占宿縣,切斷津浦路徐蚌段,完成對徐州的戰略包圍,并調第2、第6縱隊至淮海戰場阻擊敵第12兵團。
華東野戰軍按計劃于11月6日夜間發起淮海戰役,各部隊向預定目標開進,發現敵人正在收縮,當即轉入追擊。敵第7兵團因等海州第44軍西撤,推遲至7日西開,而第13兵團已按計劃離開徐東,準備調往靈璧。11月8日,敵第3綏靖區副司令張克俠、何基灃(兩人均為中共地下黨員)率三個半師2.3萬余名國民黨官兵起義,為解放軍打開了進攻國民黨徐州“剿總”部隊的通道。隨后,我山東兵團順利地南渡運河,越過該部防區,直插徐州以東地區。劉峙發現我軍多路向徐州逼近,判斷我將東西夾擊徐州,十分恐慌,當即改變原來撤至徐蚌兩側的計劃,決定調第2、第13、第16三個兵團,星夜向徐州集中,堅守徐州。同時,蔣介石決定調杜聿明回徐州“剿總”任副總司令,并以李延年率第9綏靖區機關在蚌埠組建第6兵團,第4綏靖區改為第8兵團,與第6兵團協同動作,沿津浦路兩側向宿縣推進,并擔任固鎮、宿縣之間的守備。
中央軍委根據戰場形勢的變化,于11月9日夜間,要求華東、中原野戰軍“應極力爭取在徐州附近殲滅敵人主力,勿使南竄”,定下了全殲敵劉峙集團于徐州地區的決心。11月10日,山東兵團主力殲滅了第7兵團西撤的先頭師,切斷了該敵的退路。11日,華東野戰軍將敵第7兵團合圍于碾莊地區。為全殲第7兵團,我軍調整了部署,華東野戰軍以山東兵團挨近第4、第6、第8、第9、第13縱隊及特縱炮兵大部攻殲敵第7兵團,以第7、第10、第11縱隊阻擊徐州東援之敵,由東南面逼近徐州,側擊東援之敵,以第1縱隊為預備隊。陳毅、鄧小平當即指揮中原野戰軍主力及華東野戰軍第3和兩廣縱隊轉入徐蚌段作戰,其中以第4縱隊、華東野戰軍第3縱隊和兩廣縱隊由西南面、冀魯豫軍區兩個獨立旅由西北面威脅徐州,以第3縱隊及第9縱隊一部攻擊宿縣,第9縱隊主力南下阻擊敵第6、第8兵團北援,第1縱隊為預備隊。
11月15日夜,中原野戰軍攻占宿縣,殲敵一個師,切斷了敵徐州與蚌埠間的聯系,完成了對徐州的戰略包圍。黨中央考慮到此役是南線空前的大戰役,戰役如果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因此,16日決定,由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粟裕、譚震林組成淮海戰役總前委,以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為常委,鄧 小平為書記,統籌華東、中原及冀魯豫地區前后方的一切事宜。11月12日,我軍對敵第7兵團展開猛攻,20日攻占碾莊,22日全殲第7兵團,兵團司令黃百韜自殺。徐州東援之敵遭我頑強阻擊,每日只能前進一至二公里,由確山趕來增援的敵第12兵團十一個師,遭到中原野戰軍阻擊,也只進到澮河以南的趙集附近。
敵第7兵團被殲后,蔣介石決定以徐州的第2、第16兵團,蚌埠的第6、第8兵團及第12兵團三路會攻宿縣,企圖打通徐蚌間的聯系,把徐州之敵撤走,因此,敵第12兵團繼續向徐州方向推進。總前委決定集中中原野戰軍全部圍殲敵第12兵團,華東野戰軍組成北、南兩個作戰集團分別阻擊徐州、蚌埠之敵,并以一部作為中原野戰軍圍殲敵第12兵團的預備隊。11月25日,敵第12兵團12萬人被我中原野戰軍七個縱隊包圍在宿縣西南之雙堆集地區。
敵第12兵團被圍后,蔣介石見其突圍不成,徐州、蚌埠增援無望,遂一面令劉峙到蚌埠督令第6、第8兵團再次北援,一面令杜聿明率第2、第13、第16兵團放棄徐州,繞道永城南下,企圖側擊我中原野戰軍,解第12兵團之圍后共同南逃。毛澤東對徐州敵軍可能突圍早有預見,并指示華東野戰軍預作準備。11月30日,徐州杜聿明集團約30萬人,向永城方向逃竄。我華東野戰軍即以11個縱隊全力追擊,12月4日,將該敵全部包圍在永城東北之陳官莊地區。敵第16兵團自行突圍,被我軍消滅。第2、第13兩兵團就地轉入防御。
我軍同時包圍了敵兩個集團,蚌埠之敵仍企圖北上救援。總前委采取了“吃一個(黃維),挾一個(杜聿明),看一個(李延年、劉汝明)”的方針,以中原野戰軍六個縱隊及華東野戰軍一個縱隊阻擊由蚌埠再次北援之敵第6兵團,以華東野戰軍兩個縱隊為總預備隊。12日,我軍對敵第12兵團發起總攻,至15日將敵全殲,生俘黃維。敵第6兵團北援被阻,當獲悉第12兵團被殲后,連夜逃回蚌埠。
此時,平津戰役已經展開,為了不使蔣介石迅速決策海運平津諸敵南下,中央軍委決定對杜聿明集團暫緩攻擊,淮海前線全軍進行戰場休整,并對敵軍開展政治攻勢,做好攻擊準備。12月17日,毛澤東寫了“敦促杜聿明等投降書”。但杜聿明等拒絕投降。12月下旬,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第2、第3兵團已將傅作義集團分割包圍在平津、平張線上。華東我軍遂于1月6日對杜聿明集團發起總攻,至10日將敵全殲,生俘杜聿明。至此,淮海戰役結束。
淮海戰役戰果累累
淮海戰役期間,國民黨軍先后投入7個兵團、2個綏靖區,34個軍,86個師,共約80萬人,出動飛機2957架次。解放軍參戰部隊華東野戰軍16個縱隊,中原野戰軍7個縱隊,連同華東軍區、中原軍區地方部隊共約60萬人。戰役中,共消滅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前進指揮部及其所指揮的5個兵團部,22個軍部,56個師、1個綏靖區,正規軍連同其他部隊共555099人,約占其參戰兵力的69%,其中俘虜320355人,斃傷171151人,投誠35093人,起義改編28500人。國民黨少將以上高級將領被俘124人,投誠22人,起義8人。繳獲火炮4215門,輕重機槍14503挺,長短槍151045支,飛機6架,坦克裝甲車215輛,汽車1747輛,馬車6680輛,炮彈120128發,槍彈2015.1萬發。
解放軍陣亡25954人,傷98818人,失蹤11752人,合計136524人。敵我損失比為4.06:1。武器裝備損失計有坦克1輛,山炮、野炮、榴彈炮共34門,迫擊炮、步兵炮共219門,擲彈筒26具,輕重機槍1884挺,長短槍14588支,各種炮彈679943發,各種槍彈2014.9萬發,炸藥97025斤。
政治及軍事意義
淮海戰役的失利,軍事上使蔣介石在南線的精銳主力損失殆盡,尤其是嫡系部隊中的骨干——黃維的第12兵團和邱清泉的第2兵團全軍覆沒,其中包括“五大主力”中的第5軍和第18軍,從而也就失去了蔣介石賴以支持戰爭的中堅力量。淮河以北完全被解放,淮南大部也為解放軍所控制,江北只剩一個重要城市安慶在國軍控制下,解放軍已直逼長江,下一步攻擊矛頭直指蔣介石統治的核心地區——江浙滬地區。就全國戰局而言,遼沈、淮海戰役后國民黨軍五大戰略集團中,最強大的戰略集團徐州集團和東北集團已不復存在,華北集團也危在旦夕,尚存的華中、西安兩集團,在解放軍的不斷打擊下,也受到很大削弱;新組建的“寧滬杭湯恩伯集團”,實力很弱——以上4個集團已構不成主力集團。
淮海戰役的意義就如毛澤東在戰役結束后的第四天,即1949年1月14日發表的關于時局的聲明中所說,“現在,人民解放軍無論在數量上、士氣上和裝備上均優于國民黨反動派政府的殘余軍事力量。至此,中國人民才開始吐了一口氣。現在情況很明顯,只要解放軍向殘余的國民黨軍再作若干次重大攻擊,國民黨統治即將土崩瓦解,歸于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