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又稱鵬城),是中國最早的經濟特區之一,祖國南方的一顆瑰麗明珠,它以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和“窗口”而聞名遐邇,借改革開放的東風而展翅騰飛。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40年彈指一揮間,深圳從一個落后的邊陲小鎮一躍而成為一座美麗的現代化城市,綜合實力位居國內大城市前列,其發展之迅猛,變化之巨大,舉世矚目,被稱為“中國的奇跡”。深圳的發展和成就,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實現歷史性變革和取得偉大成就的一個縮影,它以成功的實踐向世界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勃勃生機和光明前景。
深圳位于珠江口東岸,與香港一水之隔,是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先行先試的地區。1980年,在鄧小平同志的倡導下,我國第一個經濟特區在深圳設立。作為中國的重要國際門戶,深圳是全球經濟最活躍城市之一,是中國南方重要的高新技術研發和制造基地,是國家創新型城市,樹立了“深圳質量”的新標桿。作為中國的設計重鎮和現代設計的核心城市,深圳擁有6千多家設計較強的企業和6萬多名專業設計師。作為全國首個確立“文化立市”的城市,深圳正積極推動實施“文化創新發展2020”方案,支持原創,扶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
深圳“水陸空鐵”口岸俱全,是中國擁有口岸數量最多、出入境人員最多、車流量最大的口岸城市,同時也是物流業最發達的城市之一,擁有國內領先的物流及供應鏈企業。深圳口岸是全國最繁忙的口岸之一,擁有經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的一類口岸15個,其中包括中國客流量最大的旅客出入境陸路口岸——羅湖口岸,24小時通關的皇崗口岸,以及我國首個內地與香港無縫接駁的地鐵口岸——福田口岸,唯一“一地兩檢”的陸路口岸——深圳灣口岸。深圳海關直屬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領導,業務管轄區域包括深圳市及惠州市。深圳海關是全國任務最繁重的海關之一,為企業提供“24小時預約通關”等個性化服務。
到目前為止,深圳港擁有各類泊位152個,集裝箱專用泊位47個,國際集裝箱班輪航線236條,外貿駁船航線48條,海鐵聯運班列14條,國際友好港21個。2016年,集裝箱吞吐量2398萬標準箱,連續四年位居全球第三。
深圳已明確為國家鐵路樞紐城市,基本明確了全市“東西貫通、南北終到”的鐵路布局,并新增西麗站作為全市第二座高鐵主站;福田—汕尾捷運化列車成功開通,坪山等東部片區出行條件得到改善。深圳公路、地鐵交通發達,截止2017年2月底,全市共有道路客運企業87家,班車企業36家,包車企業71家,20家企業兼營班車和包車。深圳始發的長途客運班線覆蓋省內各市縣,輻射20多個省、市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市地鐵線網共有 8條線路,運營里程達285公里,運營車輛達314列,同比增長41%。
深圳外貿出口總額連續24年居全國大中城市首位,截至2016年底,在深圳投資的世界500強企業已達197家。
強大的研發創新能力,良好的產業配套環境,使高新技術產業成為深圳最重要的支柱產業——深圳虛擬大學園。該大學園創立于1999年,是我國第一個集成國內外院校資源、按照一園多校、市校共建模式建設的創新型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是國家有關部委、省市認定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國家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高校學生科技創業實習基地”、“廣東省教育部產學研結合示范基地”、“廣東科技人才基地”。已引進58所海內外著名院校,累計培養博士后182名,擁有孔雀團隊9個。
高交會。由國家商務部、科技部、工信部、發改委、教育部、農業部、知識產權局、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從1999年起每年秋季在深圳舉辦。
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是一家致力于公益性研究的新型科研機構。研究院建立了世界領先的大規模測序、生物信息、基因檢測、農業基因組、蛋白組等技術平臺和大型數據處理超級計算中心,并擁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隊伍。
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該研究院是由中國科學院、深圳市政府、香港中文大學于2006 年在深圳共同組建。目前,先進院已穩定為2243人的科技團隊。
深圳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該研究院創立于2010年,是一家從事源頭創新科技研發和產業化的國際化新型創新機構。光啟組織制定的全球第一份超材料領域的國家標準《電磁超材料術語》已于2016年10月1日正式實施。截至2017年3月,累計申請專利超過4100件,其中,超材料領域的專利占該領域總申請量的86%。
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該中心總投資12.3億元人民幣,是深圳市建市以來由市政府投資最大的國家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中心配置國產曙光6000超級計算機系統。世界超級計算機組織實測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為1271萬億次/秒,排名世界第二。中心自2011年11月投入運行以來,承擔各種大規模科學計算和工程計算任務,同時以其強大的數據處理和存儲能力為社會提供云計算服務。
深圳正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已經打造了2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集聚區),“十二五”時期,全市23個戰略性新興產業基地集聚區在用地落實、投資完成、項目引進和產業產出等方面均取得顯著成效,成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
2016年,深圳新增國家、省、市級重點實驗室、工程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載體210家,累計達到1493家,其中國家級94家,基本形成了以應用研究為引領,產業及市場化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創新載體體系,覆蓋了國民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領域。2016年深圳全社會研究與發展經費(R&D;)投入超過800億元,占GDP比重提高至4.1%。PCT國際專利申請達1.96萬件,占全國申請總量的46.6%,連續13年居全國各大中城市之首。騰訊、信立泰、中興、比亞迪等企業獲得中國專利金獎4項,占全國的20%,累計獲得中國專利金獎23項。
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深圳在新一代通信技術、基因測序、新型顯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技術水平居世界前沿。2016年,深圳19家高校、科研機構及企業主持或參與完成的16個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獎,累計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達72項,其中華為、中興、宇龍參與的4GTD-LTE關鍵技術與應用首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華為短碼方案成為全球5G重要技術標準之一。
企業競爭實力顯著增強。深圳一批龍頭骨干企業成為業界翹楚,躋身國際前列,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引領帶動作用:華為成為全球最大的移動通信設備商和第三大智能手機廠商;騰訊躋身中國最大的互聯網綜合服務提供商之一;比亞迪成為全球唯一同時具備新能源電池和整車生產能力的企業。一批“蹬羚型”、“核彈型”特色企業成長為行業冠軍,成為推動新興產業發展的中堅力量,海普瑞取得肝素相關產品國際市場價格話語權;北科生物積累了目前世界上規模最大、數據最全的干細胞臨床研究安全性及有效性數據;歐菲光手機觸摸屏出貨量國內第一;貝特瑞成為全球最大的鋰離子電池負極材料供應商;大疆科技占領了消費級無人機全球70%以上的市場份額;優必選以10億美元估值,成為全球首家躋身人形機器人“獨角獸”的企業。
38年間,深圳從一個僅有3萬多人口、兩三條小街的邊陲小鎮,發展成為一座擁有上千萬人口,經濟繁榮、創新時尚、社會和諧、功能完備、環境優美的現代化都市,創造了世界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史上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