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海南省瓊中黎族苗族自治縣灣嶺鎮竹朗村村頭往下看,只見一幢幢嶄新靚麗的平頂水泥房掩映在綠樹之中,偶有冒出幾棟兩層小洋樓,向人們展示著這里的富足……而就在幾年前,這里還是個守著水稻過窮日子、住著茅草房的貧困村。近幾年整村發展種桑養蠶產業以來,竹朗村的變化讓周邊的村民刮目相看。地處生態保護核心區的瓊中縣,是一個“九分山半分水半分田”的典型山區民族自治縣和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如何讓貧困山區的廣大貧困戶脫貧奔小康?請看——
產業多元 “套餐”產業致富快
清晨,瓊中縣紅毛鎮金屏村脫貧戶王興代騎著摩托車劃過朝陽,開往自家桑田。“先割桑葉喂完蠶寶寶,再去照顧合作社里的五腳豬和竹貍,抽空還得去山油茶基地除除草……”王興代滿臉笑意地說,他每天都是忙碌又充實的生活。
但在從前,王興代連桑蠶、竹貍、山油茶是什么都不了解,更別說發展這些產業了。“以前全家人僅靠幾畝水田,溫飽問題都難解決,生活苦不堪言。”王興代想起從前的生活不禁感慨道,從前也想過多發展一些產業,但苦于沒技術、沒本錢,一直不敢輕易冒險嘗試,就怕血本無歸啊。“幫我實現致富夢的是瓊中縣脫貧攻堅的一項項利民政策,特別是產業扶貧政策,讓我改變了以往束手束腳的思想,不僅有了技術,還有了干勁和信心。”王興代說,在2016年,他家通過政府引導、幫扶干部指導,發展了多種產業,已經順利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這兩年是他,也是全村乃至全縣變化最大的兩年。
記者環繞王興代所居住的金屏村,只見家家戶戶如同王興代家般紛紛蓋起了新房子,滿是喜慶的畫面。而筑起新房的一磚一瓦正是多樣化的“套餐”產業開拓的致富路。
在紅毛鎮政府和幫扶單位的幫助與支持下,金屏村的貧困戶除了發展種桑養蠶、山油茶產業等,還加入養蜂、養竹貍和養五腳豬等專業合作社,將多元產業“套餐”收入囊中,形成了以產業增收擴大產業規模的良性循環。
“今年村里的村民已經賣了第二批桑蠶,年底還會領到養蜂合作社的分紅。”縣新聞信息中心駐金屏村第一書記王大君說,如今村里的村民不再依靠傳統產業來生活,政府扶持的多種產業規模越做越大,收入越來越穩定,相信今年村里的貧困戶一定能全部脫貧。
近年來,瓊中縣結合市場需要、農民意愿和特色產業等因素,重點圍繞發展桑蠶、養山雞、養鵝、稻魚共生、養蜂等5類短期見效快的特色產業,輔助扶持發展養羊、養牛、益智、油茶產業等4類中長期產業,因地制宜、因村因戶為貧困戶制定產業“套餐”,不斷提高了經濟效益,實現了良性循環,使得一位位貧困戶奔向致富路,一個個村莊摘掉“窮帽子”。
抱團發展 “組合”產業致富穩
“養蜂是技術活,養的不好蜜蜂就全都飛走了,去年聽說可以加入養蜂合作社抱團發展,就立馬報了名,加入合作社能學技術,還能保障收入,好著哩!”瓊中縣紅毛鎮道響村脫貧戶王家軍喜笑顏開地說,去年年底就領到了2000元的分紅,嘗到了“甜頭”。
2017年初,紅毛鎮政府以“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將草南村、番響村、金屏村、毛西村等村委會的184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和低保戶按照每戶扶持資金4000元標準作為入股資金,鼓勵貧困戶和低保戶加入合作社抱團發展,并定期組織貧困戶和低保戶參加蜜蜂養殖技術培訓。
如何讓貧困戶達到穩定脫貧成效?瓊中摸索出“龍頭企業+基地+貧困戶”“專業合作社+基地+貧困戶”“村集體經濟+基地+貧困戶”“種養大戶+基地+貧困戶”等4種產業扶貧模式,“組合”產業模式打消了貧困戶的顧忌,讓他們有了“依靠”,致富道路更加穩固。
“自己養雞的時候,沒技術,死了好多,既搭了勞力又浪費了飼料,真是心疼啊。”灣嶺鎮南久村貧困戶王妚玉說,自從加入南久養雞合作社后,自己不僅成了“股東”,還擔任起了合作社的管理員,既能領到分紅,又能領到工資,還學到了專業的養殖技術,別提有多開心了。
“有了穩定的收入,脫貧不是難事。”王妚玉信心滿滿地說道,這都多虧了黨的好政策和幫扶干部的用心講解。
此外,瓊中還率先在全省實行農村“三變”改革,引導貧困戶按人均3000元標準,將扶貧資金或種苗折算入股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深化新型經營主體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實現了產業扶貧由“輸血型”向“造血型”轉變,讓貧困戶能退得出、穩得住。
2017年以來,瓊中整合投入產業扶貧資金8895.5萬元,實施農業特色產業項目86個,累計建成特色產業扶貧基地238個,成立農民專業合作社549家,縣級農業特色產業脫貧工程技術服務隊5個,鄉鎮級農業特色產業脫貧工程技術服務隊10個,培養農村致富帶頭人1100名,帶動5643戶貧困戶實現抱團發展。
綠色扶貧 “生態”產業致富久
政府要“綠”,百姓要“金”,將綠水青山轉變成金山銀山,長久以來,既是政府面臨的難題,也是百姓的所期所盼。作為生態保護核心區的瓊中縣,想要致富,不能砍樹、填塘、挖山,不能大開大建,在發展中始終肩負著保護的責任,想讓百姓達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目的,勢必要尋找一條最合適的發展道路。那便是遵循“生態就是瓊中發展最大的本錢”的原則,實行生態扶貧政策,引導百姓發展林下經濟產業,吃上“生態飯”,讓發展更持續,致富更長久。
“我家的林地,大部分被劃分進了生態林。”紅毛鎮黎湊村脫貧戶王國旗說,但前兩年在政府的扶持下,他在家里的生態林地下種起了10畝的益智,他才真正領會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含義。“益智價格近年來一路走高,干果最高能賣到34元/斤,去年我家益智收入一萬多元,2017年底順利脫了貧,日子也漸漸好起來了。”王國旗開心地算著“生態脫貧賬”。
近年來,在不破壞原有生態環境的情況下,瓊中縣積極引導廣大村民種植益智,不僅保護生態,也為村民尋得脫貧致富的新渠道,已逐漸成為瓊中縣農民增收的主打產業。瓊中縣益智種植主要分布在紅毛鎮、上安鄉、吊羅山鄉和營根鎮。據統計,目前,全縣林下種植益智面積6.9萬畝,其中,有898戶貧困戶共種植面積9363畝。
如今,瓊中縣依托獨特的氣候條件和“高山、凈土、生態”的資源優勢,大力推行林下經濟,鼓勵百姓在生態林、橡膠林和檳榔林等地,套種益智,養殖蜜蜂、山雞等生態產業,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現生態環境優化、貧困戶脫貧致富增收兩贏。讓生態產業變成百姓致富的“錢袋子”。
此外,為激發貧困對象發展內生動力,瓊中縣今年還創新出臺了“以獎代補”政策,設置了發展生產獎補、發展主導產業獎補、外出務工獎補、主動脫貧獎補、技能提升獎補和脫貧之星獎補等六項獎補措施。其中,貧困對象大力發展橡膠、檳榔、益智、桑蠶等主導生態產業的,將給予一次性獎補,例如出售益智至備案收購商的獎補0.3元/斤干果。
如今,在海南中部山區,越來越多的農民念起了“山”字經,走上了特色產業發展道路,講述著一個個實現脫貧致富夢的心路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