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做出敏銳的歷史判斷,指出新時代下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轉變。然而,社會主要矛盾雖說已轉變,但矛盾的實質根本不變。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質依然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就社會主要矛盾與黨的政策的關系來說,由社會主要矛盾決定的黨的政策具有延續性,矛盾的轉變則更好地體現了黨的政策的延續性。
關鍵詞:社會主要矛盾 黨的政策 延續性 發展
0
黨的十九大敏銳作出歷史判斷,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已經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
這一歷史判斷是黨基于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水平的深入分析。十八大以前,中國社會主義還處于“欠發展”時期,社會主要矛盾主要是由于生產力落后,導致中國經濟發展水平較世界水平相比低下,缺乏強大的物質基礎來支撐政治、文化、科技等方面的發展。經濟決定政治和文化,落后的經濟發展水平無法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經改革開放三十幾年的努力,十八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發展起來”的階段。生產力的極大提高使經濟、文化、政治、科技等得到較大程度的發展,基本滿足人民的基本物質需求和發展需求。鄧小平曾在1992深刻洞察中國發展出現新問題時指出,“現在看,發展起來以后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逼渲校萍s發展的主要問題之一就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然而,人與社會是共同發展的,處在“發展起來“的時代,人民不再僅僅要求發展要滿足自身的物質文化需求,人民更多地向往美好生活,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強烈。
一、社會主要矛盾與黨的政策的關系
(一)社會主要矛盾根本不變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不懈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豐富的思想理論。十七大上“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黨處理社會發展與人的發展關系的集中體現,同時也是黨解決社會主要矛盾的科學思維、有效政策。然而,從十七大到十九大,經過十年的風云變幻,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轉變。但黨的十九大重申科學發展,究其根本原因,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只是矛盾的內容發生變化,即從生產力落后無法滿足人們的物質文化需求轉變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導致人們的需求也得不到平衡的、有層次的滿足,也就是社會主要矛盾的階段性表現。但是,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并沒有使其實質發生變化,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實質依然是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之間的矛盾,這也就是社會主要矛盾的根本不變性。
(二)社會主要矛盾決定黨的政策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社會主要矛盾反映的是社會生產方式存在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社會存在”。而黨的政策屬于政治上層建筑的范疇。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是馬克思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因此,是社會主要矛盾決定黨的政策。而如前所訴,社會主要矛盾雖說發生轉變,但其根本不變,就社會主要矛盾決定黨的政策這一關系來說,社會主要矛盾未解決,黨的政策也可以而且應當說是根本不變的,換句話說也就是,黨的政策是延續的。
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體現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而這個追求也正是中國共產黨一直以來不懈奮斗的目標。實現物質精神財富極大豐富、人自由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奮斗的終極目標,至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各項政策無不致力于實現這個終極目標,因此,社會主要矛盾的轉變只是黨對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的確定,并不會動搖黨的終極目標,中斷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進而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政策。相反,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變的國情下、在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變的條件下,更好地反映了黨的政策的連續性。
(三)對“延續性”的解析
延續,動詞,字面意思是照原來的樣子比例下去。以馬克思發展的觀點看問題,延續除了有繼承的不變性,也有發展的變動性。“延”,是承接,是繼承。以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歷史分割點,中國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黨的政策從這個時候開始無不致力于發展社會生產力,促進社會的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這說明黨的政策不是主觀臆想隨意創造的,是實踐的結果,是一任又一任國家領導人接過上一屆歷史交接棒的結果,這種“接力”詮釋了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它不是一個利益集團推翻、壓制另一個利益集團的顛覆,這就是所謂的繼承,不變性?!袄m”是發展,是用好的東西補足不足之處,形成一種在內容和形式上新的事物。黨的政策根據中國具體國情,根據社會主義矛盾的轉變,其內容也是隨之調整變化,不斷進行實踐和理論的創新以適應發展要求,這就是所謂的發展,變動性。因此黨的政策的延續性是不變性與變動性的統一,不變的是實質,即黨的政策是謀求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手段;而變動的是政策的內容與形式。
二、黨的政策的延續性的體現
(一)用質量互變規律解析黨的政策的延續性
首先,所謂連續性,即連接不斷,也就是一個不斷積累量變、為質變做準備的過程。縱觀中國現代史,從全局上說,20世紀改革開放是中國社會的一次質變,21世紀以來中國社會整體來說都處于不斷積累量變,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共產主義社會這個質變而奮斗的時期。黨的各項政策也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根據實踐情況不斷進行調整,始終服務于黨的歷史使命,可以也應該理解為是一個為社會質變做準備的量變過程。改革開放以來,黨的各項政策(包含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教、宗教、民族等方方面面)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審時度勢不斷進行調整,但始終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范疇,并沒有超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而轉向其他社會性質,因此,就這一層面來說,黨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科教等方面政策的調整變化是當任領導核心在不斷積累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結晶與正確的歷史經驗的基礎上作出的適應社會和時代發展要求的判斷,也是當任領導核心為下一代領導集體積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經驗的過程。這一過程就是所謂的“量變”,是政策的適用范圍、正確性、完善度是不斷加強的過程。
其次,就馬克思的量變與質變的辯證關系來說,在量變積累的過程也有階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質變。因此,黨的政策的連續性還體現在其在新質基礎上的不斷變化發展,并在新質的基礎上進行下一輪的量變。這里所說的新質是指社會的階段性和局部性的質變,例如,鄧小平“三步走”戰略實現現代化,其中每一步的完成都可以說是社會的“質變”。從“溫飽社會”到“小康社會”再到“全面小康”,每一次成功發展都使得社會進步更上一層樓,這“一層樓”的距離,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背景下的階段性質變。再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某一領域內(或經濟或政治、文化、社會、科技、宗教等)取得跨越性的發展(如在經濟領域,從經濟落后到經濟大國:在政治領域,從政治小國到政治大國)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局部性社會質變。為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局部性和階段性社會質變,黨的政策也理所當然進行局部性、階段性的質變調整,從計劃經濟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擴大內需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起基礎性作用到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起決定性作用、從營業稅改增值稅、從計劃生育到放開二胎、從依法治國到全面依法治國等看就是最好的體現。
(二)用“破”與“立”的發展觀解析黨的政策的延續性
黨的政策的連續性還體現在其是一個“破”與“立”辯證統一的過程。
首先,黨的政策的連續性的一個最大特點就是,黨的政策是發展的,這種發展是建立在剔除經實踐檢驗為錯誤的政策的基礎上,即“破”,以此為經驗教訓,再探索的適應實踐要求的新政策,即“立”?!捌啤迸c“立”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沒有“破”就沒有“立”,也就沒有發展。事物的連續首先在于繼承,然后是發展,沒有向前發展,前途終將走向滅亡,連續性最終被中斷。實踐證明以消耗自然資源為基礎的簡單粗放式發展是不可行的,因而要取締,這是“破”,我們要轉變為實行資源的集約式綜合開利用,這是“立”。再如,以前國家通過房地產業拉動經濟增長,實踐證明,房地產業的過渡發展會導致“泡沫經濟”,十九大破除這一政策,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捌啤迸c“立”的發展觀貫穿于黨的政策中,使黨的政策不斷獲得新的活力,延續其生命力。
其次,黨的政策的連續性除了體現在具體政策的連續上外,政策中包含中的思維方式、意識也是一個“破”與“立”的辯證發展過程。“破”是擯棄唯心的、錯誤的、片面的思想和意識,“立”是糾正錯誤的思想和意識,建立唯物的、正確的世界觀。如鄧小平同志所指出的“不管白貓黑貓,能抓老鼠的就是好貓”,是中國共產黨人破除“市場經濟姓資,計劃經濟姓社”的觀念,建立“市場經濟作為資源配置的一種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屬性,可以和不同社會制度結合,但它和不同的社會制度結合具有不同的性質”觀念的思想轉變。再如習近平同志所說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中國共產黨人破除“以傷害自然為代價謀發展”的觀念,建立“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觀念的又一思想轉變。黨的思想轉變正是靠“一破一立”完成的,這種思想轉變又為黨的政策的延續提供了理論支持。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人民出版社,199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羅雨雨,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專業: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