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制度治黨,是我黨全面從嚴治黨的必然選擇,也是凈化我黨政治生態的根本出路。通過制度建設治黨,是我黨在治黨的實踐路上不斷探索形成的歷史經驗總結。要深化制度治黨,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必須加強我黨的政治體制改革,一要深入推進黨的領導體制機制改革,二要繼續加強黨內民主制度改革,三要積極推進黨內監督機制改革,四要大力推進領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關鍵詞:制度治黨 政治生態 改革
0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面從嚴治黨是中國共產黨加強自身建設的一個重要舉措,從嚴一詞直觀的奠定了我們黨建設的基調。制度治黨,則是全面從嚴治黨的最突出特點之一,是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在治黨方面繼續堅持的道路方向。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更是聚焦全面從嚴治黨、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全會通過了《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中國共產黨黨內監督條例》,自此我黨的制度建設被提升到一個更高、更新的高度。十八屆六中全會的召開,使制度治黨更加深入人心,也進一步增強了我黨深化制度建設,全面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信心和決心,同時也為深化制度治黨提供新的指引。
一、制度治黨,是我黨建設的歷史經驗總結
在我國改革開放的初期,鄧小平同志就已經明確地指出了要通過制度來治理我黨,他反復點明了要將我黨的政治生活建立在符合黨和國家根本利益的制度基礎上。作為一個政黨,黨獲得執政權以后,如何通過制度來建黨治黨,確保黨的執政能力可持續,這是關系到這個黨能否具有生命力的重大問題。中國共產黨,是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的執政黨,而制度問題一直是我黨執政過程中貫穿全局的關鍵性問題,是引導我國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向前進的重要問題。具備足夠的制度意識,是黨員特別是黨員干部的黨性思想得以凈化的重要保證。
事實上,早在延安革命的時候,制度問題就已經被當時的共產黨人提及,雖然那時共產黨的執政地位還沒有確立起來。當時黃炎培訪問延安時曾向毛澤東提出走什么路才能謹防政治懈怠,重振政治力量,毛澤東則明確回答了這種新路子就是“民主”。事實上,毛澤東所講的民主不僅僅局限在思想作風方面,更為關鍵的在于它反映出一種制度。
毛澤東曾經在革命的路上找到了制度建設這條科學的新路,但遺憾的是,當時未能夠引領共產黨堅定不移地建設下去,也未能使我黨執政以后關于保證黨政治生活民主化、制度化的問題得到全面解決。20世紀50年代的后期直到“文化大革命”這一時期,我黨道路頻頻受到“攔路石”,國家道路頗受困境,其中一個最為本質的原因就是對制度的不堅定。如果黨內的制度意識不充分,就會出現權力過度集中化、黨政不明晰、政企不分開、個人利益高于集體利益等弊病,從而使黨和國家的民主制度成為虛設。在我國“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后,鄧小平同志深刻總結了我黨實踐過程中的歷史經驗,重新緊抓制度建設,提出了制度建黨的重要論斷,從思想高度促進了我黨執政地位的長期保持和黨執政下的黨群民主、社會民主得以持續,保證了我黨的純潔性與先進性。自鄧小平重提制度建設以后,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等中央領導人也都站在凈化黨內政治生活的高度,堅持以制度來治黨,使我黨的政治生態得以維持。
從我黨建設的歷史經驗可以看出,制度在治理黨和國家中起到根本性與長遠性的作用,要實現全面從嚴治黨,就要將制度建設置于充分的高度。當然,習近平也指出,目前我們黨的制度還尚未成熟,未來以制度建設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任務還非常艱巨。為此,必須堅持制度治黨,提升黨的科學執政、依法執政水平,以完善的制度體系來保證我黨的純潔性與先進性,進一步深化制度治國與制度治黨之間的內在聯系,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和法治化。
二、深化制度治黨,是凈化我黨政治生態的有力武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全面從嚴治黨中提出要凈化黨內的生態環境。深化制度治黨,就要解決黨內存在的各類問題,營造一個良好的政治生態。2015年初期,習近平提出了重構政治生態的工作任務,在“兩會”中再次強調,政治生態清明,從政環境才優良。政治生態與自然生態一樣,都非常容易受到污染,且一旦出現問題,就難以在短時間內恢復,而且要付出巨大的代價。2016年年初,習近平在十八屆中央紀委六次全面中指出,政治生態好,人心就順、正氣就足。只有深化制度治黨,才能不斷進行制度創新和改善政治生態環境。這一系列的精辟論斷都值得深入許仙,將深化制度治黨作為我黨政治生態的有力武器。
政治生態主要是指政治系統內部各個要素、政治系統與其他系統之家能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的一個生態聯動,是政治環境的集中反映,是黨風、政風的綜合體現。政治生態主要包括政治內生態和政治外生態,政治內生態是指政治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聯動,政治外生態政治系統與其他系統之間的聯動。政治內生態是否健康是決定黨的地位的核心要素,直接制約和影響廣大黨員干部,對其他社會組織也有一定的影響。
歷史實踐經驗表明,凈化我黨政治生態就必須深化制度治黨,制度是凈化我黨政治生態的基本保障,也是我黨政治生態的有力武器。制度是一種根本性、長期性、全局性、穩定性的政策,更是一種具有導向性、激勵性、制約性的政策。深化制度治黨可以最大限度的挖掘黨員潛力,調動黨員的積極性,為廣大勞動人民謀取利益。如果缺乏制度約束,必然會助長不正之風,導致部分黨員經不起金錢和權力的誘惑,進而滋生腐敗。我黨只有深化制度改革,堅持制度治黨不動搖,強化制度建設和政治紀律,把權力關進籠子,才能凈化政治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從嚴治黨,加強黨的領導,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同時反腐敗,不斷凈化我黨政治生態環境,正確認識黨紀與法律的關系,全面凈化黨內生態環境。黨紀與法律之間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重合的,兩者都離不開國家法律的支撐或黨的紀律的保障。
把黨紀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將紀律作為我黨全體黨員不可逾越的紅線。法律與紀律對領導干講,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法律是法治的重器,黨紀是紀律的武器。我黨肩負著光榮的使命,要利用鐵的紀律來組織。如果混淆了法律與紀律,就會出現很多不正常的案例和現象。只有牢固法律意識,強化紀律意識,深化制度治黨,才能凈化政治生態,打造一支鐵的隊伍。同時,正確處理激勵與監督的關系,凸顯制度治黨在凈化政治生態的常態,凈化優化黨內政治生態環境。
三、深化制度治黨,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關鍵舉措
深化制度治黨,關鍵是在于“治”,而基礎則在于“制度”。不管是“治理”是否執行有力,還是制度體系是否健全,黨內民主永遠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最核心特征,凈化黨內政治生態。要實現深化制度治黨,凈化我黨政治生態,應從以下四個層面加強我黨的政治體制改革。
(一)深入推進黨的領導體制機制改革,對“一把手”領導權利監督與約束再次強化
以史為鑒,我國的政治體制改革之路揭示了政治體制改革的一個核心就是注重并控制由于權力過于集中而造成的種種不良影響。黨的十八大召開后,我們黨大力打擊腐敗官員以確保黨員隊伍的清正廉潔,但從被揭露的有腐敗問題的官員階層來看,曾為“一把手”的官員人數竟然高達80%以上。這一數據鮮明的警示我們黨必須重視起權力過度可能帶來的不良后果,黨的領導體制改革已經迫在眉睫。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曾提出我們黨在全國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重點之一是完善權力約束和監督體系,并著重指出了強化對主要領導干部的權力運行監督和約束。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則明確規定黨員領導特別是“一把手”領導的行為約束。通過深入貫徹執行黨的領導體制機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必然能將權力從領導干部手中解放出來,能有效遏制領導干部的腐敗現象,凈化黨內領導干部的政治生態。
(二)黨內民主制度改革的持續加強,全面推進落實黨務公開
一個政黨的最大生命力在于黨內民主的推行,只有加強黨內民主制度改革,貫徹落實黨務公開工作,才能防止權力濫用、防止滋生腐敗。黨內民主制度是從嚴治黨最基礎的制度,是黨能夠壯大與發展的關鍵因素。《共產黨宣言》一書指出:“無產階級運動是絕大數人的運動,是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運動。”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著絕大多數人,為整個無產階級謀其利益。該宗旨決定了黨內民主制度,要求共產黨員在謀利益方面沒有隱私,更沒有特權。工人是無產階級的先鋒,中國共產黨實質上是工人階級的政府。無產階級政黨的最大的不同于其他所有政黨的特點之一就是黨務公開,是實現改革勝利的關鍵因素。
(三)黨內監督機制改革的積極推進,限制權力的作用力
無監督的政黨的公信力有待考察,中國共產黨要想發展改革,就必須抓緊健全黨內監督體制,這是凈化我們黨的執政環境的重要舉措。十八大以來,黨內監督的注重度一再加大,要求必須健全和完善權力監督體系,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社會輿論監督等內容,限制權力能夠發揮的作用力。十八屆三中、六中全會都再次強調加強黨內監督。深入推進黨內監督機制改革,健全監督體系,將權力關進制度籠子,是積極穩妥凈化黨內政治生態的重要內容,對深化制度治黨具有重要價值。
(四)領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大力推進,增強黨員選拔和任命的可信度
公眾權力永遠是所有政府官員的基石,是以所有中國公民的共同利益為基礎的。這種權力來源于社會,不僅要服務社會,也要接受社會監督。政治權力應與社會經濟發展相一致,領導干部決不能依靠權力牟取私利,也不能受賄行賄。而采取科學的領導干部人事制度是有效遏制腐敗的重要方法,通過大力推進領導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提升選人用人制度信度,將真正能為人民群眾辦實事的領導干部選拔到領導崗位上,凈化黨內政治生態,將“黨管干部”與“民選干部、民管干部”向結合,打造一支純潔的鐵軍。
(作者簡介:賈志軍,碩士研究生,南陽市委黨校,講師,研究方向: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