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加快推進我國農業產業化進程,實現農業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
所謂農業產業化,是指以國內外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區域內的支柱產業和主導產業為依托,通過生產要素的重組,實現農業生產專業化、經營一體化、管理企業化、技術資金投入集約化和服務社會化。我國糧食生產集約化程度低,經營粗放,高投入、低產出,這是造成種糧經濟效益低下的根本原因。實施農業產業化,通過種養加、產供銷、貿工農一體化經營的途徑,解決農工商分離、產供銷脫節的問題,從而把千家萬戶的農業生產與千變萬化的市場銜接起來,以適應市場經濟發展對農業生產方式轉變的要求。要以發展特色農業和訂單農業為突破口,大力優化農業區域結構、主導產業結構及農產品品種結構。糧食生產要發揮比較優勢,優化資源配置,建立各種不同的糧食生產基地。
二、控制農資價格。制定農資產品的最高限價,保證糧食生產成本不增加;給予農資生產企業以政策支持,包括原材料供應保障、生產補貼、技術支持等;加強農資價格監管,整頓和規范農村市場秩序,嚴懲坑農害農行為。
三、建立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要調動政府的積極性。省、市、縣、鄉、村種糧食種得多的,應該通過政府的轉移支付給予資助,一般來說,哪個省種糧食種得多,哪個省的經濟較落后,這種局面必須得到改觀。
四、加大對農戶的補貼力度。由于國家對WTO的承諾,農業補貼不能超過8.5%,有錢也補不出來,現在只能補1000多個億,但把價格提上去就不存在補貼的問題了。怎么樣來反思這個問題,不能讓種糧的農民吃虧,不能因為受到某些限制,該拿出來補助的不補助,這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五、進一步完善農村土地流轉制度。嚴格執行十七屆三中全會關于土地流轉的三個“不得”政策,不得改變土地的所有權,不得改變土地的用途,不得損害承包方的利益。相關部門要加強對農民土地流轉服務的管理,要明確流轉主體是農民而不是干部,機制是市場而不是政府,前提是依法自愿有償,形式可以多樣(轉包、出租、入股等),時間可長可短。
六、惠農政策的到位與落實。加大宣傳力度,讓農民充分了解惠農政策,維護自己的合法利益;不折不扣地將惠農政策落到實處,讓農民真正感受到種糧的實惠;加大督查力度,對于政策落實不力的單位或個人可給予嚴厲的查處。
七、加大對農業教育和農業科技的投入力度。沿海的省份經濟比較發達,對大學生涉農的專業全部免費,要有很多具體的政策來鼓勵大家學農,包括鼓勵農業科研。
八、大力推進糧食生產能力建設。要守住耕地的18億畝紅線,種糧要守住16億畝的紅線,到2020年要新建8億畝高標準的農田,堅決遏制“雙改單”現象,大力推廣超級稻和優良品種農作物。
九、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要把水利設施維修好,改造好,建設好,大力推廣農業機械化,建立現代糧食物流的信息化流通體系。
十、恢復和健全各級農技推廣服務體系。要盡快形成多元化服務。五個層次的農業技術推廣人員,現在很多沒有歸隊,據統計,基層農業技術推廣人員大概三分之一的人在搞農業技術服務,三分之一的人出去打工了,還有三分之一通過經銷農業生產資料的來養家糊口。地方政府只能保證三分之一農業技術推廣的人員待遇和運行經費。農業技術推廣屬于公益性服務,國家要保證編制、經費。
十一、大力發展種糧方面的農村產業化組織。家庭農場、農業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等農村產業化組織,都要向種糧方面集中,推進種糧產業的發展。推動農業產業化經營,鼓勵發展農產品加工,完善利益聯動機制,讓農民更多獲利。在流通領域,要結合“萬村千鄉工程”,加快建立完善農資流通體系,著力減少流通環節,實行差率管理。
十二、完善糧食儲備、流通體制,加快糧食市場體系建設步伐,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農業資源的功能。要充分發揮好儲備糧在調節供求、穩定市場等方面的作用,根據糧食供求市場波動情況合理確定儲備糧儲備規模。
十三、嚴懲濫用耕地,也要反對通過毀林開荒等不適當的手段擴大耕地。為確保糧食安全,必須執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政策。中央政府必須要有強硬的手段來進行調控,促使地方各級政府嚴格遵守非農占地的審批權限和審批程序,自覺執行土地占用規劃,對己納入基本農田保護區范圍的耕地,嚴格加以保護,不擅自改變用途或轉為非農用地。要研究制定相關激勵政策,鼓勵城鎮建設更多地占用非耕地資源。
十四、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推動主產區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加大上下聯動力度。實行財政涉農資金整合,進一步加強政策宣傳,統一思想認識,強化組織領導,增強其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二是切實改革資金分配管理辦法。目前涉農資金范圍較廣,種類較多,而且規模越來越大,管理要求越來越嚴格,客觀上增加了資金整合工作難度,必須循序漸進,逐步推開。對各類財政支農專項資金要進行清理歸類,該保留的保留,該合并的合并,資金性質相近的切實實行整合使用。
十五、建立對糧食補貼的長效機制。農民問題是“三農”問題之本,糧食安全歸根到底取決于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因此,要保證糧食安全,就要保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就要保持糧食惠農補貼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同時隨著國力的增強要進一步加大補貼金額,提高糧農收入,這是實現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關鍵所在。
十六、進一步完善強農惠農政策,不斷提高種糧比較效益。在全面評估對種糧農民各項財政補貼政策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和辦法,逐年較大幅度增加對農民種糧的財政補貼規模,形成以“增加農民收入”和“增加糧食產量”為雙重目標的完備的財政政策體系。同時,完善糧食最低收購價政策,根據每年糧食成本收益調查核算的結果,科學制定糧食最低收購價,更好地發揮市場價格對糧食生產的調節作用。
十七、建立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傾斜機制。多年來,我國是采取農業支持工業,農村支持城市的政策,使國家有了很快的發展,“三農”做出了很大的貢獻和犧牲。保證國家糧食安全,是中國的大政方針,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糧食主產區的投入,改善糧食主產區的生產條件、倉儲條件和運輸條件,使糧食主產區在保障我國糧食安全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同時還應出臺政策,鼓勵糧食主產區與主銷區的協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產、銷對口協作與支持,并逐漸形成國家、產區、銷區三方共同承擔的糧食安全責任體制和機制,千方百計保護和調動糧食主產區政府、部門和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要盡快出臺糧食主產區農民種植糧食與經濟作物的差價補貼政策,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國家對糧食主產區和糧農的激勵政策,也要進一步加大力度,有些應該直接補貼給農民,變暗補為明補,激發種糧積極性,降低種糧成本。
十八、加大科技創新投入,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增加農業科研投入,推進建立以政府為主導的多元化、多渠道農業科研投入機制。積極推廣病蟲害防治技術、測土配方施肥、節水灌溉技術、防災減災保護性耕作技術和避災技術、農業機械化技術等一大批新技術,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良品種和配套栽培技術,進一步提高農業科技貢獻率。加大大型農機具的推廣應用,重點解決糧食主產區大型農機購置和配套問題。
十九、必須強化并落實本土和轉基因意識、標識。國家出臺行政命令或者用稅收杠桿制約,要求和鼓勵所有的糧食加工企業,必須優先加工本土糧食后才能加工外來糧食,或者按比例加工,違反者直接關閉工廠;加工企業必須明確標明“本土糧食”加工和“轉基因”加工,標注不明顯或者忽悠國民者,對工廠罰款至不能翻身;國家必須嚴格注明傳統糧食種植地和轉基因示范地,兩者絕不能混淆或者打擦邊球。
二十、對玩忽職守、不作為的各級政府進行嚴查,充分發揮民間監督力量,如媒體力量進行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