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來華留學生受文化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會在語言障礙、飲食起居、宗教信仰等方面產生很多不適應,若未得到及時調整便會出現心理問題。筆者以所在學校巴基斯坦留學生為例,經過調查發現,當他們所遇到的問題不便與他人分享時,閱讀書籍,尤其是《古蘭經》與伊克巴爾的詩歌對留學生有很強的自我療愈作用。
關鍵詞:留學生 閱讀療愈 古蘭經 伊克巴爾
0
據教育部網站的信息,目前,來華留學生數量快速增長,中國已經攀升為世界第三大留學生輸入國。2016年來華留學生人數超過44萬,比2015年增長11.35%。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推進,“一帶一路”沿線64國來華留學生人數與上年度同比增長達13.6%,高于各國平均增速。筆者所在的學校截至目前,已累計招收來自美國、韓國、加拿大、印度、尼泊爾、巴基斯坦、孟加拉、哈薩克斯坦、加納等二十余個國家和地區的本科和碩士留學生近兩千人,現有在校留學生六百余人。近些年,有關在華留學生的心理問題等相關研究已取得了不少成果。
由于文化差異等諸多因素的影響,留學生來到中國后會在思戀故鄉、語言障礙、飲食起居習慣、宗教信仰、價值理念、管理制度等方面產生很多不適應。來華的半年內出于對環境的新奇感,此時適應性尚好;但半年至一年多的時間里,種種不適應會隨著好奇心理的減退而彰顯出來。有些留學生通過多方的積極干預后逐步適應了所在的環境,但有些留學生由于沒有及時調整從而出現的心理問題也不少。
筆者通過翻閱資料發現,當前針對在華留學生的心理問題有很多對策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通過語言培訓掃除語言障礙,從而避免誤解和沖突;開展多種活動,使留學生感受到情感關懷;提供跨文化的輔導和溝通等。這些對策確實存在合理性,外在疏導固然重要,但是過分強調外在力量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因此,筆者認為“解鈴還須系鈴人”,若想真正解決在華留學生不適應問題,還需要留學生自己的努力。筆者選取了所在學校國際教育學院巴基斯坦留學生為研究對象,通過調查得知,當巴基斯坦留學生遇到不適應問題時會通過以下幾種途徑解決:與自己家人通電話等方式聊天,排遣消極情緒;與在華同國家的朋友同學交流;閱讀、聽音樂、看電影、上網等。受訪的很多留學生表示自己遇到的有些問題通過交流溝通可以得到解決,但并非所有問題都可以和他人分享,這個時候,他們普遍覺得讀書,即閱讀會更好地解決問題。通過調查問卷、個別采訪等途徑,筆者了解到,當巴基斯坦留學生遇到不適應時,穆罕默德的人生閱歷與《古蘭經》、伊克巴爾的詩歌對留學生有自我療愈作用。
一
筆者在調查中發現所有巴基斯坦留學生都表示當自己迷茫、不知所措、在異國他鄉面臨不適應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古蘭經》,對他們最有幫助和指引力的也是《古蘭經》,而穆罕默德的人生閱歷更是影響著學生。
在調查過程中,所有學生都表示穆罕默德令他們很崇敬。穆罕默德早年跟隨伯父去敘利亞、巴勒斯坦等地經商和參加“伏賈爾之戰”的經歷增長了他的商業、宗教、軍事知識,讓他對當時阿拉伯半島的多神崇拜、貧富懸殊、道德墮落、四分五裂等狀況有了很深入的了解。至公元610年,穆罕默德聲稱其接到了造物主安拉通過天使傳達的啟示,創立了鼓勵公平交易、善待孤兒、救濟貧民的伊斯蘭教。至公元631年,阿拉伯半島各部落到麥地那表示愿意接受伊斯蘭教,從而實現了阿拉伯半島的基本統一。穆罕默德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伊斯蘭國家。巴基斯坦留學生覺得“穆圣”穆罕默德豐富的人生閱歷以及精明能干、誠實謙虛、樂善好施的性格和為人對他們很有激勵,當他們迷茫的時候,當他們不適應的時候,穆罕默德不愧是最好的典范。
《古蘭經》是伊斯蘭教最基本的經典、“圣書”,是第一部阿拉伯散文體巨著,共有30卷、6236節、114章。其中86章主要強調的獨一無二以及人的現世來世等,多為對伊斯蘭教教義的闡述;28章闡述了伊斯蘭教勝利后的啟示。即使非穆斯林的文學家歌德、賽爾等人也給予《古蘭經》很高的評價,“不得不認為它是詩歌、咒語、卜辭——當時三種最迷惑人的東西的集合體”。留學生們一致認為《古蘭經》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深深地影響著他們。
一方面,留學生表示剛來中國時覺得很不適應,尤其與巴基斯坦相比,中國更加開放、自由,又加之中國是一個普遍不信仰宗教的國家,所以在飲酒、吃飯、穿著等方面都與其宗教信仰相沖突。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約束的背景下,道德行為便很少被約束。有時甚至會有偷東西等違背教義的想法。這時就會想起《古蘭經》中的善惡觀念,諸如“我必定要記錄他們所做的善惡,和他們的實際;我將一切事物,詳細地記錄在一冊明白的范本中。”“行善者,只受善報。”行善的人會進入來世的樂園,而行惡的、不信道的人“他們將往來于火獄和沸水之間。”這種善惡觀念約束著留學生的行為。
另一方面,中國快節奏的學習生活方式使巴基斯坦留學生覺得時間很緊張。倘若沒有學校規定的“attendance”(即考勤表),留學生普遍存在時間觀念差的特點。當然其中也不乏紀律性較強的好學生。這些好學生告訴筆者,每當自己紀律性差時就會告誡自己不要只注重自己的私欲,《古蘭經》中有關于時間觀念上不順從自己私欲的記載:“我確已任命你為大地的代治者,你當替人民秉公判決,不要順從私欲,以免私欲使你叛離真主的大道;叛離真主的大道者,將因忘卻清算之日而受嚴厲的刑罰。”這些都不斷激勵著他們要有時間觀念。在他們看來剛來中國時那些種種不適應只是《古蘭經》中所提到的“我不知道,這或許是對你們的考驗和暫時的享受。”,即真主對自己的考驗。因此有這種心態在,什么不適應也會慢慢緩解。
二
筆者發現,除了《古蘭經》之外,對巴基斯坦留學生而言影響最大的就是伊克巴爾的詩歌。有很多學生表示,閱讀伊克巴爾的詩歌,尤其其詩集《自我的秘密》和《杰伯列爾的羽翼》會讓他們找回自信,生活更有動力。
伊克巴爾是活躍在上世紀初至30年代末南亞穆斯林文學界和思想界的著名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和詩人,至今被視為巴基斯坦的優秀代表和領袖人物,在巴基斯坦社會生活中享有重要地位。巴基斯坦現建有伊克巴爾研究院、開放大學,政府確定其誕辰日為國家的法定假日。《自我的秘密》寫成于1915年,《杰伯列爾的羽翼》寫成于1935年,是詩人第二部烏爾都語詩集。
筆者所教的很多留學生表示,剛來到一個陌生的國家,總覺得什么都很新鮮,校園里的中國學生也覺得他們很特殊,但是由于筆者所在學校的大多數留學生住在國際教育學院,他們除了個別的課程和實驗需要在中國學生教學樓上之外,很少與中國學生交流,能與中國學生成為朋友的就更是少之又少。由此很多留學生都覺得很迷茫、很不自信。這個時候“自我”的肯定就顯得特別重要。受訪的很多巴基斯坦留學生在提及伊克巴爾時都說到“自我”。伊克巴爾在詩集中將其稱為“呼諦”,即“這認知或覺悟的閃光點(使人的全部想象力、精神和愿望閃耀光芒),這種將人處于零亂和無限狀態下的天性統一起來的神秘的東西就叫做‘自我或‘個我或‘我。自我以行動的方式表現,以實在的方式眠伏,它造成人的一切感知。”
在被問及“你有什么目標嗎?”、“畢業后有什么打算?”等問題時,有些留學生坦言,剛來中國時覺得六年的時間很漫長,所以很放縱自己。晚上睡覺很晚,早上不起床,上課時戴著耳機聽音樂不認真聽講。但隨著年級增長和自己所在國家就業形勢的壓力等多方面因素,很多留學生表示自己意識到應該從迷茫的狀態中走出來,人要有愿望、有理想,樹立目標,而伊克巴爾詩歌正是敘述了自我的生命來自創造和確立目標,“自我”的核心是愿望,愿望是動因:“理想像黎明一樣清新閃光,對所有人如同一團燃燒的火,理想比天高,令人心曠神怡,動人心魄,有催人奮起。我們樹立起理想方可生存成長,我們的輝煌有賴于愿望的光芒。”受訪的留學生普遍表示伊克巴爾這種充滿激情的語言讓人感到十分振奮。由此,有些留學生變得珍惜時間,就像詩集中所說的:“時代魔輪日夜運轉,昨日流逝唯余現在。未來過往都是虛空,今朝虛度時不再來。”
綜上所述,當來華巴基斯坦留學生所遇到的不適應不便與他人分享時,閱讀書籍,尤其是《古蘭經》與伊克巴爾的詩歌對留學生有很強的自我療愈作用,在遠離家鄉、遠離親人、遠離約束的背景下,規范自己的道德行為,幫助他們走出迷茫,找回自我和自信。
參考文獻:
[1]馬堅譯.古蘭經[M].中國伊斯蘭教協會出版,2013.
[2]王家瑛.伊克巴爾詩選[M].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
[3]穆罕默德.伊克巴爾.自我的秘密[M].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
[4]梁工.《古蘭經》文學成就初探[J].固原師專學報,1986,(04).
[5]穆罕默德.奧斯曼.秘密與奧秘一瞥[M].巴基斯坦伊克巴爾研究院,1977.
( 作者簡介:張慧中,講師,現工作于泰山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大學語文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