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興華
摘要:雖說新課改理念不斷深入,但是在基礎教育中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教育方式還沒有得到轉變,在很長的歷史時期內,精英社會發展中考試直接替代了教育,使得教學方式未能得到科學的發展。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課改下應試為導向的教育現狀,同時闡述了以考試導向為基礎本質思考,最后總結了應試導向教育現象的可能出路。
關鍵詞:應試導向 教育現象 本質思考 教育現狀 可能出路
教育主要是為了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在教育中考試是選拔人才的唯一方式,社會人才也需要通過考試進行甄別。在精英社會背景下,考試限制了教育,使得教育中以考試為主導的現象普遍存在,嚴重阻礙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應試教育為主的教育現象依舊很普遍。
一、新課改下應試導向的教育現狀
隨著相關制度的公布,高考提出了完善中學學業水平考試、規范學生綜合素質、改革考試科目等觀念,以綜合素質多元化考試為主的評價機制逐漸得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這些新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了學生的考試壓力,給予了學生選擇權上的自由。
通過將綜合素質評價納入高考內,能夠緩解應試教育中的不足之處。但是,由于無法深入分析考試導向教育現象的社會、體制、思想根源,使得更深層次的改革引發,若是僅僅在素質教育下推動考試改革,將無法取得預期的效果。通過改革考試方式,能夠改變考試基礎教育現狀,加強教學效果。減少考試科目,能夠很大程度加大分數相增的可能性。在素質教育中納入考試體制,就意味著將素質轉化為以應試教育為主的目的。
二、以考試導向為基礎教育的本質思考
為了考試而學習,為了考試而教育的現象,存在著較多的復雜因素。其中包括心理、社會、教育等因素,以考試導向為基礎的教育方式,其本質思考如下:
(一)心理因素
趨利現象是人的本性,人類的任何一項活動均涉及趨利避害,教育工作也是如此。接受教育是人的基本權利,通過接受教育能夠滿足個體的知識需求。但是,就目前情況而言,考試結果與學生個體發展有著密切的利害關系。例如:以高考為例,1999年我國各大高校考試擴招,高等教育的入學率為9.9%,2014年的高考入學率為37.6%,2017年高考入學率為46%。通過數據能夠得知,高考擴招無法減弱高考競爭,學生也將考上大學的愿望轉變為考上好大學。我國屬于典型的學歷社會,學歷直接決定著后期的就業薪資。以考取好成績為導向的教育背后,屬于社會個體對社會資源的心理競爭。其本質屬于功利性,使得教育工作中無法落實育人理念,學生將學校視作人生賽場之一。殘酷的競爭會加強人的利己行為,使得人在激烈的競爭中,時常充滿焦慮、緊張感。
(二)社會因素
現有的社會模式,人類社會逐漸呈現金字塔等級關系,使得社會精英具備更大的社會價值、社會意義,占據較好的經濟地位、政治地位,精英位置能夠更人較大的安全感、榮譽感。由于社會頂層、底層的差距,使得地層民眾的改變欲望逐漸增強,想要借助教育提升自己經濟地位的愿望愈發迫切。
特別是家庭背景、父母社會地位、經濟實力等對子女的成長有著較大的影響,借助金錢可以換取優秀的教育資源。因此,經濟實力強的家庭中其子女在教育中占據著更大的優勢,這類情況下使社會階層差距日益凸顯。社會借助教育培養精英人才的同時,也使得社會分類加劇。
(三)教育因素
考試導向教育模式是以教育目的為主,在教學實踐中激勵學生,將筆試、考試訓練作為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評價主要以學科內容、知識、技能為主,評價方式為考試,分數就是評價體系。這類方式較為簡單、便捷,不管是命題、教育、教學設計都比較簡單。但是這類以考試為導向的教育形式較為單一、枯燥,使得教育過程的鮮活性、多樣性無法體現出來。
素質教育屬于一項復雜、系統性的工程,教師必須要確保全體學生的發展,依據學生個體差異,因材施教,重視學生水綜合素質、責任感的培養,使得學生能夠全面發展。同時還需要進行小班化、科學設立學科等輔助手段教學,借助相應的教學資源,完善評價機制,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同時教師還需要重視學生思維模式的教育,確保教育工作的公平性,讓每位學生均能夠享受平等教育,為社會培養出更加全面、具備能力的人才。
三、應試導向教育現象的可能出路
教育問題的解決需要以社會環境為主,轉變以考試導向為主的教育現狀,不單單是教育工程,還是一項心理、社會工程,結合相關資料,應試導向教育現象的可能出路主要如下:
(一)樹立先利社會的精英意識
通過分析古代的科舉考試能夠得知,必須要建立社會精英道德意識、責任意識,加強精英人員的使命感,促使精英人員能夠以社會利益為主,樹立先利社會意識。在當前社會下,個人主義思潮愈加泛濫,在當前社會背景下也無法解決只談個體的現象。教師必須要加強利己更利社會意識的培養,使得學生在大眾精神的引領下,能夠更加向往文明社會。
(二)以關懷教育為主,建立委任教育
以競爭為依據的考試導向教育,可能會使得惡性競爭現象滋生,使得學生的關懷品質難以得到培養。在社會發展中,關懷、愛是社會的基本需求,教師、院校必須要營造富含關懷的環境,更好的滿足學生的心理需求,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以此確保學生學習、成長中的問題得到有效解決。適當的競爭能夠激發人的積極性,在整個基礎教育階段,考試的目的是為了診斷學生問題,識別學生的發展性,以此促使學生得到更好的發展。1.教師必須要明確,就目前社會情況而言,學術型人才需求少于職業型人才需求,必須要合理進行人才需求分流。2.明確學術型發展、職業發展道路中精英的人數較少,始終擔任的是大眾陪跑,在人才發展道路上,需要賦予學生的自主選擇權利,在基礎教育階段需要融入職業教育。
(三)建立和諧共處的社會環境
不管是精英社會、還是平民社會,均無法涵蓋現代社會的本質,社會的發展需要精英社會、平民社會二者間的協作。由于各類因素,使得人之間的差異性存在,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公平無法實現,必須要正確明確在人類社會中差異屬于正常形態,差異化能夠使人們擁有豐富、不同、多樣的生活、思維、能力模式。和諧社會需要以教育為主,教師要培養學生成為幫助別人的人,這也是教育中的關鍵目標之一。為了培養能夠幫助別人的個體,需要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必須要提倡支持型教師,支持型同學。支持型教學環境必須要滿足品質教學、多元化教學要求。品質教學指的是深度、精致化的教學,通常情況下必須要具備優質教師、小班(人員為16人左右)、良好師生關系(課堂氛圍)、融洽的互動情景。同時在實際的教學中還需要融入大班、混齡教學為主。
多元化教學指的是,為學生提供多種教學內容,教學難度、方式、目標等,以此滿足不同學生的興趣,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為學生的人生規劃、職業選擇提供科學決策。不管學生做出何種選擇,在學生選擇過程中均能夠為學生提供豐富信息,使得學生能夠真正了解自身的需求,依據實際情況做出合理的測評,進而引導學生主動擔任社會責任。
參考文獻:
[1]徐恩秀,楊旻旻.應試導向教育現象的本質思考及可能出路[J].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04).
[2]周詳,齊文遠.法學教育以司法考試為導向的合理性——以司法考試刑法卷為例[J].法學,2009,(04).
[3]王博.教育的職業服務功能探究——以中國高等教育大眾化時代為背景[J].職教論壇,2012,(10).
[4]王策三.應該盡力盡責總結經驗教訓——評“十年課改:超越成敗與否的簡單評價”[J].教育科學研究,2013,(06).
[5]范海波,孫若鵬,魯明.基于成果導向教育理念的學風建設模式探究[J].黑龍江畜牧獸醫,2017,(12).
[6]戚業國.從發展觀的轉變看“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J].中國教育學刊,1998,(01).
(作者單位:仕誠興業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