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宏宇
摘 要:生態文明建設的本質就是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關系。以“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的關系為視角,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生態保護思想的演進經歷了從改革開放初期到上世紀九十年代的消費“綠水青山”來換取“金山銀山”、本世紀前十年的保護“綠水青山”來穩定“金山銀山”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恢復“綠水青山”來實現“金山銀山”的階段。三個階段的演進歷程說明,建設生態文明,實現可持續發展,必須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新理念,才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3 — 0040 — 03
改革開放之初,面對我國的生產力落后、科學技術不發達的局面,為加快恢復國民經濟和提高物質文明建設,不得不依賴大自然的資源要素來拉動經濟的增長。但經濟短期內的迅速增長是以高消耗、高污染為代價的,因此,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問題。上世紀80年代初,面臨十分突出的環境問題,我國將保護環境作為基本國策,強調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培育生態文明理念,努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共贏,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一個重大的科學論斷,進一步強調了新時代的“美麗”內容,指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是建設美麗中國、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一、消費“綠水青山”來換取“金山銀山”的階段
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黨和國家牢牢抓住恢復國計民生、實現經濟發展、提升國際地位的中心工作,充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的客觀優勢,通過物質生產勞動將能源優勢轉化為大量物質財富,實現經濟增長,改變了因長期戰亂而導致的經濟社會貧困落后的局面。在全力發展經濟效益、追求經濟速度期間,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但是,在過度追求經濟發展速度與經濟效益的同時,違背自然界的客觀規律、無視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忽視自然對人類社會的反作用,一味對自然進行過度開發與征服,人與自然的關系向著失衡的方向發展。特別是當時就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出“人定勝天”“向自然開戰”“與上天作斗爭”,在這種觀念的引導下,經濟的發展、物質財富的創造無疑是在犧牲自然、征服自然的基礎上實現的,例如,全國興起大范圍煉鋼導致了我國的森林覆蓋率降低,圍湖造田使濕地資源減少,肆意開墾造成水土資源的流逝以及土地沙漠化等。
改革開放初期,黨和國家日益認識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但在大力發展生產力、解決人民溫飽問題和滿足人民物質財富需求的背景下,我國的生態環境問題并沒有從根本上得到改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鄧小平同志在分析當時中國基本國情和具體實際的基礎上,強調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必須牢牢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為進一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我國通過不斷完善“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和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來提高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發展。與此同時,我們進入一種片面追求市場效率、經濟效益、發展速度的誤區,個別企業為了追求經濟效益,出現大規模的占用農業耕地的現象,一方面加劇了我國人均耕地面積少的情況,另一方面產生了一系列環境污染的現象,比如排放污水造成的水污染、釋放工業廢氣造成的空氣污染以及給耕地灌溉被污染水造成的土壤污染等。為此,鄧小平強調在經濟發展的同時提出要注重環境保護,做到污染防治,大力發展園林、綠化,逐步為人民生活創造良好生態環境。
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間,我國工業化發展迅速, GDP增速每年保持在9.7%左右,經濟發展保持高速增長的綜合態勢,但高度發展經濟所帶來的資源環境壓力也與日俱增,有數據顯示,“中國2005年生態環境破壞,資源消耗帶來的損失可以占到國民經濟總值的13.89%”〔2〕。粗放型經濟不可否認在一定程度上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進步,促進了經濟的增長,但造成的環境惡化問題更是不容忽視。在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下,經濟越發展,工業化的程度越高,資源消耗就越嚴重,環境壓力也就越大,人與自然的關系就越發不和諧。人與自然關系的進一步失衡,不僅威脅我們賴以生活的生存環境,而且反過來會阻礙經濟的可持續發展。1994年至1996年,江澤民同志相繼發表了有關人口、環境、發展三者之間關系的系列講話,認為實現經濟的發展要充分認識到人口、環境與發展之間的辯證關系,人與自然界的關系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賴以生存的生活家園,只有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促進和實現經濟發展、創造生產力。之后,江澤民同志在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進一步指出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強調要改變原有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走集約型的可持續發展戰略。
二、保護“綠水青山”來穩定“金山銀山”的階段
工業革命的迅速發展,在全球范圍內掀起了改良勞動生產工具、創新科學技術以追求經濟快速增長的浪潮。在大浪潮的席卷之下,世界各國相繼邁入追求高速發展的經濟實力競賽中,但單純的實現經濟線性增長造成了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這不僅成為影響發展中國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制約因素,也使發達國家面臨同樣的經濟發展難題。2002年在約翰內森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站在全球生態文明的視角下,強調社會進步離不開經濟發展,環境保護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條件,各國必須勠力同心,結合本國具體國情,理論指導實踐的基礎上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在全球范圍內的可持續發展。
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的改革開放時期直至21世紀初期,我國不論在恢復國民經濟、提高綜合國力還是提升國際地位上,都取得了顯著發展?!敖刂?009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從3645億元上升到335000億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從381元上升到25600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43元上升17175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134元上升到5153元,外匯儲備從1.7億美元上升到2.4萬億美元。 這些成就都要歸功于對生產力的大力推動和發展。然而,由于利益驅動、政績考核等各種復雜因素的影響, 一些地方出現了‘唯GDP傾向?!薄?〕在這種傾向的驅使下,片面追求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進一步凸顯,在人口基數大、自然資源相對匱乏、人均占有量不足的基本國情下,如果不從根本上改變“三高”的粗放型經濟發展方式,資源人均占有量將持續降低,環境問題必將成為在很長一個時期內制約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因素。
在分析研判改革開放前二十年片面追求經濟的高速發展造成的嚴重生態環境問題的基礎上,同時著眼于世界范圍內日益重視環境保護、強調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熱潮,我們國家逐步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關鍵因素,如鄧小平同志在國際普遍開始對全球環境問題加以反思的大背景之下,進一步繼承發展了毛澤東的生態思想,綜合國內外保護生態建設的大環境,提出了環境保護、造福人民的方針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生態思想;江澤民同志就人與自然的關系指出:“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同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改善生態環境和美化生活環境……努力開創生產發展、生活富裕和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薄?〕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上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強調要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統籌兼顧,指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是科學發展的應有之義。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之下,我們國家結合面臨日益加劇的生態環境問題,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黨的報告之中,提出為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必須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放在突出位置。
三、恢復“綠水青山”來實現“金山銀山”的階段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吸收并繼承改革開放以來生態思想的有益成果,總結我們國家在追求經濟線性發展時,日益出現的與生態環境之間不相協調的關系現狀,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努力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和諧共贏,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習近平總書記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形象比喻,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到了新的發展高度,不再單方面強調實現經濟效益、追求經濟發展速度,也不單方面創新生態理論觀念,而是實現理論與實踐同時發展,創新生態建設理論用以指導改變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實踐,在實踐基礎上反過來豐富生態理論思想。鑒于之前追求經濟發展帶來的生態環境問題、片面追求GDP的過程中付出了沉重的生態代價,我們黨吸取經驗教訓,充分認識到自然資源的有限性、稀缺性和自然規律的客觀性,認識到在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時必須充分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去認識自然、改造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但我們需要明確對自然界改造和利用的過程中的合理之“度”,需要限定在自然界自身的承載力范圍之內。否則,一味地去壓榨和征服自然界,量變達到一定的程度必將引起質變,導致人與自然不再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認識到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人與自然日益失衡的現象,并從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辯證關系去闡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以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生態內涵?!熬G水青山”是我們賴以生存的自然界,是為我們提供豐富資源的自然基礎;“金山銀山”是通過進一步開發利用“綠水青山”,在尊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進而實現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必須在適度的范圍之內,使其自然資源本身具有的使用價值在人類的勞動、交換、消費過程中創造新的價值,從而為我們社會創造物質財富。我們只有在適度的范圍之內、在尊重自然界客觀規律的基礎之上,發揮人類的主觀能動性,利用自然界豐富的自然資源,進而改造自然,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才能說“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5〕。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關系,事關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和“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 ,所以決不能以犧牲環境、浪費資源為代價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黨的十九大的報告指出,我國進入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懊篮玫纳钚枰卑ㄈ伺c自然的和諧共生,因此只有正確認識和妥善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才能實現我國經濟的長期性發展、可持續發展,所以黨和國家根據我國新時代的具體國情,提出要實現生態產品從量到質的飛躍,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人與自然是命運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人類只有遵循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6〕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貫徹我們建設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迅速發展帶來的物質文明現代化,還包括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文明現代化。為實現生態文明現代化,必須認真貫徹綠色發展、低碳發展的生態理念,自上而下的提高全民族保護生態環境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全國范圍之內增強保護自然的自覺意識。同時為進一步恢復生態環境,加快生態文明體制的改革,建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以法的形式監督、促進生態文明的改革和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格局。生態文明建設事關我國偉大夢想的實現,是利在千秋的關鍵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生態文明現代化不僅僅是建設美麗中國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必然要求。
〔參 考 文 獻〕
〔1〕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關于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N〕.人民日報,2014-07-11(12).
〔2〕王玉濤.循環經濟視野下的生態環境政策研究與案例分析〔D〕.山東大學,2011.
〔3〕陳東輝.改革開放以來黨的發展思路的轉變與生態文明建設〔J〕.重慶社會科學,2010,(05).
〔4〕江澤民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95.
〔5〕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34.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責任編輯:侯慶?!?/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