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競
摘 要:在網絡環境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必須與大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使心理健康教育的運用效率得到顯著提高。此外,還需要對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具體途徑和方法進行分析和總結以便能夠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高效開展,使大學生心理素質不斷得到提高。
關鍵詞:網絡環境;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3 — 0159 — 03
網絡在大學生的生活和學習中發揮著重要的影響,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方式以及人際關系交往等均造成了一定的改變。網絡本身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既存在有利的一方面,同時也會對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影響。為了使網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必須構建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
一、大學生行為模式和思維受網絡環境的影響
(一)大學生認知能力容易受網絡價值觀念的影響
網絡空間具有非常豐富的共享資源以及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大學生認知能力易受網絡價值觀念多元化的影響。由于具有對教育主體力量進行集成以及對各類教育資源進行整合的優勢,網絡對于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的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負面影響也廣泛存在,網絡上經常散布各種腐朽沒落思想和反動言論,會對大學生的認知產生不良影響。由于大學生尚未形成系統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欠缺政治鑒別能力,很容易受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思潮的影響,從而造成其道德觀、價值觀和人生觀偏離軌道,造成道德認知和價值取向的混亂,對于其未來人生的走向影響極為惡劣。
(二)大學生人際關系易受網絡交往對象的影響
網絡環境下非直接性交往取代了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直接性交往,網絡交往方式主要包括音像、圖片以及文字等。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容易促使不同性格不同背景和擁有不同喜好的人群聚集在一起。由于不存在利益糾葛,大學生在與網絡上結識的對象進行交往時不會有太多顧慮,能夠大膽敞開心扉傾訴自己內心的秘密,而且很容易引發共鳴并獲得交流對象的鼓勵和支持,這對于大學生排解內心的煩悶以及緩解心理壓力具有非常大的幫助。
但是網絡對象具有非現實性,大學生與交流對象之間缺乏情感體驗和真正的感性聯系,可能對學生造成一定的消極影響。近年來,網絡對學生的負面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網絡交往對象虛擬自己的身份騙取大學生財物、感情并對其進行錯誤引導,致使大學生蒙受經濟損失甚至誤入歧途、走向違法犯罪的道路,如各種網絡兼職;二是,學生醉心或者沉溺于與虛擬人物進行交流,致使其與老師同學之間的現實直接交往時間大大減少,影響師生之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和維護;三是,學生遇到挫折后習慣于從網絡中獲得安慰,久而久之易導致性格孤僻甚至產生厭世心理,如網絡成癮。此外,網絡交往的隨意性和去責任化會凸顯部分人群的自然屬性,使自身性格暴露在網絡環境中,導致部分居心不良的人趁虛而入,大大影響網絡交往的可靠性和安全性,甚至會導致大學生對世界對社會產生敵意,引發更多的心理問題和疾病。
(三)大學生心理發展易受網絡時空環境的影響
人們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況受所處時空環境的影響,網絡世界的虛擬性也會對大學生的行為模式和心理狀況產生影響。在虛擬網絡環境中人們的心理狀態以及個性特征即為網絡心理。大學生在網絡環境下的心理發展表現為從眾性與自主性并存、創造性與批判性并存、波動性與穩定性并存的特點。大學生更加崇尚自由與個性的追求,而網絡環境的存在使大學生的自我意識大大得到了強化,同時也使其民主觀念和平等意識得到增強,但是網絡環境中監督的缺失也造成大學生各種行為的隨意性和放縱性。網絡環境下大學生的行為可能與現實中的行為大相徑庭,此即為網絡的去抑制性,能夠使個體內心深藏的想法和意識得到表達和顯現,使內心郁悶得到排解而獲取心靈上的放松,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部分大學生沉迷于網絡世界中難以自拔,無法辨別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導致認知出現混亂并造成不當行為的產生,引發嚴重的行為偏離和心理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受網絡環境的影響
網絡心理健康是新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發展的必然產物,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必然成為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途徑。
(一)網絡使教育方式和途徑得到拓寬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通過老師面對面咨詢以及心理講座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進行,網絡的發展則突破了時空界限,使心理教育工作開展受空間和時間的限制逐漸減少并使其開展難度得到降低。心理健康教育者能夠通過網絡向學生講解心理健康知識,幫助學生培養積極樂觀的心態。同時,大學生通過網絡可以隨時查找和獲取各種自身所需的心理健康知識和資料,接受在線心理輔導和心理問題咨詢,使自己的心理問題及時得到解答,防止問題不斷積壓給學生造成沉重的心理負擔。部分性格內向學生不愿意面對面地與心理老師進行溝通,而網絡的出現則恰恰能夠解決這一難題,具有顯著的優越性。
(二)通過網絡進行教育資源整合,可獲取海量信息
教師講授和書籍閱讀為傳統心理教育的主要模式,這種教育模式只能為群體提供知識而無法很好的滿足個體需求。通過網絡則可以有效連接各種心理健康教育資源,將各種資源進行整理使之形成龐大的信息庫,使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獲得豐富,對于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合力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網絡還可以將動畫、影像、圖片和文字相結合,使知識變得更加有趣和生動形象。通過網絡,大學生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能夠保持密切聯系,并利用不同方法多角度地獲取和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并就相關問題展開討論。
(三)網絡使主動功能得到調動,使教學效果得到提升
互聯網具有容量大、虛擬性和新奇性、便捷性的特點,因而對大學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通過網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必能夠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應用多媒體集成技術和超文本檢索方式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獲取大量信息,而且由于存在互動性、平等性、虛擬性和便捷性的特點,能夠使大學生的學習熱情得到激發,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學生可以通過各種社交軟件就相關心理問題展開討論,能夠實現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的平等交流和互助,從而使心理教育的功能得到顯著增強。
(四)通過心理動向傳遞使預警功能得到增強
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大學生出現心理問題時通常閉鎖自己的世界不愿意向老師或者同學傾訴,教師也沒法及時給予學生心理疏導,容易造成學生心理問題加重。網絡的開放性、匿名性和虛擬性則為大學生排解內心的苦悶提供了重要的渠道和空間。在網絡空間中,大學生能夠毫無顧慮的表達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將自己內心的苦悶釋放出來,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則能夠通過網絡了解學生的心理動態,及時掌握大學生當前的整體心理情況,發現問題以便及時采取針對性解決措施,根據具體問題及時進行化解、溝通和引導,可有效提升工作效率,對于改善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提升和完善大學的心理素質具有重要意義〔1〕。
三、網絡環境下如何進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據非常重要的地位,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充分利用網絡,使其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同時還需要積極開拓新思路,尋找新方法,推動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不斷完善。
(一)充分發揮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合力作用的影響
結合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對其心理素質進行培養,使大學生的心理機能得以提升、同時開發心理潛能,從而使大學生的個性以及整體素質獲得提高即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能夠進行面對面交流,方便教育工作者更加深入的了解和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學生存在抑郁癥、強迫癥等較嚴重的心理問題時,可以循序漸進的引導學生,使其心理問題不斷弱化。高校在開展大學生心理教育工作時必須結合學生的個性以及發展特點將傳統心理健康教育與網絡相結合,使兩種不同教育模式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優勢互補更能取得顯著的教育成果〔2〕。
素質教育不單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兩種教育相結合既能夠幫助學生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同時還能夠推動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在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時必須同時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的內容滲透到心理健康教育中,了解和感知學生的氣質類型、能力特點以及性格特征,有針對性的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采用靈活的教育教學模式對學生心理健康進行引導以使其向健康方向發展〔3〕。
(二)推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系統化
實施網絡心理健康教育不但需要構建全方位、立體式的教育模式同時還要求教育工作者以科學的教育理念作為指導,增強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推動教育工作的良性健康發展。著力加強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的建立,使之成為吸引大學生目光和注意力的重要媒介,從中獲取自己所需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二是,開展網絡心理測試和網上活動,通過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豐富大學生對于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和掌握。三是,推動網絡心理咨詢模式的開展,通過計算機網絡向進行心理問題咨詢的人員提供綜合信息服務,此種咨詢模式不受時間以及空間的限制,優勢明顯。四是,推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課程的開展,方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需求有選擇性的進行學習,推動自身知識體系的合理建構〔4〕。
(三)重視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培訓
開展網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僅要扎實掌握心理健康基本理論,同時還要熟練掌握網絡技術,使心理健康教育以更加豐富生動地形式得到大學生的關注。建立具有豐富專業知識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隊伍,經常組織教育工作者進行學術以及業務方面的交流,使工作者的專業知識得到豐富和完善,同時通過相關培訓不斷提高其專業技能和專業素養以及業務能力和水平,推動心理健康教育的順利高效的開展。
(四)提升學生網絡認知水平
大學生是網絡信息的受眾主體,因此,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須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升網絡認知能力。有效辨別網絡中的信息真偽、增強學生利用網絡自我教育的能力,從而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實現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深入。
結語:
心理健康教育對大學生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完善和重塑具有非常重要的促進作用,必須引起足夠的重視。網絡發展的日新月異對大學生人群的日常學習、交往和生活均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必須充分利用網絡并通過構建網絡環境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多途徑、多形式、高效地開展,推動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不斷完善以及群體的持續發展。
〔參 考 文 獻〕
〔1〕沈曉梅.構建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中國青年研究,2012,(01):113-116.
〔2〕陸建蘭,李憲倫.網絡話語影響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新模式探研〔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01):69-71.
〔3〕劉小青,蔣常香,毛莉婷.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發展趨勢及其研究對鞋〔J〕.職教論壇,2012,(29):50-52.
〔4〕郭英君,舒娜.網絡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的構建〔J〕.內江科技,2012,(10):107-108.
〔責任編輯:譚 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