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莎
摘 要:中國夢是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進一步確立了全民族實現中國夢的主題,實現13億追夢人實干興邦的戰略,我們必須將中國夢與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充分融合,激勵廣大青年學子擔負起民族振興的偉大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本文通過對中國夢背景的解讀,分析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與中國夢的辯證邏輯,得出中國夢是新時期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并發揮著重塑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精神支撐功能。
關鍵詞:中國夢;理想信念;教育;融合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 — 2234(2018)03 — 0049 — 03
隨著歷史車輪的不斷向前推進和發展,世界各國及地區在全球化趨勢下走向一體和多元并存的格局,不同文化與思潮既相互交融,又彼此滲透或侵襲,這一過程中所產生的種種社會負效應接踵而至,進而影響到當代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良好形成。所謂理想信念缺失的信仰危機,正是上述現象的特殊反映。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新時期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為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注入了新的精神和力量,也對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正因為注入了中國夢的精神元素,促使當代大學生明確所擔負的民族復興傳承者與和諧社會構建者的神圣職責,從而通過自身全面發展來為實現中國夢的偉大理想信念努力奮斗。
一、中國夢: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夢想是人們對于美好事物的一種憧憬和渴望,承載著對未來美好愿望的達成。五代時期,王定保撰文道:“雖限山川,常懷夢想”;明朝高啟在《詠隱逸·盧鴻》中也表達出:“開元始求治,賢哲勞夢想。”回顧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從“中體西用”“百日維興”“五四運動”至新民主主義革命、中華民國的建立,到現代化新中國的繁榮富強,中國人在毛澤東的那首“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詩句中逐步“夢想成真”。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中國夢的提出正是緊扣時代發展脈博,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為宏大目標,繪制億萬中國人努力追尋的夢想。正如北京大學程美東等學者認為的“中國夢的實現在于促進國家、民族、社會及個人的多維發展”。無論面臨怎樣的困難險阻,中國夢都激揚人們百折不撓,永不放棄,奮起戰斗的勇氣和決心。習總書記在寄語北大學子時,將中國夢與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緊密相聯,回信中寫到“中國夢是國家夢、民族夢,也是包括廣大青年在內的每個中國人的夢”,希望青年大學生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和民族事業中,為實現中國夢奉獻智慧和力量。由此,中國夢而成為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中國夢:重塑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缺失的精神支撐
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理想信念就是對未來的向往和追求,是其思想境界中奮發向上,實現目標的集中體現。美國詩人惠特曼曾經說過,“沒有信仰,就沒有名符其實的品行;沒有信仰,甚至更不可能有名符其實的精神家園。”然而近年來,各種文化思潮洶涌而來,多元化網絡信息充斥,貪腐問題成風,給當代大學生帶來了嚴重負面影響,他們開始對祖國發展信心不足,對社會主義前途消極懈怠,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扭曲,理想信念出現迷茫困惑、失衡甚至失落現象,概括起來主要表現如下:
一是理想信念功利化。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汲取國外優秀文化成果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腐朽思想的侵襲,其中尤為突出的是計劃經濟在向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功利主義盛行,這給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帶來極大的沖擊和挑戰。原本追求集體主義、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卻在市場經濟浪潮中失去了生命力。大學生按需分配工作的鐵飯碗格局被打破,雙向選擇的背后逐步使用人單位占據主動權,指標有限條件下造成百萬大軍面臨待崗失業;大學期間,為信仰馬克思主義而入黨也竟成為部分學生進入職場前的資本跳板,而缺乏理想信念的執著和真誠;甚至為學校、同學服務的大學生各種社團組織由免費義務性走向收費會員制,甚至部分大學在競選學生會主席時,相繼傳聞動輒數萬元競選費。正如艾倫·布魯姆所說的,“我們的欲望成為一種我們必須尊奉的神諭圣言……”當代大學生的崇高理想信念追求已開始迷離流失,圍繞“利、權、名”謀取私利,獲得地位,追逐名譽成為他們其中部分人群孜孜不倦的奮斗目標和理想追求。
二是理想信念相對化。全球化趨勢使我國逐漸融入世界的同時,又必須面臨多元文化及價值觀的沖擊。“自由、民主、人權”成為現代社會維系民生問題和構建和諧的基本準則,與之相伴生的是西方相對主義思潮興起。“每個人都可以自由選擇和確定自己的理想,自由地追求和判斷自己心中的價值”成為這一思潮最為典型特征。受此影響,當代大學生推崇西方文化,新年不如圣誕,情人節勝于七夕,端午重陽也次于感恩節,這些中國傳統佳節氛圍的遺失背后折射出理想信念的動搖。普遍的價值理想與終極完善生活不再是當代大學生的目標追求,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最高理想也隨之逝去。崇尚個人主義,追求隨心所欲,追逐個性化成為當代大學生價值追求,理想信念也轉變為個人欲望的表達與自我價值的實現。他人或社會僅被部分大學生當作謀取成功的工具和手段,個人的理想和信仰成為他們精神世界的主導,從而滋生了當代大學生享樂、頹廢思想以及腐朽沒落的生活方式。
三是理想信念虛無化。中山大學張艷新指出,虛無主義對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影響至深,因為虛無主義消解了人們終極理想價值。受限于虛無主義,“一切皆空”成為部分大學生認知的邏輯起點,由此在現實生活中失去目標和方向。然而,理想信念的虛無化不止于虛無主義,更在于理想信念教育本身的虛無性。首先,理想信念教育目標大而空,偏重社會及政治理想,而忽視個人理想,缺乏針對性和時代性;其次,理想信念教育內容過于理論化,而遠離當代大學生的生活世界,缺少對現實問題的反思、引領及解答;再次,理想信念教育形式以說教為主的常態化,教育方法單一,注重單向灌輸而忽視人文關懷;最后,理想信念教育評價表現應試模式下的考核或考試,而不關注身體力行的社會實踐。如此以來,讓本應具有生命力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缺乏說服力,從而降低了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最終導致當代大學生認知與認同的分裂,理想信念走向失落和虛無。
為此,習近平總書記引用《尚書·周書》:“功崇惟志,業廣惟勤”來鼓勵廣大青年一定要堅定理想信念。理想與信念是構筑當代大學生信仰的兩個基本單元,共同致力于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在奮斗目標上集中體現。如何理解中國夢與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有機融合,需要分析夢想與理想信念之間的辨證關系。理想緣于夢想,是對未來事物有根據的合理想象,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理想是指路明燈。沒有理想,就沒有堅定的方向;而沒有方向,就沒有生活。”理想與夢想既來源于現實,又高于現實,它們都是未來的圖景,并且通過一定努力,將來都有可能變為現實。而信念是人們在一定認識基礎上形成的,是對理想與夢想堅信不疑,并身體力行的態度,它是認識、情感與意志的統一體。
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冷溶曾在《人民日報》上刊文,“中國夢不僅僅是理想、是目標,也是現實”,因為中國夢立足于“兩個百年”“兩重任務”,是振興中華的探索之路,是經過社會變革和歷史積淀的發展之夢。習近平總書記曾講道,“沒有理想信念,就會導致精神上‘缺鈣”。中國夢成為新時期當代大學生構成自我精神世界的重要方式,是理想信念的精神基礎和行動力量。當代大學生有了這樣的精神支撐,就能在瞬息萬變的功利社會中守住自我;就能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不迷失自己,無論身處何地都能保持中華民族的崇高氣節;有了這樣的精神支撐,就有了實現“中國夢”的“價值取向”和“追求遵循”。
三、中國夢: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實施的動力導向
理想信念是一個社會、一個時代發展的動力或精神支柱,它將人們的力量凝聚在一個奮斗目標上,使其各盡所能推動社會進步和時代發展。當代大學生是社會和時代的脊梁,他們理想信念的動搖與失落直接關切到一個民族的興衰成敗。早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發〔2004〕16號)就指出,“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對大學生進行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教育,積極引導他們不斷追求更高目標,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確立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念。2016年12月4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6〕31號)指出,“強化思想理論教育和價值引領,要著眼于提升師生思想政治素質,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要引導師生深刻領會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
所以,理想信念教育在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正是如此,中國夢詮釋了當代大學生的人生理想,使他們更為清晰地認識到自己所擔負的歷史使命與責任,正如習總書記所言“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信念蘊含著實現中國夢的任重而道遠。
(一)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教育事關民族復興的傳承
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無數有志青年懷揣那時的“中國夢”,用革命的斗志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書寫一幕幕腥風血雨和波瀾壯闊的中華民族獨立自強的歷史。在那個時代,一批又一批的熱血青年投身于中國革命事業,這其中大學生群體成為革命的先導力量,開創起救亡圖存的民族偉大復興之路。建立中國共產黨,掀起五四運動,傳播社會改革先進思想,舉起反軍閥反列強的革命大旗,積極支援抗日戰爭,大學生成為執著堅守馬克思主義道路的忠實者和實踐者,他們用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去圓“國家統一,民族復興”之夢。當代大學生既是“中國夢”的繼承者,更是傳承者。先前的歷史賦予那時大學生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國的夢想;而今的大學生又將繼往開來,將革命的精神運用于祖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重新挑起重擔,踏著改革的春風和所學的科學知識積極迎接“中國夢”新的使命,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開展小康社會建設這個宏偉目標快速前行。
(二)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教育事關和諧社會的構建
無論是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功利化,還是理想信念的相對化,都流露出當前社會不和諧因素的生成及負面影響。而如果忽視了理想信念教育,更有可能讓大學生群體成為不和諧因素的制造者和傳播者。習總書記講,“夢在前方,路在腳下。自勝者強,自強者勝。”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教育正是指導當前大學生要擺脫功利思想,科學理解和追求“利、權、名”可取之道。即便在人生遇到挫折與坎坷時,也不能隨意放棄堅守的理想和信念,要懂得“人生之路,有坦途也有陡坡,有平川也有險灘,有直道也有彎路。當代大學生面臨的選擇很多,關鍵是要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來指導自己的選擇。”新時期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教育在弘揚和培育當代大學生民族精神的同時,更重在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積極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的傳統美德,讓他們認清自己的人生方向和目標,最終成為和諧社會的構建者。
(三)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教育事關大學生全面發展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關涉每一位中國公民的夢想及理想信念,這其中又特別是大學生群體。當代大學生是未來社會發展和民族振興的中堅力量,中國夢的實現利益于他們全面發展。長期以來,理想信念的虛無讓部分大學生失去了“舍小我顧大我”,“舍小家顧大家”的集體主義理想,那是因為理想信念教育的空泛性和不切實際性,沒有將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個人發展夢想與國家發展夢想辯證統一。而中國夢的提出,讓當代大學生更為理想個人理想信念與社會理想信念、個人發展夢想與國家發展夢想是一脈相承,相互促進的。中國夢是每一位公民夢想的聚集與合力,需要通過不同群體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具體到當代大學生群體身上,便是成才夢,所要達到的目標就是促進自身全面發展。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談到的,“學如弓弩,才如箭鏃”。學問的根基好比弓弩,才能好比箭頭,當代大學生只有依靠扎實的知識、廣博的見識才能在未來的工作崗位上發揮才智,用青春和熱血更好地建設美麗的家園,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所以,中國夢的理想信念教育要以大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強人文素質和科學精神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協調發展,引導大學生勤于學習、善于創造、甘于奉獻,鑄就理想信念、掌握豐富知識、錘煉高尚品格,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參 考 文 獻〕
〔1〕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中發〔2016〕31號)〔R〕.2016-12-04.
〔2〕習近平.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7.
〔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4:154.
〔4〕曹夢晗.試析中國共產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的實踐路徑——學習胡錦濤主席在建黨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法制與社會,2011,(28).
〔5〕馬靜.十字路口的國家路徑選擇:美國夢?歐洲夢?還是中國夢?——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趙汀陽〔J〕.人民論壇,2011,(18).
〔6〕季明.“中國夢”的價值訴求——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重大意義〔J〕.理論學習·山東干部函授大學學報,2013,(08).
〔7〕張瑩.“中國夢”的凸顯與重塑——對新世紀以來中國電影國家形象建構的再思考〔J〕.文藝評論,2011,(11).
〔8〕張頤武.“中國夢”:想像和建構新的認同——再思六十年中國電影〔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5).
〔9〕韓喜平,尤緒超.高校思政課教師的“中國夢”擔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03).
〔10〕田小平,儲德武.“中國夢”報道如何做出“地方味”——從廣州日報“中國夢”報道看如何做有特色的主流新聞〔J〕.新聞與寫作,2013,(07).
〔責任編輯:侯慶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