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 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幼兒語言的發展與其情感、經驗、思維、社會交往能力等其他方面的發展密切相關,因此發展幼兒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各領域的教育,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區域游戲服務于課程,立足于課程,是幼兒學習、交流的一個重要游戲形式。區域游戲和主題的整合有利于主題教學的實施和內容的擴展;區域游戲和區域游戲的整合有利于幼兒主人翁意識的提升、自主性的培養以及興趣的保持;區域游戲中材料和材料的整合有利于幼兒創造力的提高;區域游戲和常規管理的整合,有利于幼兒自我約束能力的增強。通過區域游戲中的巧妙整合可以激發幼兒的游戲興趣,提高幼兒的自主性以及主動探索、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區域游戲不是獨立的教育活動,是幼兒園整體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合理地將主題活動和區域游戲進行整合,可以起到鋪墊、暗示、延伸等教育效果。
結合主題內容,將區域游戲和主題內容進行整合,可以依據主題目標,根據近期開展的主題內容、班級幼兒特點安排相應的區域,提出適宜的要求。例如,在大班開展“會飛的昆蟲”主題活動時,科探區投放了各種各樣的昆蟲標本,幼兒可以使用放大鏡觀察不同昆蟲的身體構造和外觀特征,幼兒不僅了解了放大鏡的使用原理,而且對昆蟲的外觀和構造也進行了觀察和探索。美工區投放了不同的材料卡紙、紙盤、輕黏土等,幼兒用對折剪、對稱印染、搓捏揉、繪畫等方式制作各種會飛的昆蟲來裝飾班級。語言區投放了各種各樣的昆蟲圖片,除了會飛的昆蟲外,還延伸了爬行的昆蟲,讓幼兒對照圖片進行交流認知。在延伸活動中,他們遇到問題,或求助同伴或求助老師,鍛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主題內容,將主題進行糅和,使之變成一個大情境,為幼兒提供整合的游戲背景。例如,大班主題活動里有認識景區門票、設計門票、認識車票的內容。根據這幾個主題內容,教師設置了“車站”的情境,將建構區和這個情境相融合,美工區提供建構材料,表演區和語言區提供道具、服裝,然后在建構區搭建車站,幼兒自己討論火車站的形態,如:車廂、安檢、餐飲、醫療、售票檢票、VIP座位以及語言區的安全標識公示、各種門票等。在這個情境中,幼兒有經驗回憶的再現,有創造力和想象力的迸發,有語言的交流和同伴的互助協作。
大班幼兒的動手能力較中、小班有了很大的進步,自主性也逐漸由弱變強。在區域游戲和區域游戲的整合中,幼兒的討論以興趣為主,他們能夠為區域服務,為區域提供各種輔助材料,還可以創造性地將不同區域中不同材料的玩法進行整合。
大班幼兒的各方面能力都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他們逐漸獨立自主,在材料的投放中的參與度大大提高了。他們可以根據自己商討的結果,為游戲添磚加瓦。材料的整合既體現了教師的智慧,也促進了幼兒多元游戲思維的發展。下面以美工區為例:
1.當美工區遇到了建構區
美工區可以為建構區提供裝飾性的材料,如:立體房屋、各種由紙盒和瓶子制作的交通工具、指示標志、馬路等。亦或是提供搭建材料,例如,教師設計的是用拼插紙板來進行搭建,那么根據本班幼兒的情況,幼兒可以在美工區中對紙箱進行剪、貼等改造,自制拼插紙板。
2.當美工區遇到了表演區
表演區里的一些道具都可以用易拉罐、牛奶瓶、紙箱、卡紙、報紙、瓶蓋等進行制作。例如,表演區中的故事小書、人物形象,可以由幼兒自編自畫、自導自演,幼兒用自己制作的道具進行表演才更有成就感。
3.當美工區遇到了所有區
每個區里的進區標識、區域環境都可以交給美工區,幼兒自由結伴設計自己想要的區域標識和環境。例如,區域環境布置中,有一組幼兒在科探區討論他們所希望的科探區是什么樣子的,男孩們覺得科探區應該是神秘的。于是,大家商量用廢舊的玻璃瓶涂上顏色,然后掛在墻上,每個玻璃瓶的瓶口還要用衍紙做出像煙花一樣絢麗的光圈。
除了材料的供給,還有玩法的創意整合,同樣的材料在不同區域中的價值不一樣。以其中個別區域舉例說明:
1.當益智區遇到了表演區
大班幼兒對數的認知和使用有了一定的經驗,幼兒在情境活動“醫院”“菜場”“車站”中,可以使用益智區投放的錢幣、密碼換算、人體奧秘的探知、一日食物營養小貼士等材料。
2.當科探區遇到了自然角
為了讓自然角的澆花變得更有意思,可以將科探區的拼插管道和澆花整合起來,幼兒在完成拼插后,通過澆花時的水流速度來觀察管道的長短、接口的朝向對水流的影響。另外,科探區的飲料瓶壓力游戲,也可以用于澆花,在多個瓶子的瓶蓋處分別戳大小不同的洞,通過擠壓瓶身澆水,感受手勁壓力大小和水流速度的關系。自然角是一個天然的觀察室,幼兒還可以帶著各種各樣的放大鏡去探索在不同的鏡片下,植物葉子的紋路、根的形態以及花朵里的花蕊、花柱等。
幼兒的規則意識及執行規則的能力是社會性適應中極其重要的內容,是幼兒學習、生活的基礎與保證。在區域游戲中,參與規則制定和常規管理,可以培養大班幼兒的規則意識,讓他們成為規則的主人。
引導幼兒參與各個區域游戲的規則制定,從進區、如何游戲、區域結束這幾個方面入手,帶領幼兒分組進行討論。討論結束后,幼兒將自己討論的結果在規則板上用標記、圖案等方式記錄下來。
1.進區規則
幼兒通過在規則板上畫一定數量的小人,提醒同伴該區域可以同時進入的人數。美工區的幼兒在進區規則中畫了兩張桌子和桌布,還在桌子和桌布的前面標記上數字,意思是進美工區之前,要將兩張桌子拼起來,再鋪上桌布,這樣才能選擇材料進行游戲。
2.游戲的規則
例如,語言區的幼兒在規則板上畫了一個小女生,然后在她嘴巴那里畫上了“×”,意思是游戲的時候不要大聲說話。還有一位幼兒畫了一個房子,在房子里面畫了一個小男孩,我就問他這是什么意思,他告訴我這說明看書要在房子里面,不能跑來跑去。另外,這位幼兒還畫了柜子和書,我問他這是什么意思,他說看完書要放在柜子里面,不要隨便亂放。在美工區的規則板上,幼兒畫了簍子,里面還裝了彩紙,意思是選擇材料的時候,要用簍子去取材料。還畫了桌子,桌子上面有很多東西,意思是在美工區做東西,要放在桌子上面制作,不能放在地上。還有一位幼兒畫了臉和嘴巴,他告訴我意思是在美工區時,不能大聲講話,可以小聲討論。諸如此類的規則制定,幼兒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達約定并參與其中。
3.區域結束規則
在美工區的規則板上,幼兒畫了筆筒和毛筆,意思是毛筆用完了要放到筆筒里面,不能隨便亂放。幼兒畫了桌布、桌子、柜子,意思是做完手工之后,記得要把桌布給疊起來,然后放在柜子里面。其他區域的幼兒也在規則板上畫了音樂的標志和玩具柜,意在告訴大家聽到音樂就要收拾玩具。還有的畫了好多小朋友,而且每個小朋友手上拿的玩具不一樣,表達的是大家要一起收拾,合作分工。
為區域游戲保駕護航的是良好的常規,有了良好的常規,區域游戲才能正常進行。教師可以將常規養成和常規管理在區域游戲中進行整合,提高幼兒的自我管理能力,激發幼兒的主人翁意識。
1.幼兒自主管理常規
幼兒自己制定了規則后,當游戲過程中有幼兒不守規則、不按商定的規則游戲時,其余幼兒就會第一時間發現并向他提出意見,以保證游戲的正常進行。如果在多次提醒后,違反規則的幼兒仍然沒有遵守規則,其他幼兒會采取請教師介入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使幼兒深深地感受到違反規則給游戲帶來的困擾。
2.教師借助區域管理常規
教師靈活地運用在區域游戲中觀察到的幼兒游戲情況,捕捉有價值的教育信息,和幼兒進行交流和討論,引導幼兒感受游戲規則對游戲正常運作的重要性。另外,要巧妙地使用區域游戲管理常規。面對違反游戲規則的幼兒,在同伴屢次提醒、教師引導未果的情況下,教師可以暫停他的游戲權利,或者調換他的游戲區域,以達到管理的效果。
區域游戲的整合,為幼兒提供了多維度的活動空間,使幼兒的主體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發揮,從不同角度促進了幼兒的情感、態度、能力、知識、技能的發展;區域游戲的整合,讓幼兒在區域游戲和主題活動,區域和區域之間,幼兒和區域的相互作用中,不斷地自我觀察、自我探索、自我體驗、自我發現、自我認知、自我建構,從而達到生成整合性區域活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