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遠軍,萬寶林,王丹丹,謝剛生
(1. 廣東省國土資源技術中心,廣東 廣州 510075; 2. 廣東南方數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廣東 廣州 510665)
加強測繪地理信息工作的統一監管與服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賦予各級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要職責,是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貫徹落實十八大、十八大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測繪工作依法行政的具體要求,對優化、整合與共享測繪地理信息資源、加強地理信息市場監管、提升測繪地理信息公共服務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
廣東省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和前沿陣地,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迅速,取得的成效顯著[2]。廣東省級基礎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已正式開通運行,21個地級以上市全面建成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數字縣區”“一村一鎮一圖”和“海洋測繪”進入全面建設階段,測繪地理信息服務已逐步從城市延伸到農村,從陸地向海洋邁進,省、市、縣、鎮和村五級地理信息互聯共享穩步推進,測繪地理信息成果正廣泛服務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各領域[3]。
廣東測繪地理信息事業取得大發展的同時,也面臨著種種挑戰。一是面對開放活躍的測繪市場,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全面監管體系,重復測繪、超范圍測繪、項目不備案、成果不匯交等違反測繪法律法規的現象,與低價惡性競標、產品質量低劣等擾亂測繪市場的行為時有發生,卻沒有及時有效的發現與處置手段[4]。二是面對社會各行業對測繪成果旺盛的需求,缺乏一套能方便服務對象、監管對象辦事的服務體系[5]。測繪資質辦理、測繪信用、項目備案、成果匯交、質量監督、成果發布、申請使用、成果審批、成果提供等環節,沒有形成數據標準統一、業務內在聯動、服務環環相扣、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體系[6]。三是面對測繪地理信息工作依法行政、科學決策的強烈需求,缺少以地理空間數據為支撐、結合測繪業務數據、在業務辦理與管理決策過程中可提供快速精準決策的智能化支撐工具[7]。
為此,本文針對廣東測繪地理信息監管與服務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綜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立足“以圖管測”的理念,按照“管理即是服務、服務即是管理”的總體思路,建設廣東省測繪地理信息監管與服務平臺,以提升廣東測繪監管與服務保障能力[8]。
圍繞上述現狀需求,廣東省立足 “以圖管測”的理念,歸納梳理出“測繪單位—測繪項目—測繪成果”三者有機關聯的監管服務主線,以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成果為支撐,通過集成分布式地理信息資源,建設面向省、市與縣三級互聯互通平臺。
平臺總體架構以測繪相關法律法規和信息化安全體系為保障,主要由基礎層、數據層、服務層和應用層4部分組成,如圖1所示。
基礎層為測繪監管與服務平臺的建設和運行維護需要使用的計算機軟件、硬件設備,是測繪監管與服務平臺建設的基礎。
數據層是測繪監管與服務平臺實現監管和對外提供服務的基礎,在邏輯上分為監管空間數據庫與業務數據庫。二者通過建立內外聯動的關系模型形成一系列實體、視圖的有機集合,來實現數據內部高效聯動[9]。
服務層負責平臺各類業務邏輯的實現,是客戶應用端與監管綜合數據庫間的橋梁紐帶。平臺服務層包括業務辦理服務、數據交換服務、在線地圖接口服務、空間決策支持服務與信息發布服務。通過建立滿足WMTS、WFS標準規范的模塊[10],實現平臺與廣東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各類地圖資源的共享利用。平臺提供相關的業務信息與各類空間信息資源的發布、檢索,信息通過門戶網站系統統一對外提供服務[9]。
應用層是用戶與平臺的交互界面,由一站式對外服務門戶與內部聯動監管系統組成。用戶通過門戶網站能夠一站式檢索到測繪成果目錄、業務申請辦理狀態、測繪市場動態等信息。測繪職能部門通過平臺實現測繪業務辦理的輔助決策及測繪項目的全流程動態監管[11]。
1.2.1 數據內容與組織
平臺采用統一的數據模型和標準規范,圍繞測繪單位開展項目產生成果的主線,通過收集、抽取、整合與接口訪問等多種信息采集方式,構建多源、多時態、多尺度的數據資源中心[12],如圖2所示。
1.2.2 業務數據邏輯關系
平臺業務數據抽象為測繪單位、測繪項目和測繪成果3部分,三者互相關聯,形成平臺業務數據邏輯關系結構,如圖3所示。
測繪單位信息包括測繪單位的資質、信用及市場活動等,測繪項目信息包括項目備案、項目來源及質量檢查等,測繪成果信息由成果目錄、成果利用及匯交等信息組成。
測繪單位為測繪項目的備案實施提供資質、信用信息,測繪項目則為測繪單位的資質年度注冊及變更、信用維護提供市場活動信息作為參考依據,測繪單位利用測繪成果數據需要提交數據申請,測繪項目實施完成后進行成果匯交,而測繪成果則為測繪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成果數據支持[13]。
1.2.3 數據獲取方式
平臺數據獲取方式可概括為橫向平行系統整合、縱向垂直系統整合2類。
橫向平行系統數據整合主要指與廣東省國土資源廳電子政務系統、網上辦事大廳的數據交互,平臺通過服務接口推送方式實現與橫向系統數據間的融合[14]。縱向垂直系統間數據的獲取方式主要是與國家測繪地理信息行政主管部門垂直系統的數據共享,包括在廣東從事測繪活動的作業單位資質、信用評價信息,以及市、縣測繪業務辦理所形成相關信息的獲取。
在應用體系建設方面,平臺圍繞2條主線,即服務、監管體系展開,主要功能結構如圖4所示。

圖4 平臺主要功能結構
服務體系以統一的對外服務門戶為主體,提供信息查詢、業務申請、資源下載等功能,方便服務對象、監管對象辦事。而監管體系則以服務于政務辦公的決策支持系統為核心,提供業務辦理輔助決策、業務流程監管和統計分析等功能,為行政主管部門科學、精準決策提供支撐。
多元化的測繪地理信息監管服務是測繪監管建設的主要目標。多元化的信息服務表現為:信息內容的多元化,包括成果目錄數據、測繪資質數據、信用信息評價信息、測繪項目信息等;信息服務方式的多元化,包括數據瀏覽、網絡直連、接口調用、數據抽取等方式;服務對象的多元化,包括政府部門、企業、團體與公眾。開展測繪監管與服務平臺建設,應結合廣東省情況,以信息內容、服務方式、服務對象等方面為切入點,開展廣東省測繪監管信息的多元化應用研究,提供全省測繪數據的多元化應用。
本項目運用智能化、可視化自定制的表單構建技術,提供可視化的界面設計方式,可定制表單中任意數據的讀、寫、隱藏,對數據的訪問權限進行有效的控制,達到了所見即所得的表單設計效果,平臺中涉密測繪成果的申請、地圖審核、項目進度上報等業務的表單都通過該技術構建。采用該智能化表單設計器進行構建,不僅能面向多層面、多用戶,滿足不同用戶對監管表單的不同需求,而且能適應今后測繪監管業務的變化,針對省、市、縣三級用戶的需求,可以進行人性化的定制服務。
地理商業智能(LBI)結合地理信息系統技術和科學分析算法來處理現有空間和屬性數據,并將其轉換成知識、分析和結論,使各級決策者獲得知識或洞察力,促使他們作出更有利的決策,是提高測繪服務智能化水平的重要技術。測繪監管與服務平臺基于地理商業智能技術,從不同運作系統的數據中提取有用的數據并進行清理,以保證數據的正確性,平臺通過該技術將業務沉淀、分布式集成、在線調用的各種數據進行抽取、轉換、裝載,形成了統一的測繪監管資源中心,并實現了基于測繪成果、測繪項目、測繪單位的匯總分析,構建了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分析、資質單位地理分布一張圖等應用,為測繪管理部門提供了輔助決策手段。
廣東省測繪地理信息監管與服務平臺作為全國第一個省級測繪監管平臺,于2016年建設完成了基于同一測繪監管資源中心的門戶網站和決策支持系統。如圖5所示,對外門戶網站提供了業務在線辦理的便捷服務,促使行政相對人利用門戶網站進行業務辦理,在業務辦理的過程中收集匯總各類信息,包括空間位置信息、項目信息等,進而為監管提供基礎數據,結合技術手段發現重復測繪、沒有備案、備案不完全、超資質測繪、無資質測繪等測繪違法行為,規范市場秩序。同時,通過系統沉淀的業務數據,如項目備案、成果利用申請中成果應用于哪個項目、地圖審核中哪個項目產生的地圖等信息,形成各單位的項目清單庫,及時發現哪些項目沒有匯交,這些信息可以作為資質巡查、資質審核、再次申請成果利用的審批參考因素等;同時也作為信用記錄之一,進而形成服務促監管的閉環管理,促進成果的匯交。

圖5 平臺運行界面
本文針對當前測繪地理信息監管與服務面臨的普遍性問題,通過梳理測繪業務監管流程,分析測繪單位、測繪項目、測繪成果等數據的統一存儲與有機關聯的數據邏輯關聯,采用抽取、整合與接口訪問等多種信息采集方式,構建多源、多時態、多尺度的綜合監管數據庫,實現了廣東測繪活動的全程監管[15]。平臺利用廣東省地理信息公共服務平臺的各類地圖服務資源,轉變傳統系統以表單工作流驅動運行的模式,代之以圖形驅動業務流轉的運行模式,使測繪業務辦理、監管與服務提供均圍繞地圖開展,實現了“以圖管測”,有效提升了測繪監管的科學性和服務的便捷性,為其他省市開展測繪地理信息監管與服務平臺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借鑒[16]。
目前廣東省測繪地理信息監管與服務平臺已經建設完成了省級節點、東莞節點、惠州節點, 珠海節點也已經處于調試階段,各地市節點的接入,將會進一步豐富測繪監管數據庫,各類業務數據的沉淀將為測繪市場監管提供基礎監管數據[17],逐步形成測繪監管大數據,并結合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進一步為測繪監管提供更精準的數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