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良珂,黃軍勝,王浩宇,劉立龍,黎峻宇
(1. 桂林理工大學測繪地理信息學院,廣西 桂林 541004; 2. 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廣西 南寧 530023)
“雙一流”是繼“211工程”“985工程”之后,中央提出的又一科教興國戰略。2017年1月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統籌推進世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教研〔2017〕2號),這意味著備受社會關注的“雙一流”建設,有了明確的藍圖。“雙一流”建設既有利于提升中國高等教育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同時,也對國內高校教師提出更高要求。教師專業發展作為專任教師從專業新手到專家型教師不斷發展與逐漸完善的轉變過程[1],是教師自身掌握教學規律,增強職業道德,強化專業技能,拓展學科知識,提高教育教學水平與提升精神追求的重要途徑。測繪學科作為帶動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關鍵學科,為進一步適應對地觀測與衛星導航等國家重大需求及現代測繪地理信息產業發展趨勢,應努力培養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測繪類專業人才[2],促進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本文以測繪專業教師為例,研究在“雙一流”建設背景下的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的績效評價體系與模型構建,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為調動測繪類教師的工作積極性,使其工作行為能夠在連續的不同階段朝著學校發展目標、自身職業規劃的方向努力,所構建的高校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體系應以目標導向性為首要原則,積極引導被評價者的工作行為,將“雙一流”建設的內涵具體化。同時從國家與行業的宏觀、中觀層面明確對高校內測繪類教師的各項要求,兼顧學校專業發展戰略與教師自身職業規劃的需要,在保證高校教育、教學、科研方向正確性的前提下,達到學校世界一流、專業特色突出、教師自我價值實現的三贏局面。
由于地區、層次、學科等因素的差異,不同高校、不同專業、不同崗位教師的工作職責也不盡相同。如,就高校而言,地方高校較中央部屬高校更突出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就學科而言,自然科學與人文社科在研究內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差異甚大;就專業而言,測繪類專業教師與土工、材料、環境等專業教師在科研領域所取得成績的難易程度各異,因此,在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中不可一概而論。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理應在學校內部績效管理體系之下,適當調整評價指標并合理分配指標權重,以突出測繪類專業的特點。
科學性是構建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客觀基礎,特別是由于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由若干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制約的指標構成,且指標間存在縱向不同層次的隸屬關系,是一個復雜系統。因此,該評價指標體系在構建時要以相關學科理論為依據,堅持評價指標選取與設計、指標權重確定及各環節所涉及數據搜集與計算方法的科學性,同時,兼顧評價過程的可操作性,使實際的評價過程既科學客觀,符合評價要求,又簡單易行便于實施,才能確保評價結果最終的科學性。
在構建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時,還應正確處理好事物絕對發展與評價體系相對適應二者之間的關系,遵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的動態適應性原則。一方面,要肯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在一定時期內的穩定性,特別是在完整的考核周期內,若評價指標、指標權重或計算方式頻繁調整,則會使被評價教師無所適從;另一方面,則要與時俱進,在現有高校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結合學校發展戰略與專業建設特色,隨著評價目的、評價實踐的變化,適當、適時、適應地對已有評價體系進行修改、補充和完善。
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的績效評價工作是高教行業環境下對教師主體要素的綜合評價。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應與國家“雙一流”建設、學校發展戰略相一致,有效的績效評價體系不僅能客觀、科學地反映被評價主體的思想素質、專業能力、教育水平,體現被評價主體為適應國家高等教育方針,實現學校發展目標與自身職業價值,在其實際工作過程中的行為達成度,同時,還對促進被評價主體自身專業發展起積極作用,是學校績效評價的有機組成部分。
目前,學術界關于績效評價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其中不乏高校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體系方面的研究。如,沈鴻從教學成果、科研產出、合作與服務、學習與成長4方面建立了高校教師的四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3];李楠基于360度績效考評法,確定學生、同行專家、同事、領導、教師4個評價主體,確立了高校教師的教學績效評價模式[4];鄧璐構建了以教學、科研、社會服務、榮譽、自我發展為一級指標,且二、三級指標因文理學科差異而不盡相同的地方高校教師分型分級績效評價指標體系[5]。但在已有研究成果中,結合“雙一流”時代背景,并專門針對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研究的極少,因此,本文在收集、整理、閱讀大量相關研究成果與文獻資料后,在遵循目標導向性、專業差異性、系統科學性、動態適應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從職業素養、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4個方面構建了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的績效評價體系X(1)。
教師績效由既定性績效與生成性績效,共性績效與個性績效共同構成[6],但在實際評價過程中,由于生成性績效的不確定性,以及個性績效的特定性,從而對教師績效評價標準及指標體系的構建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為確保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體系理論的科學性與實踐的可行性,本文應用因子分析法,對已構建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的績效評價體系X(1)做進一步的篩選與修正。
本輪篩選是將初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33項二級指標制成調查問卷,采用專家咨詢法,邀請桂林理工大學、武漢大學、同濟大學、中國地質大學等校內外10位長期從事績效管理工作的人員、55位測繪類教師及廣西壯族自治區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桂林市測繪研究院和南方測繪集團等45位社會同行業人士,對上輪指標體系框架與每個指標的重要程度按照Likert五點量尺進行打分,即把每個指標的重要性分為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很不重要5個等級,相應賦值9、7、5、3、1,最終結合因子分析結果與專家意見確定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表1 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體系X(1)
因子分析是一種包含多種降維技巧的相關分析技術,它是以減少變量數目的方式,將一群相互關聯的數據轉換為新的、彼此獨立且不相關的新因素[7],其使用的數學模型為
X=AF+ξ
(1)
式中,X=(X1,X2,…,XP)為可觀測的隨機變量 (即原指標);F=(F1,F2,…,FM)為不可觀測的潛在變量(即X的公共因子);A為因子載荷矩陣;ξ為特殊因子。
即通過對原始數據相關系數矩陣內部結構的研究,將多個指標轉化為少量互不相關且不可觀測的隨機變量(因子),最終提取原有指標絕大部分信息的統計方法。SPSS17.0軟件的因子分析程序彈性較大,可提供7種因子萃取法、5種旋轉法、3種計算因子分數方式的因子分析,同時,結合本輪指標篩選研究的需要,本文選擇可以用方差貢獻值βi衡量第i個公因子重要程度的主成分分析法,對初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33項指標進行科學、客觀的數據分析。具體分析步驟如下:
(1) 將原始數據標準化,仍記為X。
(2) 建立相關系數矩陣R。
(3) 解特征方程|R-λE|=0,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當累計解釋變異量不少于85%時,取前K個主成分代替原來的兩個指標,計算因子載荷矩陣A。
(4) 對A進行最大正交旋轉變換。
(5) 對主因子進行命名和解釋。如需進行排序,則計算各個主因子的得分Fi=aiχ,以貢獻率為權重,對Fi加權計算綜合因子得分。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10份,回收103份,其中有效問卷96份,有效回收率達93.2%。對收集到的原始數據進行KMO測度和Bartlett球形檢驗,檢驗結果顯示:KMO測度值為0.839>0.8,數據因子分析的適應性達到了“良好”等級;Bartlett球形檢驗X2統計值的顯著性概率為0.000<0.05,表明適合進行因子分析。故以主成分分析法進行因子萃取,以最大變異法進行因子旋轉,得到以下分析結果見表2。

表2 因子分析結果

續表2
由表2可知,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表明,每個因子只對少數幾個指標的因子載荷較大,因此,根據旋轉后因子負載值結果與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相關研究成果,并結合專家咨詢意見,本文對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的績效評價體系X(1)作如下調整與修改:①將初始評價指標體系中的33項2級指標重新劃分,命名為結果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及服務性評價3大類,并確定為1級指標;②在新確定的結果性評價、發展性評價及服務性評價3大1級指標下,基于原1級指標職業素養、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增設2級指標;③為突出“雙一流”建設的時代背景,全面整合原4大一級指標下的2級指標,刪除個別非典型性的評價指標,增加部分代表性更強的評價指標,并認真審度所有評價指標的名稱,對部分用詞不適當、概括不準確的指標名稱進行調整。通過上述一系列的修改、整理,得到包括3項1級指標,7項2級指標,共28項3級指標構成的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指標體系X(2)。

表3 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體系X(2)
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體系中各指標之間存在相互制約的關系,且在實際評價過程中,不同指標對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的影響程度也不盡相同。因此,本文進一步應用層次分析法(AHP),并結合德爾菲法的調查結果,計算出該指標體系中各項指標的權重,最終構建出“雙一流”背景下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模型見表4。
科學的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體系對完善學校績效管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都有積極意義。但由于存在區域、學校和專業等條件的差異,使得不同學校、不同專業的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也不盡相同。本文緊密結合“雙一流”建設的時代背景,根據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的特點,構建了重視教師專業發展過程、強調測繪類專業建設和突出測繪類專業社會服務功能的測繪類教師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及模型。本文構建的績效評價體系與模型兼具績效管理的理論性與“雙一流”建設的時代性,是現階段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方面有效的研究成果之一;同時,也進一步為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的應用研究奠定了理論基礎。

表4 測繪類教師專業發展績效評價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