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竇紅平
(合肥職業技術學院)
高職院校重要使命是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按照各自校訓要求和辦學理念,從思想文化、技術文化、行為文化、管理文化等方面與企業無縫對接,學校以培育“誠實守信”品德和“求實、求新、求精”工匠精神為抓手和載體,實現人才培養的轉型升級,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和服務一線的既具有“工匠”能力又具有“工匠”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逐步打造出一張“勤奮、務實、和諧、進取”的校園文化名片。
我們在研究過程中,發現高職院校營造以“工匠精神”為內容的思想文化的具體路徑主要有:
一是“工匠精神”納入課堂。將“求實、求新、求精”工匠精神納入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創業教育、實驗實習實訓、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職業素養課程,用課堂來引領學生的精神養成。
二是“工匠精神”融入活動。將“求實、求新、求精”工匠精神融入各類主題活動和社團建設、校園文明創建和志愿者等活動中,用活動引導學生精神的養成。
三是“工匠精神”引入文化建設。將“求實、求新、求精”引入校園文化建設中,在學校建設文化宣傳長廊,通過網站、QQ、微信等互聯網手段宣傳“工匠精神”,用環境來熏陶學生精神的養成。
四是“工匠精神”植入考核體系。將“求實、求新、求精”植入評獎評優、技能大賽、推優培養等考核體系中,用激勵機制來激發學生的精神養成。
高職院校培養目標決定了職業教育要大力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環節,強化學生技能的精益求精和熟能生巧。具體路徑主要有:
一是適時修訂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人才培養的總體設計與藍圖,是學校人才培養的指導性文件。高職院校應積極探索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積極推進專業與產業對接、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學歷證書與職業資格證書對接、職業教育與終身教育對接,根據人才市場的需求和職業教育自身發展規律,適時修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高職院校每3~5年應對所開設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進行一次修訂。
二是適時修訂課程標準。課程標準對接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技能操作規范,實踐教學內容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增加實踐教學課程比例,大力推進“理實一體化”教學。
三是全天開放第二課堂。開辟“技能自習”第二課堂,盡可能做到全天開放并安排指導教師進行管理和輔導,讓學生自己練習,自我鍛煉,提高技能。
四是加強學生技能考核。嚴格按照企業、行業規范技術要求進行學業考核,促進學生職業技能養成。
我們在培養提升學生技能的同時,著力強化以“工匠精神”為核心的職業素養的培養,將“工匠精神”納入行為習慣養成教育。具體路徑主要有:
一是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在教學中通過要求實訓實習場所穿職業裝、技能操作規范上墻、情景式教學、項目化教學、任務驅動式教學、頂崗式實習等,培養學生的職業意識。
二是在校園活動中養成。在校園活動中安排以“敬業恪職”為主要內容的“校園之星”評比、職業技能大賽等,來激勵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三是在成績考核中體現。學校在制訂學生成績評定的制度時,可將職業素質的行為表現外化為各項指標納入學分考核。如《合肥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素質教育學分制實施辦法(試行)》第九條“素質教育學分認定項目及相關內容”涉及到的“科技水平與創新創業能力”學分認定如下表:
“科技水平與創新創業能力”學分認定項目及分值(計滿8分為止)


高職院校在管理文化建設方面的具體路徑有:
一是學校層面——以法治校。學校實行以人為本、科學規范的管理模式,以人本主義為基礎,重視師生的主體地位和人格尊嚴,強調發揮師生主人翁意識和首創精神;科學設置崗位職責,師生員工的行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二是教師層面——言傳身教。教師以自身的言傳身教教育引導以嚴肅認真的態度對待自己的職業,堅守自己的崗位職責。從學生入校的入學教育,到新生第一學期的職業生涯規范與發展教育、畢業離校前的就業指導,教師都要十分重視對學生的“敬業守崗”的“職業人”意識培養。此外,在實訓實習教學中,教師既要強調技能操作的“精準”,又要強調技能操作的“規范”,可采用現代學徒制,推進小組教學,引導學生學會分工協作。
三是班級層面——團結合作。在班級管理中,明確班干、團干職責,實行目標管理,要求人人有“職”(崗位),人人有責。如;在學生宿舍管理中,學校將“5S”管理理論應用到學生宿舍管理,以“文明宿舍”評比為抓手,開展“5s”文明寢室創建活動。通過開展整理(SEIRI)、整頓(SEITON)、清掃(SEISO)、清潔(SETKETSU)、素養(SHITSUKE)五個項目評比,規范宿舍物品擺放,營造舒適、和諧的宿舍生活、文化環境,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活習慣,營造衛生文明、安全和諧的生活學習環境,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及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