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雪瑩 李冀 陳寶忠 胡曉陽 畢珺輝 唐明哲 曹明明
中醫藥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在長期的、大量的實踐中形成了理、法、方藥的完整體系。中醫方劑學是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醫藥學的“橋梁”學科。它是闡明和研究方劑的基本理論及其臨床運用的一門科學,是學習中醫藥各專業必修的課程之一,也是臨床實踐必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對中醫學各專業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都起著重要的作用。在教學過程中,應結合其學科特點,以中醫藥教育教學規律、知識傳承規律和人才的成長規律為基本出發點,探索適合中醫方劑學教學的方式與方法。
一、“整體觀念”教學思想
整體觀念是中醫學兩大基本學術特點之一。中醫學的基本理念就是整體觀念,其內容為:人自身的完整性及人與自然的統一性的思想。這不僅是中醫思想的精髓,也是中醫教學思想的核心。在中醫教學中,應把握中醫學的整體性思想,給學生一個完整的中醫理念及相關體系,使學生從一開始就從整體上來研究、學習中醫知識,而不是孤立、片面的學習中醫知識[1]。
《方劑學》是中醫藥體系中的一個獨立分科,它是在完成辨證立法后,實施治療的必要手段。介于基礎與臨床知識之間,是中醫基礎與臨床聯系的橋梁,只有對《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熟練掌握,才能學好《方劑學》,才能聯系臨床各科。在授課時要將中基、中診與方劑學有聯系的知識,整合起來,使學生在知識結構和學習思路上形成一個整體概念,鞏固了已學的知識,明確了方劑的功用、主治的臨床方向,為以后臨床課的授課打下基礎。
《方劑學》本身又是一個完整的體系。從它的分類原則就可以看出,每個章節的方劑都是針對中醫病機體系中的一個環節而設立的,是從不同的角度對同一疾病進行治療,或從一個角度對不同的疾病進行抬療。前者如對同是下痢赤白的痢疾,從病機角度考慮,若是濕熱痢,則首選芍藥湯,若是脾胃虛寒而致久瀉久痢,則選真人養臟湯為宜。后者如無論是胸隔滿悶,厥陰頭痛,還是手足厥冷,煩燥欲死,只要與胃中虛寒、上逆有關,都可選吳茱英湯。這就是從橫的方面結合起來,使學生把《方劑學》本身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這主要從總綱每一章節的小綱以及功用、主治相近的方劑對比三個方面進行教學。總論是闡述方劑學的基本理論,中心是常用的治法及組方原則,還包括分類、變化、劑型、煎服方法等。它是闡明中醫方劑規律的主要依據,也是中醫臨床應用方劑的基本手段。教好總論,就為教好各論打下良好的基礎。每一章的小綱前言部分是整章的小綱領,將本章節方劑的共性、適用范圍、配伍原則、使用注意等都作了闡述。教好小綱,能使學生掌握本章節方劑的共同規律,可避免學生對每一個方死記硬背的現象,也可使學生不產生一證對一方或一病對一方的機械傾向,使學生一開始就把握“病變藥亦變”的活的治療思想。有一些方劑由于功用主治極其相近,難于區別,通過對比,才能掌握。最常見的有兩種,一種是同章節功用主治相近似的方劑的對比,另一種是不同章節功用主治相近似的方劑的對比。這是從縱的橫的小方面上的聯系。運用整體觀念指導《方劑學》的教學,就是把它放在中醫理論的整個體系中去考查,同時又把它作為一個完整的知識系統,分析其內部的相互聯系性和統一性,找出其規律,提高教學效果。[2]
二、“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思想
“理實一體化”即理論實踐一體化,是打破理論課、實踐課的界限,將方劑學課程的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融于一體,師生雙方邊教、邊學、邊做,理論和實踐交替進行,突出了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應用性、綜合性、實踐性,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能的培養,充分調動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在有限時間內自主了解方劑的藥物組成、配伍規律,培養學生能根據組方原理和配伍方法分析、運用方劑的能力,構成學生自己的知識框架與實踐能力。
方劑學上聯基礎理論,下掛臨床,是基礎理論過渡臨床學科的橋梁學科,既有很強的理論性,又有很強的實踐性,教學要求學生學完方劑學課程后,達到能運用已學知識去處理比較簡單疾病的水平。為此,方劑學教學采用理論與實踐一體化教學,以培養學生運用方劑與自主創新能力。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適當安排方劑臨床見習課,因目前方劑學教學偏重基本理論、基本知識的培養,而對臨床處方能力等基本技能的培養則相對缺乏,在教學過程中穿插安排教學見習,結合臨床實例,進行理論教學,這樣不僅能使學生充分理解和掌握方劑學的基本知識,增加感性認識,而且能夠達到訓練動手能力和培養學生運用方劑的能力的目的。教師還可以開展課堂病例討論。應在教學完成每一個章節后,有計劃地選擇典型病例,模擬診病處方,要求學生運用所學過的知識,對病例進行辨證分析,明確診斷,確定立法選藥組方,也可讓學生依據證候變化,自己組創新方,或用已學過的方加減,以適應病情變化。這樣通過病例討論,使學生將中醫理、法、方、藥融會貫通,既有助于理解掌握已學過的方劑,又加強了臨床技能的訓練,同時也開拓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創新能力,還使課堂氣氛活躍生動[3]。
三、教學與科研并舉的教學思想
教學和科研在本質上是一種認識活動。它們有著內在聯系,互相促進、互為條件。把科學研究引入中醫方劑教學過程中,使教學和科研緊密結合是培養現代中醫藥人才的重要途徑。現代中醫藥教育要求要培養中醫藥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科學的思維方法和科研的基本功,培養中醫藥人才的科學素養;況且中醫藥學是一門傳統科學,需要繼承和發揚;中醫方劑學的科學研究前沿和成果較多,如現代的許多新藥開放都要有方劑學的基礎,需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研究能力。
科學研究的根本是培養創新精神,對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歸根結底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在方劑學教學過程中遇到的“目前尚無明確答案”的知識點或“尚不能完全解釋”的現象,都可能成為本學科研究的突破點。通過中醫方劑課程的學習,著重培養學生的文獻研究、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的能力:(1)文獻研究:學生能運用中醫傳統研究方法,借助文獻學知識,對有關方劑的源流、歷史演變及其規律以及現代研究進展進行深入、系統的總結,從方劑理論闡釋、治則探討、方藥研究、歷代醫家方論和臨證經驗等方面對方劑學科的基礎知識進行研討,以更好地繼承古學,只有在繼承的基礎上才能有所發揚和創新;(2)臨床研究:通過課堂病案會診訓練和臨證實習,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在辨證論治原則指導下,結合組方配伍規律和原則,靈活地遣方用藥,提高臨床診治技能;(3)實驗研究:在了解目前方劑實驗研究現狀的基礎上,對方劑學理論體系內涵及疾病實質、治療機理、經典方藥及其在此基礎上發展研制的中藥新藥藥理、藥效、毒理、配伍規律與療效機理的方法和思路進行初步學習,掌握基本實驗技術和手段[4]。
根據學生學習階段的特點,采用課堂教學和業余愛好相結合的方法,開展不同形式和內容的科研活動,以使學生掌握科學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手段和技能。將教學與科研有機地結合起來,將知識傳授、創新意識培養與能力訓練協調統一起來,從綜合能力訓練入手,采取更多的方法和形式,給學生提供充分的實踐機會,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加強他們適應社會的能力。教學與科研并舉,是教與學雙方互贏的過程。一方面,它可以敦促教師始終站在學科發展的前沿去思索和探討,不間斷地將新知識、新理論融入課堂教學,豐富教學內容,促進教學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學生通過對學科知識的系統學習,能較全面地把握科研動態,了解學科發展的方向,掌握科研工作的基本方法和思路,提高學習興趣,激發工作熱情,鍛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自身嚴謹的治學態度和踏實的學風。[4]
現代中醫藥高等教育是以現代高等教育理念為先導,突出中醫藥教育特色,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科技創新人才。這需要建立中醫學與人文科學整合的教育內容觀;“注重學思結合,注重知行統一,注重因材施教”[5],樹立培養具有開拓精神和創新能力,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為核心的教育目標觀。中醫方劑學的教育教學也必須遵循中醫藥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依據中醫藥學的理論體系、知識結構構成、知識傳承方式、人才成長規律來進行知識的傳播,不斷地提高中醫藥人才的素質水平,為培養合格的中醫藥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尚德陽,《中醫基礎理論》課程教學思想改革初探[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08,10(7):182。
[2]丁詩語等,整體觀念思想在方劑學教學方法中的運用[J],菏澤醫專學報,1998,10(3):95-96。
[3]林丹,淺談中醫方劑學教學關鍵環節[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09,7(10):42。
[4]王欣,白晶,方劑學教學應重視學生科研能力的培養[J],中醫藥學刊,2005,23(10):1827-1828。
[5]侯自新,注重學思結合 注重知行統一 注重因材施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中的數學課程建設與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2(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