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婧
摘要:防城港市港口區海洋產業發展中存在的海洋環境不規范、缺乏有效的人才交流合作機制、科技隊伍和專業服務機構建設滯后等問題,制約了港口區海洋產業的發展速度與前景。本文通過對防城港市港口區海洋產業現狀分析,分析歸納出現階段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并給出具體相關意見,以期為其海洋產業建設助一臂之力。
關鍵詞:海洋產業;人才建設;服務平臺
一、防城港市港口區海洋產業現狀分析
防城港市港口區位于我國大陸海岸線的西南端,隸屬廣西壯族自治區。是防城港的政治、經濟、金融、文化中心,也是東興國家重點開發開放實驗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港口區擁有西部第一大港、中國沿海12個主樞紐港之一的防城港,該港是全國11個進出口檢驗快速驗放系統試點的海港口岸之一,其設計年吞吐能力可超過10億噸。現有萬噸至20萬噸級深水泊位26個,與1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250個港口通商通航。港口區依托光企半島區域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和產業基礎,沿光企半島東海岸打造港口區現代特色海洋漁業核心示范區產業帶,重點建設科技創新展示區、池塘標準化養殖示范區、設施漁業示范區、離岸淺海養殖區、水產種苗生產區、水產品加工區、水產品交易區、特色漁村休閑旅游區等旅游區等八大重點示范區產業園區,形成“一帶八區”的總體格局。目前港口區海洋產業初步涉及到了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礦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漁業、濱海旅游。在海洋產業發展的縱深方面和海洋產業發展的精細方面有待拓展和升級轉型。
二、防城港市港口區海洋產業存在問題分析
港口區海洋產業存在問題主要體現在政府與市場配合度不高、人才隊總量不足以及科研、服務專業化程度不高等。具體體現如下:
(一)海洋環境不規范,市場監管失位。
首先,港口區政府對海洋產業人才機構統籌調控的能力不夠,與各下屬單位在管理關系不易理順,城市配套基礎設施薄弱,缺乏有效協調管理機制,費盡周折引入的人才往往因為沒有協調好其配偶、子女的安置問題導致人才再度流失。其次, 政府管理體系的思維轉變不徹底,沒有真正將管理意識向服務意識轉變,造成企業求政府出政策謀發展,而非政府主動引導、認可和鼓勵服務企業,呈現出本末倒置的狀態。
(二)缺乏有效的人才交流合作機制。
首先,本省科研人才不多、力量不強,存在學術專利保護的現象;科研機構、地方高校與企業之間缺乏有效的組織和溝通,學術科研“兩張皮”,極不利于科研產品的開發與推廣。其次,海洋產業發展主要面向國內,國際交流不多;港口區與越南隔海相望,但發展進口比例要遠遠高于出口。原因在于缺乏語言暢通、領導力強且思維超前的海洋帥才和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和補助等。
(三)科技隊伍和專業服務機構建設滯后。
目前,針對海洋漁業,尤其是水產養殖方面的科研成果較少;紅沙灣雖為該地區的核心示范區,但是其在水產養殖方面的技術相對于發達沿海地區來說還是較為落后,整體上處于養殖的原始狀態,很難向規模化、集約化的方向發展。在海洋旅游產業的開發中,政府與企業間缺乏共鳴,沒有形成高效團隊合作打造品牌效應,沒有形成集聚效應,發展速度相對緩慢。再者,周邊環境的建設和管理相對滯后,專業服務機構比重偏低;城市整體規劃缺乏前瞻性導致工業園區污染水產養殖研究所水域,最終可能造成研究院的搬遷,浪費國家資源。最后,缺乏專業的宣講服務團隊和政策執行督查團隊,導致政策上傳下達不暢通或者政策執行不到位的現象。
三、防城港市港口區海洋產業人才培養相關建議
(一)構建公共技術支撐服務平臺。
抓好海洋人才的管理與建設工作,關鍵在于政府組織機構的牽頭抓總,各職能部門聯動合作,積極有效的完成既定的人才目標。設立專門的人才管理部門或抽調領導成員負責相關行政工作,加大人才管理的體制機制改革,給予各職能部門明確定位和分工,不符合時代發展需要的部門該撤銷的撤銷,可以重新定義工作職責的重新定義,將一切陳年窠臼統統清除。為引進人才提供一個真正可以發揮才華的平臺,不致使其埋沒在不適合自己發展的工作中。搞好搞活海洋產業的關鍵在于培養海洋領軍人才,大力營造海洋氛圍,優化組織架構。引進人才,更要留住人才,首先,做大做強硬件設施。建立便捷、高效、快速的人才服務中心,全方位為解決引進人才的困難提供一站式、一條龍服務。其次提升軟件實力,成立人才服務團體,加大獎勵力度,采用“一對一”對口終生負責制服務,提高引才和留才的效率與機率。
(二)構建省市級人才交流溝通平臺。
在與外省高校,科研院所加深合作的同時,希望政府能夠給予足夠的重視和支持,讓廣西本地的各大高校與企業緊密配合,建立具有廣西本土化特色的“產學研”人才培養模式,一方面,廣西高校培養的海洋人才能夠通過該途徑順利輸送至本省需要的公司或者崗位上去,切實為企業解決科研難題;另一方面,企業也可將已有的技術人員送到高校進行深入的培養,使其完善成熟,這樣便形成了企業和高校之間人才培養的良性循環。
(三)構建綜合性培訓服務平臺和社會化服務平臺。
大力開發多元化人才機制,通過多方渠道籌集資金,強化人才引進機制,擴大公共服務范圍,鼓勵省內及海外人才來防創業,提高人才引進質量和效益。
通過健全海洋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社會化服務平臺,有效運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為大多數從事海洋事業的“規模小”“資金缺”“人員少”的科研或生產企業單位提供成套的組織機構和方法制度,引導和鼓勵企業建立一批專業化程度高、針對性強的海洋科技社會服務隊伍,采用“聯營合作”模式,為海洋企業或單位提供“保姆式服務”。
參考文獻:
[1]文艷,倪國江.青島市海洋科技人才隊伍發展的戰略思考[J].海洋開發與管理,2012。
[2]王東明,肖敏杰.廣西防城港市港口區發展臨港工業問題探究[J].重慶與世界(學術版),2013。
[3]王吉,賈偉.關于海南南繁產業發展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建議[J].價值工程,2014。
[4]于會娟.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海洋科技創新的支撐體系研究[J].中共青島市委黨校-青島行政學院學報,2011。
[5]柳群.“多點發力”集聚“港口力量”——防城港市港口區打造北部灣率先發展核心區[J].廣西經濟,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