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馬克思的著作中并沒有直接地論述社會公正理論,但卻包含了豐富而深刻的社會主義公正思想,體現了馬克思對社會公正的追求。馬克思社會公正基本觀念、社會公正基本原則、社會公正實現的基本途徑均體現了馬克思的社會公正思想。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對當代中國社會公平正義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馬克思;社會公正;社會主義
引言
廢除私有制,消滅城鄉差別、消滅工農差別、消滅體力勞動與腦力勞動的差別、消滅剝削,實現人人平等、人人共享、普遍受益是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的基本觀念。改革開發以來,我國經濟迅速發展,社會法治工作也取得了歷史性進步。生產力水平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異,綜合國力極大地增強,在國際上的地位顯著提高。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內體制改換及改革力度的加大,一系列社會問題也逐漸凸顯出來,如就業問題、收入分配不公問題、城鄉收入差距問題等。這些問題是當今人民群眾最為關注的熱點問題,也是體現社會公正的重要問題。充分借鑒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對我國現存的諸多社會問題進行解決,對我們沿著正確道路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馬克思社會公正的基本原則
1.按勞取酬與按需分配的原則。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認為,一切形式的損害他人利益的行為都是不公正行為,也就是說任何人沒有權利剝削他人。公正社會即是消滅掠奪、征服和歧視,消滅建立在他人痛苦之上的特權的社會。這種社會關系中個人支配個人的勞動成果,每個人享有其為人而應得到的東西。馬克思還認為,公正則意味著無論個人對社會的貢獻如何,都應給予他適當的權利,人們應被平等對待,不是因為他們在某些方面相等,而是僅僅因為他們是人。這表達了馬克思“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社會公正的基本原則[1]。按需分配的基本原則作為廣義的社會公正原則,是發生在共產主義社會之中的。馬克思將“按勞取酬”“按需分配”這兩種社會公正原則系統闡述為支配社會主義(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兩個連續發展階段的社會公正原則。
2.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原則。權利與義務相統一的基本含義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與所得到的報酬應該相稱。“沒有無義務的權利,也沒有無權利的義務”,權利與義務是統一的[2]。馬克思在《國際工人協會臨時章程》中提出“工人階級的解放斗爭不是要爭取階級特權和壟斷權,而是要爭取平等的權利和義務,并且取消任何階級統治。”實現權利和義務之間的統一是馬克思社會公正的原則,也是奮斗目標。權利與義務相統一既包括質上的統一,也包括量上的統一。有權利就必須有義務,有義務就必須有權利,權力越大義務越大,義務越多,權利則越多。當一些人的基本權利與另一些人的非基本權利發生沖突時,基本權利的分配具有優先權,同時,貢獻較大、獲利較多者由于較多地利用了社會資源,在分配結果上必須給獲利較少者以相應的補償權利。
二、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在經濟領域中的體現
1.生產公正。馬克思設想,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社會生產力極大豐富,生產力的發展把人從生產過程中解放出來。剩余的必要勞動力成為了自由勞動,人的全面發展成為了可能。隨著私有制的消滅,舊的分工被消除,為社會全體成員能夠全面地發揮他們各方面的才能開辟了廣闊的道路。這樣,人類勞動不再是被強迫的,勞動不再作為謀生的手段,而是由一種重負轉變成生活的一種需要。這種新的社會制度,為了公共的利益,按照共同的計劃、在社會全體成員的參與下共同經營,生產勞動消除了資本主義的“非公正”,實現了生產的社會公正[3]。
2.交換公正。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認為,只有共產主義社會,實現了實質上的自由與平等,才能實現真正的交換公正。他指出,當前社會所表現的等價交換僅僅是表面上的公平交換形式。因為,用來交換勞動力的那部分資本本身只是資本家占優別人勞動產品的一部分,這部分資本應該由它的生產者來補償,且在補償時需加上新的剩余價值[4]。
3.分配公正。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認為,分配關系由所有制關系決定,不能單純地把基本點放在分配上,生產方式決定了消費手段的分配。只有所有制發生改變,分配關系才會發生改變。因此,對于工人階級而言,只有消滅生產資料的資本家所有制,實現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才能使自己在分配領域擺脫資本家的剝削,實現真正的分配公正。
三、馬克思社會公正實現的基本途徑
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主張以經濟關系為基礎,其內容具有歷史的、具體的,不同時代的、不同階層具有不同的社會公正內容。為實現社會公正,要消滅階級剝削及消滅階級本身,只有通過階級斗爭,才能實現生產資料的共同占用和按勞分配,從而實現全社會勞動經濟關系的公正。在馬克思看來,當前社會中種種的不公正現象得以產生的根源在于私有制的存在。所以,為解放生產力,實現社會公正,必須消滅私有制。另外,建立在生產力特定階級基礎智商的不合理社會分工也會導致社會不公正現象的發生,因此,還需對不合理社會分工進行消除。通過社會生產的發展,保障社會成員富足,擁有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質生活,保證他們的體力和智力,使其能自由的發展和運用,為社會公正的實現提供必要的物質基礎[5]。
四、結論
建立適應中國國情的社會公正理論,是解決新時代中國貧富差距擴大、失業人口激增、社會矛盾激化的重要保障[6]。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是建立在歷史唯物主義基礎上的,具有完整的科學性,其基本規則和基本途徑具有系統性特征。雖然已經過去一個多世紀,但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至今仍具有現實性,其中許多關于社會公正的方法可以廣泛地應用于現代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如實行普遍義務制、成立產業軍,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等。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一定要堅持以馬克思社會公正思想為指導,同時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際需要,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社會公正理論,適應時代的要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等.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M]. 人民出版社, 1958.
[2]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M]. 人民出版社, 1964.
[3]郁建興. 論全球化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J]. 中國社會科學, 2007(2):43-55.
[4]馬克思, 恩格斯.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卷[M]. 人民出版社, 1995.
[5]程立顯. 倫理學與社會公正[J]. 2002.
[6]李健. 論社會公正與社會發展[J]. 倫理學研究, 2005(4):8-12.
作者簡介:李升,男,四川成都人,1988年出生,西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