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令九
摘要:德育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僅存在于德育課堂上,而是貫穿于整個教學始終。“各科教學是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最經常、最基本的途徑,它對培養學生的思想品德是具有最重要作用”。因此,以學科內容實際出發,加強教學教育性,應把思想品德教育貫穿于整個教學始終。把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重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的鮮明標志,是培養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證。
關鍵詞:課堂教學;德育;探討
一、認真研究教材,注意德育滲透的自然性
教材是寓德的載體,依據教材挖掘德育因素是課堂寓德的前提。因此,德育教育必須依托教材,離開了教材就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而教材中的育人因素,大多寓于知識之中,呈隱性狀態,只有充分駕馭教材,才能悟得育人真諦,探尋到知識教學與思想教育的最佳融合點。因此,在教學中,課前必須深入備課,既要弄清楚教材的知識內容,又要對教材的德育因素深入體會,使學科的綜合性、生活性與德育教育的思想性緊密結合,達到知識的傳授與德育教育的水乳交融,真正做到“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二、精心設計教學,把握課堂中德育教育的最佳時機
德育教育要從教材的實際出發,必須遵循其在教材中所處的特定位置、層次、地位來具體安排,隨著教學進度隨機進行、因材施教。德育的特點是動情曉理,“情動”而“知書達理”,這就是說把握住時機有利于創造最佳的教育氛圍。要寓德育教育于知識的講授或訓練之中,使科學性與思想性水乳交融,在教學中自然而然地進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不感到是在接受思想教育,卻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不能因為思想教育而置教學知識于不顧、牽強附會、也不能只顧及教學而對德育敷衍了事,這樣都會破壞課堂教學的整體效應。由此可見,把握好教育的時機是為了獲取最佳德育效果。只有精心設計教學,充分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與方法,方能達到事半功倍的育人目的。
三、把握學科特點,增強德育教育的生動性
要把握本學科性質和特點,在進行德育教育時,充分發揮本學科優勢,增強課堂教學的生動性。如:①語文課富于形象性,具有感染力,在進行聽說讀寫等基本訓練的同時,可以結合教材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日常行為教育等。②在數學教學中,通過說明數學在日常生活、生產、科技方面的廣泛應用,可以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他們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深入淺出地對學生進行學習目的教育,讓學生把今天的學習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逐步聯系起來。在這方面,教師可經常讓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學了“從直線外一點到直線所畫的線段中垂線最短”,布置學生“設計鋪設自來水管的最佳方案”;學了計量單位后,讓學生測量操場的跑道長度、教室的面積等。這樣,學生將逐步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人們生活與國家建設都離不開數學,只有學好數學,將來才能適應社會,更好地為建設祖國服務,從而不斷激發學習興趣,逐漸養成學好數學的信心和興趣。③在地理教學中,可培養學生強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我國領土遼闊,東西相距約5000千米,南北相距約5500千米,領土有960萬平方公里,山川秀麗,資源豐富。④在品德與社會學科教學中,要抓住“生活性”這一重要特點進行教學,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德育滲透的生動性。例如:教學《全家福》一課時,通過搜集日常生活中父母長輩養育自己的典型事例,體會家庭成員間的親情,使學生知道自己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感受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學習《貼春聯》一課,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了解家鄉的民風、民俗,感受濃濃的春節氣息,通過對家鄉民間文化傳統的認識,激發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師要以此進行愛祖國、愛社會主義、愛家鄉的教育,促使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良好的思想品質、健康的生活情趣,提高他們的審美能力。這樣,伴隨著知識的傳授、能力的培養,便能發揮育人的整體效應。
四、尋求最佳結合點,增強德育教育的針對性
德育教育不僅要與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相結合,還應選準它與學生精神需求的最佳結合點,才能增強教育的針對性,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面對當今社會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以及隨之產生的一系列問題,如學生耐挫能力不強,以自我為中心,不愿吃苦,自理能力差,父母教育方式不當,道德觀念、集體觀念、節儉思想意識淡薄等,這就要求教師在認準學生精神需求的同時對癥下藥,對其進行相應的德育滲透。例如:在講授《遇到困難的時候》一課時,針對當今學生耐挫能力差這一精神需求,課堂上教師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道遇到困難時應該做到不退縮,體驗克服困難取得成功后的樂趣,從而學會自我調節的方法,提高適應能力。以此為德育教育的滲透點是教師最佳的選擇。
五、加強與生活的聯系,重視德育的實效性
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主要表現在學生的品德形成脫離學生生活實際,將品德從學生的生活中剝離出來作為一門知識去傳授。品德與社會學科加強了德育與生活的聯系,教學時教師應重視德育的實效性,把學生置于特定的生活情境中,讓問題在情境中提出,呈現生活化的學習環境,通過學生直接參與的社會生活,讓學生在體驗中感受道德沖突、感悟道德選擇,實現自我、主動的教育過程。
總之,課堂教學是德育工作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每個教師應該努力做到的。滲透只是手段,教育和培養德才兼備的人才才是目的。作為一名教師,要真正使德育落到實處,使德育溶于教材,教師除了有極大的熱情、廣博的知識、高超的藝術、較強的德育能力,還要掌握一些方法和技巧。只要我們結合教學工作的實際特點,充分發揮德育工作的主觀能動性,融德育教育于課堂教學之中,一定能夠取得令人滿意的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