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苓
摘要:教科書建設是我國當前正在進行的第八次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本文針對我國長期對于教科書建設問題比較模糊的狀況,從微觀的初中歷史教科書建設角度創新性地構建我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建設的內涵以及相關理論出發,認為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建設主要應涉及初中歷史教科書的制度、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初中歷史教科書的評價體系等三大環節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歷史;建設;教科書
教材建設的成敗直接關系到本次課程改革成功與否的關鍵,為了給當前新形勢下的初中歷史教科書的編寫者提供更多理論依據和建議以及健全相應的教科書建設理論,筆者提出了本課題,以期能對我國初中歷史教科書建設問題提出新的見解和思路,望以次能推動整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進一步發展。
一、我國教材編訂存在的問題
如何根據新的教科書編寫標準進行科學地編寫初中歷史教科書,成為編寫者面臨的新課課題和新難題,一方面課程標準本來就是處于實驗階段的新事物,而如何依據新的課程標準進行內容的選擇、內容結構的安排等,在本次新頒布的初中歷史教科書中便表現出了一定的問題。例如,《歷史課程標準(實驗稿)》在古代史內容標準上采用的是先政治、經濟、軍事內容,后科學技術、文化內容的安排,中國近代史內容標準是:(一)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和(二)近代化的起步,(三)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五)人們解放戰爭的勝利,(六)經濟和社會生活,(七)科學技術與思想文化等內容,是按照專題史來安排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教科書的編寫者必須嚴格按照其課程標準中內容的安排順利來進行編寫教科書,因為課程標準主要體現學生學習結果的綱要,不同于過去教學大綱是教與學內容的綱要的特點。通過對現在出版的課程標準實驗教材進行比較,其中有一部分打破了課程標準在內容安排方面的局限,根據歷史事件發生的順序進行編寫,即在各個階段都對其科學枝術或思想文化進行了論述,現有的版本則將科學技術、思想文化放在最后一部分進行論述,經過對使用過此書的學生的調查發現,這不是很符合初一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因為最后學習相關朝代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時學生幾乎已經對該朝代的其他信息淡忘了,而且從歷史發展的規律來看,一個社會的進步往往是與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密不可分的,例如在講述秦末農民起義這一章節內容時,對農民起義的原因一般都歸結于秦始皇的暴政,其中有一個知識點就是“焚書坑儒”,而這里必須提到當時的文化背景,因此,采用將文化單獨放到最后講述的編寫方法肯定會給教師的教學帶來困擾。在中國近代史部分:“列強的侵略與中國人民的抗爭”和“近代化的起步”中的內容是環環相連、互為因果的關系,某版本的教科書也是完全按照課程標準中的知識結構進行編寫,人為地打亂了知識的邏輯聯系,這對于初一年級的學生來說,最基本的歷史邏輯順序都沒有建立起來,就采用專題式講解是完全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的。而且將這些內容集中放在最后,難免會讓學生產生這是應付期末考試集中復習的需要的錯覺,同時,經過調查發現將文化等內容集中放在最后學習,容易引起學生和教師認為這些知識點不重要的誤解。誠然,編寫者采用這樣的編寫方式,也許是從專題性的角度思考,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必須注意編寫過程中相關知識結構的連續性問題。
二、我國歷史教科書審定的建議
關于教科書審定制度的定義是各民間單位甚至個人,都可以根據標準或教學大綱編寫教科書,經中央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門審查合格后出版,供各地學校選用的制度。教科書審定制在我國建立的時間不長,就歷史學科而言,因其與政治一樣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因此,在審查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而真正要做好這一點必須有完備的體制來保障和約束,這不僅要加強對具體的制度進行理論和實踐性研究,而且至少在以下方面需要注意:
(一)歷史教科書的審定需要保持權威性和獨立性。
這種權威性應主要體現在審查委員會對教科書的審查必須是代表國家,而不是代表個人,教科書不可能象學術論著那樣可以自由發表著書者個人的觀點,因此,對于凡是有損國家利益的觀點和內容要嚴格把關;獨立性主要是指審查委員的成員絕對不能參與教材的編寫,否則就會出現國定制下相似的情況,自編自審,其質量是很難保證的。
(二)歷史教科書的審查必須能夠真正體現歷史學、教育學的“最高水平”
由于歷史教科書在人們心目中的權威地位早已確立,因此,對于歷史教科書中的結論必須盡可能地保證準確,對于目前尚無定論或者存在爭議的觀點可以以介紹的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而不要以絕對的定論的形式出現在教科書里。而且如果幾種版本的歷史教科書的基本知識點不一致,甚至出現完全錯誤的歷史觀點,后果是不堪設想的;此外,對于歷史教科書的編寫還必須依靠教育學的相關知識,運用課程論、心理學方面的知識進行科學地審查教科書在體例、結構、內容選擇、語言描述是否符合教學對象的年齡和心理特征等等。
(三)立項管理的方式需要進一步改進
我國教材編寫實行的項目管理,編寫的教材是國家課程教材,則有國家教育行政部門核準;編寫的教材是地方課程教材,則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核準。首先
要立項申請和相關申請材料,然后由專家評審編寫方案同時審核教材編寫人員的資格,包括教材編寫人的履歷、資格、編寫經驗、教材編寫人員的經歷、身體狀況以及教材編寫的經費籌備情況等,最后下發核準立項通知,并跟蹤評價編寫過程。這是審定制中比較保守和謹慎的一種具體操作形式,但這樣也給許多有可能編寫創新教材的團體、個人設置了一些門檻,失去了一些教材多樣性的機會。雖然必須承認那些名牌大學的知名學者肯定是編寫教材最有資格的人,但有資格并不代表一定有創新的思路。針對有些學者提出歷史教科書就應該主要由知名教授、學者來編寫的提法,筆者認為審定制下的教科書的優勝劣汰應該由市場來決定,由學生、教師和家長來決定,行政部門不應過多干預,我國的立項管理的方式也應該有所改進,可以讓更多愿意參加教材編寫的人能有更多機會,為教科書的多樣化發展提供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