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超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各國的之間的貿易規模也越來越大,但是由于各國之間都有自己的貨幣,導致兩國之間貨幣的匯率也存在著差異和波動,匯率的波動情況將會影響到本國的金融市場化程度以及進出口的實際情況。本文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對于匯率波動、金融市場化與出口這一課題進行了詳細的分析。
背景和意義
自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來,匯率風險一直是政策制定者和經濟學者關所注的焦點。對于匯率的波動與貿易之間的具體關系,目前在國際上還沒有達成共識。在早期的理論研究中,1973年,Clark推導出了匯率波動與貿易之間呈現負相關的關系。以往的文獻過于關注發達國家,但是匯率波動對發展中國家的造成的負面影響更為的明顯。同時,金融市場的發展和信貸的相關約束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匯率波動對國家和企業生產的影響,也就是說匯率波動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到企業的融資需求。自從我國改革開放來,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在1978年,我國的進出口總額僅為206.4億美元,占世界貿易的總額量為0.78%,其中進口總額為108.5億美元,出口總額為97.5億美元;但是到2013年為止,我國的進出口總額高達416033億美元,相對于1978年的進出口總額來說,增加了201倍,其中的進口總額為1.95029萬億美元,出口的總額為2.21004萬億美元,分別比1978年的進出口總額增加了179倍和226倍。
進出口貿易總額的快速增長極大的增加了我國的外匯儲備,截止到2013年9月底,我國的外匯儲備總額高達3.66萬億美元,與1978年我國的外匯儲備相比,增長了近21916倍。由于持續增長的貿易順差以及龐大的外匯儲備,導致我國人民幣匯率處于國際社會關注的最前沿,許多發達國家要求人民幣大幅升值。
2005年7月21日,我國的人民銀行決定進行匯率改革,徹底改變人民幣匯率單一的相對于美元來說的狀況,要參考其他一些主要國家的貨幣,進而進行計算多邊匯率指數的變。在我國的積極控制可引導下,以市場供求為基礎的同時,參考其他一些主要國家的貨幣,并采用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到2014年2月2日為止,人民幣匯率由1美元價值8.11元的人民幣,升至1美元價值6.11元的人民幣,增長24.66%。
理論機制
匯率波動對企業的出口有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但是在金融自由化程度較高的地區,這種負面影響將會得到緩解。從出口商的有效性來看,匯率波動的風險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出口商收入的不確定性。
從沉沒成本的角度來看,出口商向新市場出口是一項投資,但是要求在投資的初期必須有一定數量的成本。匯率的變動將在很大程度上増加投資的不可逆性和決策成本的不對稱性,從而導致匯率波動對出口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當出口商當面對當地的貨幣發生貶值時,出口商的收益將會得到增加,這時這些出口商就可能會用額外的收入來開拓新的市場。但是這些開拓新市場的成本一旦發生,就無法被收回,也就是說出口商不能在貨幣升值等一系列的不利條件下撤回資金,以應對資金短缺。如果企業面臨這一定程度的信貸壓力,這就代表著它們無法在其他的市場或其他途徑獲得資金支持,企業將蒙受一定的損失。因此,企業并不愿意對有動蕩的市場進行出口。
在過去的時間里,有一些學者以增加企業的成本為基礎來構建模型,進而描述匯率的波動情況。
在1999年,Aizenman和Mario指出,引入信貸配給導致了非線性的跨時間預算約束。在他們的框架理論中,發展中國家的信貸供應情況受到這個國家信貸限額的影響,而忽略了到當地企業實際的信貸需求。在高需求的條件下,信貸緊縮限制了投資進行擴張。
在信貸危機中,這種情況尤為明顯,但是在金融自由化程度更高的地區,信貸配給將得到緩解。2009年,Aghion et al.通過構建一個簡單的兩階段模對這種機制做出了說明。他們的研究表明,匯率波動不利于企業的投資和發展可,從而對整體經濟增長率造成很大的不利影響。在金融發展水平較高的國家,負面影響很小。
匯率
匯率是國家兩種貨幣的比值,反映一國貨幣相對于其他國家貨幣而言的外部價值。
就標準而言,匯率有直接和間接兩個價格標簽。
直接報價是基于標準的外匯方法。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多數國家都采用這種方法。這種方法是將一定數量的當地貨幣兌換成一定數額的外國貨幣,而升值則由匯率的下降來表示,同樣匯率的升值代表了后者的貶值。
間接報價指的是將一定數量的外匯兌換成當地貨幣單位,其價格上漲意味著匯率上升,而貨幣貶值則意味著匯率的下降。
匯率波動的計算需要綜合考慮中國與世界各國之間的雙邊匯率信息。每個國家的貨幣和人民幣的匯率都是按照不同貨幣和美元之間的匯率計算的。
①價格一貨幣一流動機制。匯率波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最早可以追溯到1752年對重商主義的批判。當一個國家的貿易順差持續增加時,它的國際儲備也將會增加,會造成貨幣供應量的增加以及國內價格的提高,導致國內商品的國際競爭力下降,同時也會導致進口減少,出口增加,造成貿易平衡的惡化。
②彈性分析理論。彈性分析理論是由英國經濟學家和美國經濟學家以微觀經濟學為基礎,采用部分均衡分析方法研究出來的,他們通過一個領域的商品生產,進出口價格的增加和供給和需求關系分析,進而研究匯率變動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馬歇爾-勒納條件的主要內容是指,無論國民收入發生如何的變化、一國貨幣的升值和貿易差額發生怎樣的改變,這個國家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的總和都必須大于。如果一個國家的貨幣價值大于1,貨幣貶值就可以改善國際的收支平衡;當一國的進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等于1時,貨幣貶值對國際收支沒有任何影響;當進口和出口需求的價格彈性小于1,那么貨幣貶值將會導致國際收支平衡發生惡化。
金融市場化指標
金融市場指數可以更好地衡量一個地區金融資源配置的效率。我們可以從2011年的中國市場化指數和區域市場相對過程的報告中得出結論,金融市場指數是通過信貸資本配置的市場化程度來衡量的。
計量模型
為了避免發生問題,這里我們不使用金融市場化指數的連續統一體,而是以樣本循環省份作為衡量金融自由化程度的指標,同時我們還控制了一組目標國家的特征變量Zjt。
在國際貿易的標準模式中,出口主要取決于目的地國的市場規模。因此,我們將會對目的地國家的GDP、價格水平和需求有一定的控制作用。需求因素是根據目的地國家的總進口量來進行衡量的,而總進口則來自BACI數據庫的數據。此外,國家固定效應和虛擬變量時間(t)以及相應的控制公司的出口表現,并不會隨著時間的改變和國家層面上特點的不同而發生變化。這種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固定效應對所有出口商的影響。
匯率波動傳遞對進出口貿易的影響——基于總量數據的研究
2005年的匯率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幣匯率的波動幅度,對中國的進出口貿易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目前,中國經濟發展對于的出口的依賴程度仍然較高,所以就有必要量化匯率波動,來分析在人民幣升值的背景,匯率波動對于我國進出口貿易的影響。
本文通過對匯率波動對我國出口企業進出口結構影響的研究和分析,進一步探討了金融市場化程度在這一關系中的實際作用。研究表明,當目的地國和中國雙邊匯率波動率上升時,中國企業出口到目的國家的產品將會減少,而且出口的產品中將會主要集中于核心產品;當一個國家的金融市場化程度越低,這種情況將會越明顯。希望通過本文研究和分析,為我國人民幣匯率改革以及加深金融市場化程度和進出口平衡方面提供一些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