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楚晨
現階段,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大學生失業的種類有很多種,其中結構性失業是一個重要表現。本文主要分析了結構性失業的主要成因,并針對大學生結構性失業提出對應的治理措施。
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極為普遍的現象。依據國家人事部等權威部門的調查及研究,我國目前結構性失業因素影響了中國大學生的就業問題,該種現象直會持續到本世紀前20年。既然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常態問題,如何辯證地看待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如何讓學生及家長、高校及用人單位樹立正確的認知觀念,才是積極的解決對策。
1.大學生結構性失業主要成因
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近年來,我國的科學技術呈現快速發展的態勢,但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也對我國高等教育提出跟高要求。當代企業要求大學生既具備專業的基礎知識,又具備極強的創新能力,以此適應社會的快速發展。但反觀高等教育的現狀,院校的培養模式并不能很好的適應當代社會的要求,很多大學生要么紙上談兵,要么創新能力較差,這與我國設置的綜合型人才的目標還存在一定差距。
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近些年我國的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這依然不能阻礙我國產業結構調整步伐。我國的第三產業一直在快速發展,這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實力的重要指標。就目前而言,我國還是一個以第一、第二產業為主的國家,第三產業占我國的經濟比重并不算高,也不能為大學生提供過多的崗位,也是造成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重要因素之一。
現代社會對實操能力的高要求。每一個企業都要為自己的成本考慮,尤其是人才培養成本,每個企業都不愿花錢為別的企業培養人才。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喜歡招聘有經驗的員工。很多大學生在求職過程中都遇到過招聘有從業經驗至少兩年的人員的狀況,這對應屆畢業生來說無疑是晴天霹靂。企業出于自身的成本考慮,給大學生就業帶來了無限的壓力。
2.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治理措施
建立動態性人才培養模式。隨著國家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產業結構也面臨調整。就目前的發展態勢而言,我國第三產業在今后的經濟發展中會占更大比重。因此,我國高等教育應該建立與國家產業結構相匹配的人才培養模式,在滿足第一、第二產業人才需求的基礎上,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人才培養戰略,這就要求我國高校多設置與第三產業匹配的專業學科,同時各地企業應該聯合高校開展“校企聯合”人才培養模式,以此應對社會多元化的發展需求。最終達成一個優質、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模式,不僅能夠將人才分配到合理的崗位,還能緩解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問題。
實現就業地域均衡化發展。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相比于中西部地區城市更能吸引人才,由于中西部基礎設施較落后,是導致到人才聚集東部沿海城市的主要原因。每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都離不開高素質人才,都需要祖國的大學生貢獻自己的知識和力量。為了改善這種不利局面,國家可以出臺更具誘惑力的政策,吸引大學生到中西部城市發展。例如:當地政府、企事業單位可以與各地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以此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到中西部城市發展。這種措施不但能夠避免當地一些政府、企事業單位出現無人可用的現象,也能從一定程度上緩解我國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問題,最終目的是刺激當地的經濟快速發展,調節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
打通就業信息通道,緩解“畢業即失業”。我國大部分畢業生對工作的期望尚停留在靜態預期水平,對工作期望值過高,不能很好地了解社會發展的趨勢及現狀,也是引起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的重要原因。如何改善學生的靜態預期水平,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動態預期體系就顯得極為重要。筆者認為,當地人力資源中心應該聯合用人單位、高校打造一個動態的就業信息平臺。由人力資源中心搭建基礎平臺,用人單位提供企業用人需求,由高校提供畢業生源信息,最后統一由人力資源中心進行后臺維護和管理,將信息資源共享有助于學生及時了解社會行業動態及用人單位的需求。同時,還能幫助高校及時了解社會用人需求,對調整高校的專業結構和教學手段都有著積極作用。
注重培養大學生的實習經驗。現代企業更注重學生實戰能力,學歷已不再是第一選擇。因此,綜合能力較強的學生更容易受到企業的青睞。為了增強學生綜合能力,高校應該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實習工作,提升實習經驗。例如:高校可以通過塑造校園氛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習鍛煉,同時還可以在選修課中加入模擬實習的課程,給學生提供廣闊的選擇;此外,深入落實“校企聯合”模式,讓更多的大學生有機會到社會的企業中去學習、鍛煉,企業也可以獲得更多的優質型人才,還能緩解大學生失業問題。學生在校期間就能獲得大量的社會經驗,一畢業就可以直接到用人單位工作,減少學生和企業之間磨合期,大大提升我國人才培養的效率。
注重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和能力。時代在進步,社會的不斷發展對當代大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代大學生除了要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豐富的文化知識之外,還必須不斷依據社會發展態勢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和綜合能力。終身學習制的社會已經到來,當代大學生應該注重不斷充電,避免出現專業知識不足的現象。因此,大學生到了就業崗位之后,應該深入學習崗位的專業技能,無論是理論知識或是實操技能,都要深入了解;在學習的過程中,還要不斷構建自己的知識結構,打造一套適合自己的知識體系,以此提升自身的專業能力。
總而言之,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是一項繁雜的系統性工程,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就要結合當時的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去深入了解。解決大學生結構性失業問題是一場長久的攻堅戰,但是從短期而言,為了緩解大學生就業壓力,還是要堅持執行促進人才發展的政策,從而改善人才的供需關系,實現人才與市場需求的高度匹配。